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代茶叶生产与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代时期的茶叶生产,上承唐朝,下启宋代,在中国茶叶生产发展史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本文试图对此作初步的探讨。一、茶叶栽培、焙制与产量陆羽《茶经》卷上记述唐代茶树栽培方法时,只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初步认识了茶树的生物特性,总结了唐代栽培经验,指明了茶树生长对土壤的要求和栽种方法,但是太简略了,无法详细了解唐及唐以前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措施。一些学者便根据《齐民要术》所载的“种瓜法”,推测唐代种茶的方法。而五代人韩鄂在他所著《四时纂要》一书中,则对茶树的种植季节、茶园的选择、播种方法、中耕除草、施肥灌溉及遮荫等措施,都  相似文献   

2.
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产茶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家庭以栽茶作为重要的经济来源,而这些地方茶农的茶树培栽技术水平不高,从而影响了茶叶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开设了茶树栽培劳技课是为了使这部分的学生将来回乡在茶叶生产上有一定的栽培管理技术基础。这对进一步发展茶叶生长,增加收入,改变家乡面貌,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茶学视角解析卢仝的《七碗茶歌》,分析诗歌所涉及的茶树栽培、加工制作、饮茶方式、保健功能等方面的科学合理性。全诗开笔到"白花浮光凝碗面"写茶的物质层面,从"一碗喉吻润"到"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展示了茶的精神层面,从"蓬莱山,在何处"到最后是写茶农的苦难场景。通过这些描写,可从侧面窥视唐朝时期的茶树栽培方式、茶叶采制工序、饮茶方式和贡茶制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阳高县不同利用年限设施栽培土壤中汞、铅、锌、镍、钴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在利用4~7年时重金属元素含量最高。进一步依据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当地设施栽培土壤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阳高县设施栽培土壤未受到汞、铅、锌、镍污染,尚处于清洁状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文化与茶树栽培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中国茶文化与栽培史的基础上,指出: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古今各国的茶树都直接或间接引种于我国;中国的茶文化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国西南部和南部不仅是山茶属与茶种的现代中心,也是它们的起源中心.制茶、饮茶和植茶的科技进步历程,反映了茶文化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与普洱茶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省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是普洱茶原产地和发祥地,普洱茶的种植历史和原生历史源远流长,茶树类型齐全,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活化石;普洱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思茅应打好“普洱茶文化”这张牌,逐渐把思茅市建设成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独特性且茶文化氛围很浓的“中国茶城。”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生物平皿培养法和化学分析法对山东沾化县冬枣栽培区不同质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养分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沾化县冬枣栽培区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明显高于根外(非根际),呈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2)该地区土壤微生物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放线菌、真菌.(3)砂质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量高于黏质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量.(4)黏质土壤中的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高于砂质土壤.(5)沾化县冬枣栽培区土壤中链霉菌类群丰富,可分为9个类群,白孢类群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简单易行的无土栽培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栽培花卉等植物,常用土壤盆栽,施用有机肥料.由于土壤和有机肥料中有许多腐生菌类和昆虫,往往会影响家庭的环境卫生.无土栽培是避免以上缺点的栽培方法.但是无土栽培一般比有土栽培复杂,需要有一定的容器.为了使无土栽培便于初学的青少年掌握,我们选择了容易栽培的植物,自己动手制作无土栽培容器,研究简单易行的无土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9.
旱地小麦膜侧栽培研究结果表明,膜侧栽培能增加地温,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对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产1372.5kg/hm2,增产率29.3%.  相似文献   

10.
陈利  王者琦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1):35-36,96
茶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饮料,也是世界人民普遍受好的饮料之一,在中国,茶的起源、茶树的栽培、茶叶的加工、茶叶的功铲、茶的传播构成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具有东方特点的茶文化,成为东方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彩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走向设施栽培和集约化生产的新模式,栽培作物类型也从单一的蔬菜发展到花卉、水果和中草药等多种类型。由于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等连作障碍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从土传病害、自毒作用、养分不均、土壤退化、人为原因等方面对设施栽培土壤连作障碍产生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并从农技措施、合理施肥、科学灌溉、轮作换茬、嫁接栽培、土壤灭菌、生物修复7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措施,以期为农业生产中设施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庐山云雾茶作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因茶树长期生长在终年缭绕的庐山云雾之中而得名。笔者以三石梁茶场为例,从土壤管理、水肥管理、鲜叶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加工工艺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庐山云雾茶品质改良的养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课程”进行融合,是目前国内高校对课堂和课程的创新,是学校培养品学兼优人才的有效手段。“立德树人”是当今社会对高校人才教育的要求,教书育人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力和品行同样出众的人才,为其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铺垫,这与课程思政的含义契合度较高。文章通过对智能化茶园栽培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对智能化茶园栽培管理课程思政实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并对智能化茶园栽培管理课程思政优化与提高提出了建议,以期对茶树栽培课程教师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皖南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等地有代表性茶园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了茶园土壤硒与茶叶硒的相关性及理化性质等因素对茶叶硒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皖南茶园土壤硒(全硒)与茶叶硒(全硒)呈正相关,随着土壤硒含量的增加,茶叶硒含量也有明显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磷、钾及pH值等均对茶叶硒富集存在明显的影响,即茶树对土壤硒的吸收利用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天然富硒茶叶的开发和皖南富硒土壤资源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茶铺子     
茶铺子因广泛种植茶树而得名。数年以前,这里漫山遍野长满茶树,密密的茶树如一张绿毯覆盖住了整个村庄,茶树的清香四处弥散。 初春过后,茶树就开花了。  相似文献   

16.
1999~2000 年于惠州梅菜原产地兼主产区—土桥进行了梅菜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该栽培法和常规栽培相比, 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孔隙度分别提高517 ℃、2615 %、41117 %和17114 % ,移栽后幼苗成活时间提早4d , 移栽后一个月幼苗株高和株幅分别提高1610 %和5116 % , 产量提高2918~5813 %.  相似文献   

17.
<正>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茶”命名的国家公办特色高职院校,坐落于江西省婺源县。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地方优势,开设了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茶艺与茶叶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茶叶贸易方向)等专业,致力于培养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艺表演、茶叶营销、茶叶贸易全链条式茶产业人才。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气息,而同一种茶的不同泡法也有不同的韵味,喝茶既是品茶,又是品文化、品人生。  相似文献   

18.
果园生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果园生草栽培对土壤有机质、矿质养分、pH值、物理性状、水分、温度、微生物和酶活性等土壤肥力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①被调查的设施栽培土壤表土全氮、碱解氮含量范围分别是1.05~1.60 g/kg土和63.54~101.67 mg/kg土,平均值分别为1.30 g/kg土、85.66 mg/kg土;②设施土壤全氮、碱解氮的含量随着剖面层次的加深逐渐降低;③设施栽培更有利于表层土壤氮素的积累;④设施土壤全氮、碱解氮的含量均高于相应的露地土壤,但差异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0.
茶树的同伴     
人类早期种植茶树,分单株自然生长,当茶苗长成小乔木时,便要架梯采茶了。现代茶园种植茶树,多采取行栽,且有定植尺寸,通常行距1.5米、丛距40厘米,每丛植苗两至三株,茶树发枝生长时进行修剪,直到常见的一行行茶树齐齐发芽。很多时间,看茶园时以为行距为了采茶方便而留,其实也包含保持茶树间的通风和透光的作用。丛距的设定,是为了灌木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