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是否所有的动物的血液都是红色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血液的颜色是由血液中所含的呼吸色素决定的。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和部分无脊椎动物的呼吸色素都是血红蛋白,这是一种含铁离子的复合蛋白质,由于两价铁离子的存在,使血红蛋白的颜色呈现红色,因此血液的颜色变成红色。 有些动物的血液是蓝色的,如日本沼虾和无齿蚌等。这是因为它们的血液中含有血青素,是一种含铜离子的蛋白质,当与氧结合时呈现青蓝色,当与氧分离后呈现白色,因此这类用血青素运输氧的动物的血液是蓝色的。  相似文献   

2.
血细胞漫谈     
胡海 《科技文萃》2004,(7):55-58
氧的载体--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的成分之一,在1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400万个红细胞,血液的红色就来自于红细胞,准确地说,是来自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颜色.1673年,细胞的发现者,荷兰生物学家列文古克在实验中第一次看到了人体血液中有无数个小颗粒,证明了血液并非当时人们所普遍认为的只是单一的液体.  相似文献   

3.
氧是自由生活的动物体内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其获得主要是通过专门的呼吸器官或身体表面。氧的运输在许多无脊椎动物中,可通过溶解于血液或淋巴液来完成,但血液或淋巴液中能溶解的氧很少。在脊椎动物和一部分无脊椎动物血液中含有一种物质,能与大量的氧结合,增加血液运输氧的功能,这种运输氧的物质是含金属的蛋白质,它们通常具有颜色称为呼吸色素。  相似文献   

4.
题目一人体通过呼吸作用可在血液中建立如下平衡:H2O+CO2 肺H2CO3 血液H++HCO3-,从而使体内存在一定浓度的H2CO3、HCO3-,H2CO3、HCO3-的存在,能帮助人体血液pH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7.35~7.45之间). 1.当某些因素引起血液中酸度增加时,血液中的pH值为什么维持基本不变?用简要的文字说明. 2.已知人体在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太快而且太深的呼吸可导致碱中毒(pH过高) (B)太快而且太深的呼吸可导致酸中毒(pH过低) (C)太浅呼吸可以导致酸中毒(pH过低)  相似文献   

5.
人体触电的主要媒介是血液。即使离开地面,人一样有被电到的可能。血液中的血红素除了携带氧气到全身各处,还含有铁离子,能够传递电流;因此人体一旦接触到电,电流会随着血管,流经全身各处。触电会导致人的心、肺等内脏器官无法进行正常的运作。电流通过人体释放出去时,会产生热能,并可能导致身体烧焦,造成伤亡。人体触电,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相似文献   

6.
人体血液的正常pH范围为7.35~7.45。如果血液的pH发生显著变化,对人体会造成危害。例1人体正常血液的pH范围为7.35~7.45,适量的CO2可使pH维持在这个范围内。维持原理可用下面的化学方程式表示:CO2+H2OH2CO3H++HCO3-。又已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太快且太深的呼吸可以导致碱中毒(pH过高)B.太快且太深的呼吸可以导致酸中毒(pH过高)C.太慢且太浅的呼吸可以导致酸中毒(pH过低)D.太快且太浅的呼吸可以导致碱中毒(pH过高)解析根据CO2+H2OH2CO3H++HCO3-可知,太快且太深的呼吸会使CO2减小…  相似文献   

