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关系,具体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50名湖南省衡阳地区包括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在内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学习倦怠总分、"情绪低落"、"成就感低"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可见学习倦怠总分、"情绪低落"、"成就感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逃课、沉迷网络游戏、考试作弊等现象.这些消极的行为与学习倦怠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学品质,拥有较高的心理幸福感水平,能够改善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状态.自尊是人的个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尊的发展对个体人格的构建有重要作用.文章研究了心理幸福感、自尊、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心理幸福感对大学生的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验证心理幸福感在心理压力影响学习倦怠的过程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对474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心理压力、心理幸福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心理压力中的学习压力维度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心理幸福感中的生活目标感维度在学习压力影响学习倦怠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和学习倦怠量表对285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状况及关系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一般,而学习倦怠水平较高,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有显著负相关;情感承诺是其学习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可以通过赋予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权、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提高其专业承诺水平,消除其学习倦怠心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学习倦怠的关系,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帮助大学生摆脱倦怠现状。采用了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及应对方式问卷对山西大同大学420名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在学习倦怠方面,男女大学生在情绪低落因子差异比较显著,大学生是否健康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两因子差异显著;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两因子差异比较显著;(2)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总体呈正相关;(3)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学习倦怠。因此,(1)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易感到情绪低落;(2)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习倦怠程度越低;应对方式越积极,学习倦怠程度越低;(3)大学生学业自效能感对学习倦怠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投入状况的数据,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得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一般、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不同成绩的大学生在学习投入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学习倦怠状况,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采用《SCL-90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丽水学院5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被调查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年级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学习倦怠总分及行为不当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学习倦怠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调查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程度与其自身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关系,寻求减缓学习倦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提供对策。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自尊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18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自尊水平普遍比较高,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学习倦怠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自尊、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学习倦怠存在在显著的性别及城乡间的差异;大学生自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两个维度成显著正相关,与学习倦怠及其三个维度成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总分及其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两个维度成显著负相关,但与情绪低落这一维度相关不显著;自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结论:自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能很好地预测学习倦怠,可以通过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培养高自尊的方式来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为工具,采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将地方高水平大学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情况分为四种类型:主动投入生师互动积极参与型、被动投入消极孤立自主散漫型、主动投入外显人际社交积极互动型和被动投入生师互动生生互助型。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良好,不同类型分别有各具特色的学习投入行为特征。对于学习投入水平低的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通过加强课堂内外师生互动,激发其学习自主性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11.
运用问卷法探讨了大学生学习自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调查表明:(1)学习倦怠水平大一显著低于大四;大学生学习自控存在年级、性别差异,其中大一的自控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女生自控水平显著高于男生。(2)学习自控对大学生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使用廖友国编制的《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问卷》和赵菊编制的《人际关系满意感量表》,对219名福建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一般,情感投入最高,行为投入最低,户籍、年级和专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满意感高,对人际关系的互利支持、外向干练、相似相容、道德素质感到满意,而对人际交往中交际屏障和差异冲突的不满意感少;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感.人际关系满意感及其部分因子与大学生学习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相似相容因子对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对经历相似性和心理关系相容性的满意感越高,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中采取更多的策略,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学习幸福感的现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MLQ生命意义感量表、大学生学习幸福感量表,对323名大学生进行研究。所得结论: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意义感与学习幸福感水平较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其学习幸福感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学习倦怠量表和心理一致感量表对474名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学习倦怠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结构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专业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心理一致感与学习倦怠呈现出中等程度的显著负相关;心理一致感能够解释学习倦怠中35.4%的变异.基于此,中等职业教育应从改善学生归因风格,提升其心理可控感;开展认知训练,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加强学法指导;传递正能量,提高心理一致感来减轻学生学习倦怠,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策略、学习倦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三个纬度上,行为不当每题平均得分最高,其次为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四个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不同学习倦怠的学生其学习策略存在一定的差异.学习倦怠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都有消极影响.(2)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策略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不同的年级学习策略总体和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两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生在元认知策略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表现为获得奖学金者的学生学习策略优于不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及学习倦怠的程度.不同学习成绩学生,其学习倦怠不同,学习策略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学习倦怠现象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作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某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学习倦怠人数占总人数的36.8%;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两个分维度上都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成就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各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孟彩  梁燕 《职教通讯》2012,(23):72-75
通过用量表法研究了618名女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并探索了人格因素对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显著高于中间值,有明显的学习倦怠;一年级女大学生的成就感显著低于二年级女大学生;文科女大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显著高于理科女大学生,家住县城的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情感低落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家住农村和家住县城以上城市的女大学生,家住县城以上城市的女大学生在行为不当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家住农村的、城镇的、县城的女大学生;生活费较高的女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生活费较低的女大学生。人格因素的内外向维度(E)和情绪性维度(N)是学习倦怠总分的有效预测变量,也是行为不当、成就感低的有效预测变量,情绪性维度(N)和精神质(P)则是情绪低落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6):147-154
运用课堂师生互动量表和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对安徽省4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课堂师生互动与学习投入状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课堂师生互动状况在性别、学校类型上呈现显著差异,但在年级、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生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大学生学习投入中活力和专注维度在性别上呈现显著差异,在奉献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学习投入在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专业和学校类型上均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大学生课堂师生互动状况与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即大学生课堂互动状况越好,学习投入就越高.  相似文献   

19.
为客观了解家庭环境、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相互关系,对广东省5所高校大学生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职业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克服障碍效能最高,然后依次是信心程度、难度知觉和结果预期。(2)学习倦怠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以情绪低沉最突出,其次是成就感低和行为回避。(3)家庭环境、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关系,家庭环境是职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的有效预测变量,而后两者也互为有效的预测变量,存在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学习倦怠领域的研究,在实践上为学习倦怠的干预提供新的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本文中,首先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维吾尔族学生师生关系、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实际调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工具为《师生关系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和《学生幸福感调查量表》。采用集体测试的研究方法,问卷共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9份。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维吾尔族学生师生关系、学习倦怠与幸福感关系的总体状况,探讨师生关系、学习倦怠各维度与幸福感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师生关系亲密性、师生关系支持性、师生关系满意度与学生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师生关系冲突性与幸福感有显著负相关;学业倦怠中的身心耗竭和学业疏离维度与幸福感有显著负相关,学业成绩感低与学生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师生关系亲密性、师生关系冲突性、师生关系支持性、学业倦怠的身心耗竭、学业倦怠的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对学生幸福感回归显著,都可以预测学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