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明代尤其是明代初期,统治者推行"抑商"政策,同时也有恤商、通商之举,明代中后期尤其是后期确立恤商、通商政策。明代恤商、通商政策使商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及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超越此前各个朝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先进强国。但是,"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流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并且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影响并妨碍了恤商、通商政策推行,延缓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使中国逐渐失去了领先世界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唐中叶以后,均田制的瓦解和两税法的实施使土地私有制化的趋势日渐加快。传统生产关系的变革孕育了一支新兴的社会力量"富民"阶层。历宋元直至明代,这一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之一,而且其影响已深化到社会的诸多层面。明代的江南地区是国家的财赋之区,"富民"众多且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富民"之于教育,既有社会背景的大环境影响,也有自身利益的多元化考量。但从客观上来看,明代江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富民"阶层有着不可分割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代,叶春及作为惠安县令在其辖地实行"王道之治"的政治抱负,作为"王道之治"一部分的"敬鬼神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规约与冲击。《惠安政书》是叶春及的施政笔记,展示了叶春及施政与"敬鬼神事"的互为关系,以此可管窥明代惠安民间社会人、神与鬼的关系,进而折射闽南地方社会在明代的民间信仰态势。  相似文献   

4.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冯梦龙所著"三言"中乃至是整个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杜十娘的独立人格堪称彪炳千古。本文通过对杜十娘独立人格中人性、社会、文学三个层面的剖析,来透视其独立人格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是明代中后期横空出世的一部"奇书",是中国世情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作品中市井人物所讲的笑话,一方面折射出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金瓶梅词话》作为世情小说的本色。同时,它在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忠作为三纲之首,在明代中后期变得家喻户晓,其内涵也更为丰富."三言二拍"中蕴含着丰富的忠观念,其中既有等级制下的忠君奉上之忠,也有平等之体之间的忠信、忠义内涵,反映了明代中后期道德状况.  相似文献   

7.
明代李应祯针对赵孟頫及其追随者提出了"奴书"论,对匡正明代书坛陈陈相因的陋习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同时由此也引起了时人对于继承和革新两个问题的论战。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梳理明代书法发展中继承与革新两种思潮的互动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归纳了明代书坛继承与革新之间既相互碰撞又相互渗透并最终走向合流的趋势,正是二者的或离或合方推动了明代书法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8.
汉代"三老"与明代"里老"制度是汉明两朝加强对基层控制的产物,它们在汉明两朝对乡村基层社会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作用,文章从选任、职能、地位和待遇上对它们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明代里老制的施行对乡村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社会得到了较好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明代自嘉靖之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空前壮大,人们的价值观亦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文学界广泛兴起了一股尊情思潮。文章通过阐析明代汤显祖的"至情"说、冯梦龙的"情教"说和清代傅山、袁枚的唯情主义,以期揭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语境、内在本质以及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官箴",即为官之箴言,起于先秦,明代有大发展.廉政文化是明代官箴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正始、正身、倡廉、提倡节俭、戒贪等内容.官箴中的廉政文化对明代的廉政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和时代的限制,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代由于封建专制皇权极度膨胀,皇帝集政治、军事、司法权于一身,在明朝中后期便形成厂卫、太监干预司法的特色。厂卫、太监通过在审判监督权和最终裁决权方面侵夺三法司的司法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入手,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流程,分为明代前期和明代中后期两个方面。接着阐述了《牡丹亭》这部戏剧与明代社会思潮的契合点,此剧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潮有着很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作为个体生命本质存在的至情与快乐适意、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明环翠堂刊本《天书记》缩微胶卷为《重订天书记》的初刻本。这个版本在国内极少被关注。它的部分曲文选入明戏曲选本《月露音》,清北京高腔百本张本《孙乍(诈)》是其改编本。正字戏传统剧目《马陵道》的一出《闯宫》(《装疯》)也源自初刻本。  相似文献   

14.
居于中国学理论传统主流的儒家学,倡导“以理驭情”,这一主流观念在其承继,发展与流变中走向了“以理灭情”歧路,在与道学传统和拟古主义的颉颃中成长起来的晚明尚情思潮,力求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过分束缚,争取个性的自由发展,它重“本心”,“童心”,倡“真情”,“至情”给晚期坛带来了一股勃勃生机,这是对传统学观的一次有力匡正,对此,我们应给于足够的重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动 将”式是近代汉语中一种极有特点的结构,它始于魏晋,晚唐五代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这一形式,于元为盛,明中后期逐渐衰落,最终为“动 了 趋向补语”所取代。《二刻拍案惊奇》中“动 将”结构的两类,也大体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形式,出现在多种句式之中。“动 了 趋向补语”结构亦在该书中频繁出现,并已开始了取代“动 将 趋向补语”结构的步伐,但尚未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16.
有关明代司法诉讼解决的具体过程以及国家的统治理念和地方社会是怎样结合起来一直研究不多。本文以成化年间徽州府祁门县谢氏发生的诉讼为例,对明代地方司法实况进行实证性研究。可以发现,明代中期以后乡村纠纷越来越多,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尖锐,诉讼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像明初那样,在里老人的主导下进行的以教化、和解、调解为主的乡村裁判的效力发挥变得困难了,所以民众向官府诉讼的例子增多。这就是乡村内部调解能力出现问题的证据。明代中期以后,里老人在乡村诉讼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呈现出过渡期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与明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实甫的《破窑记》杂剧和明代无名氏《彩楼记》传奇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这两部剧作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原因与剧作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放焰口"是密教的施食饿鬼的仪轨之一,自宋元至明清都是南北方重要的民俗之一。《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许多北方民间"放焰口"、施食饿鬼的故事,"放焰口"呈现出适用范围更广、富有变化和惩戒意味的民俗化特征,这与佛教世俗化、清代的僧尼制度、厚葬风俗、明清功利化的民间信仰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20.
明中叶,在文坛和思想界,几乎同时出现了以前七子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和王守仁的"阳明心学",代表了当时"张扬主体、反理倡情"进步思潮的两种表现形态,他们在复兴古学的口号下,对文学和哲学进行了新变,成为明代最受学界瞩目的现象。在此后的一百年中,彼此发展几经起伏,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和衷共济、并驾齐驱、改弦易辙几个阶段,呈现为一种错综复杂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