7.
1教学设想 初中生物教材《人体卫生》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血液循环系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章节,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另外他们也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等媒体获取到一些有关血液的信息。但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到底含有哪些成分?各有什么功能?血液究竟是如何在人体内流动的?为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8.
利用手持技术开展“人体的呼吸”一课中相关的探究性实验,在生物学教材基础上创新实验方法,通过压强、温度、湿度、心率等传感器,结合模型构建,测定呼吸过程中各成分与各结构的变化。教师尝试将数字化技术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将实验由定性观察转为定量分析,透过实验现象,从数据视角,追寻科学本质。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助力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从而提升课堂的效度与信度,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试谈呼吸节奏与田径运动节奏的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是维持人的生命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活动,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呼吸运动始终进行着,并随着人体活动情况而改变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从而保持血液内气体分压的相对恒定,使肺通气量适应新陈代谢的水平。在田径运动中培养正确的呼吸方法和节奏,对提高肺换气量,合理经济运用心肺功能,增加锻炼效果,发挥人体机能能力,在比赛中创造好成绩,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你知道吗?     
人体的什么部位最怕冷?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中,耳朵最怕冷。这是因为耳朵里分布着末梢毛细血管。人体中,血液从心脏泵出后,沿着大动脉向中动脉、小动脉直至毛细血管流动,越是到毛细血管末梢里,血液就越少,热量也越少。其次,耳朵虽然相对于身体其他部位体积较小,但相对表面积却很大,因此,热量容易散发。金属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金、银和铜都是金属,它们却显示出不同的颜色。铜呈红黑色,即所谓的“古铜色”。铜为什么会有这种颜色?通常,金属都具有原子作规则排列的晶体结构。这些排列整齐的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已经脱离处于离子状态。这些已…  相似文献   

11.
陈燕飞 《生物学教学》2010,35(12):43-45
借助人体血液常规化验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血液的组成,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读人体血液常规化验单。  相似文献   

12.
陈仲珊 《考试周刊》2011,(86):153-154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体运动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本文利用一个基于灰度、颜色和运动等时空特征的视觉注意模型,有效地提取出视频中包含运动信息的显著区域。将这一视觉注意模型与一个基于时空梯度特征提取与子块匹配的人体动作检测相结合.可弥补传统方法耗时长的不足,并提高了对噪声的鲁棒性。实验表明.利用该方法能有效提高人体动作检测的效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日本电信电话公司最近开发出了人体通信装置,通过握手或拍肩膀等身体接触,两人的携带信息终端之间就会自然连接。据报道,新的人体通信装置把人体作为通信线路,利用附有携带终端的专用手机接收微弱的信号。由于人的衣服、手提包存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14.
肺泡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呼吸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气球弹性膜独特的张力特性,模拟演示了肺泡在呼吸过程中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5.
用音乐教育陶冶学生美好情操四平市二十中学崔宏高尔基说:音乐是人体的灵魂,人生爆发的火花。同样,歌是孩子的呼吸、脉搏,像血液贯注全身,深深地渗透在孩子的灵魂世界里。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音乐具有形象感人,直观生动的艺术特征,它对青...  相似文献   

16.
利用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研制出一种呼吸传感器,将实验动物呼吸的变化,以电压变化的形式,通过记录仪描记成曲线,为测量实验动物的呼吸频率和呼吸强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一提到血液,人们就联想到红色,其实血液不一定都是红色的,例如,章鱼和蜗牛的血液是蓝色的,海鞘类动物的血液还是绿色的呢。为什么血液的颜色不同呢? 血液又叫天然氧载体,血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输送氧气和二氧化碳(还有其他功能),所以动物体内凡是能输送氧气的体液都应该叫血液。血液的颜色不同是因为含有负责输送氧气的金属化合物不同,红色的血液是因为含铁的化合物,蓝色的血液是因为含有铜的化合物,绿色的血液是因为含有钒的化合物。那么血液是怎样运输氧的呢? 红色的血液里承担运送氧气的任务是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8.
人体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浆主要功能是运送营养物质和维持血容量,使血液循环得以正常进行。而世界上所有血库里的血都是从健康人体抽取的,血源量极为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人造血”诞生了。  相似文献   

19.
“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关细胞呼吸的经典演示实验,该实验探讨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选择不同的细胞呼吸方式以及反应后所产生物质的差异。由于该演示实验的装置比较烦琐,在中学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作为实验的主要检测指标之一的颜色反应所受干扰因素较多,不够稳定。  相似文献   

20.
1教材分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2004) 能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从人体运动、饥饿时需要能量这些生活情景人手,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体的能量是从体内获得的有机物中释放出来的。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的释放需要氧这一实质性问题,从而对呼吸和呼吸作用进行区别,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呼吸作用。但是教材编排时未强调植物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给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带来困难,因此教者补充了萌发的种子在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两个演示实验。初一学生没有化学知识铺垫,不知道澄清的石灰水遇CO2变浑浊的事实,因此,教者请学生探究并演示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