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许博渊 《学习之友》2011,(12):26-27
我国社会道德的滑坡是一个无法否认的现实,但滑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重建道德,却人言人殊。  相似文献   

2.
有一条河,名叫忘川,人喝了河里的水,会把什么事情都忘掉。有一个湖,名叫忆湖,人喝了湖里的水,会把什么事情都想起来。我带着两瓶水走路,走遍世界。我先喝那忆湖里的水,把一切经历重温一遍,然后我再喝忘川里的水,把一切忘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3.
不知何时,那流淌滴滴灵动的水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是的,她用画笔画着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活,谱写着彪炳史册的诗章,奏响着如天籁的音乐——文化!一切源于灵动的水! 看过这篇写水的文章,觉得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形象地描述水之灵动或其他特点;深入揭示水之灵动的内在意义;水之灵动象征人生的意义,等等。无论写什么,似乎总是就水写水,即使把水  相似文献   

4.
遇到险阻,我们灵巧地跳过; 遇到困难,我们用智慧将其解决。我们无时无刻不动用自己的灵动和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地前进。如水人生,人生如水。愿我们潇洒走向成功。水是灵动的,灵动的意义又是什么?仅是一种动态美?不,灵动的意义在于追求。这一篇《如水人生》,没有一般化地停留在浅层  相似文献   

5.
这就是灵动     
柳溪 《新读写》2008,(5):57-57
我们经常听人说,这篇文章写得如何如何灵动。那么,究竟什么是灵动呢?  相似文献   

6.
女娲用泥做成了人,本没有灵性。是谁,给了我们这一切?是自然。自然的山山水水赋予了我们这一切: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灵动的水伴着沉稳的山,沉稳的山缠着灵动的水,涌动出一段美丽的自然人生。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天才并不比平常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个特殊的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至燃点。当我们在作文时感到思路狭窄想像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儿童文学学科艰难地走过了20世纪,进人新世纪以后,中国儿童文学学科面临着可喜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儿童文学教学和研究者应该做些什么,又能够做些什么?本文以中国儿童文学教学的历史回顾为起点,深人分析了当今我国儿童文学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任务,对中国儿童文学教学进行了富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前景设计。  相似文献   

8.
湖畔之韵     
临窗之湖嵌在红绿的织锦中,通透明澈,抬头便是一抹蓝,淡淡的灰。从这里看到的是湖的侧影,心情不好时总爱站在窗边,静视这湖,静听水的浓情,竟也看出了些什么,听出了些真……  相似文献   

9.
水的坚持是水灵动的根源。苏州人的坚持造就了苏州的灵动。此文由水的灵动生发思绪,把题意“落实”到苏州上,使文章变成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石头”。但作者并非信手拈来,而是积极地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素养,力求具体而深入地展开表现。由于对一些具体的方面倾注了情感,写出了特点,所以文章中有一些“亮点”。凭借“苏州”水城的特点,也表达了一些颇有哲理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名物蒙求     
亮年 《中国漫画》2020,(2):10-11
滔滔者水,涓涓者泉。激为滩濑,深为潭渊。渡口为津,沙碛为洲。坎井波涛,皆隶乎水。注释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碛:浅水中的沙石。坎井:浅井。隶:属于。小科普江、河、湖、海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的水叫黄河,有的水却叫长江呢?"河"与"江"有什么不同呢?类似的,"海""湖""溪""泉"这些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11.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七册的教学内容。 活动一 猜一猜,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营造学习氛围) 师:同学们,家乡是每个人一生中特别眷恋牵挂的地方,我们的家乡在哪儿呢?这里有一首儿歌(多媒体呈现字幕:中国有个洞庭湖.它把两省分清楚。湖的南部是湖南.北部省名叫什么?),请大家猜一猜是哪个省。  相似文献   

12.
地球上的万物是幸运的,在感到阳光普照雨露润泽的同时,也享受着灵动与沉稳给人内心所画出的音符,那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动感,那是一种高山流水般的天籁之音。人性是山水交融的产物,他虽然不是山,更不是水,却既饱含山的沉稳,又饱含水的灵动。在人身上,灵动与沉稳,相互联系,相互依  相似文献   

13.
水是欢乐灵动的,儒道释三家文化都从中获得智慧和灵感,并由此构成中国人文精神的源头;作为深深地侵染了儒道释文化因子的中国诗歌,其追求的审美意境也深受影响。水的空明灵动为诗带来了静谧澄明的境界,并以其纯洁无暇和自由奔放的特点,昭示着诗人追求心灵的纯净和空明,不杂糅些许的渣滓尘埃。因此,她成了诗人创设的审美意境,承载着丰厚的审美内涵。水的灵动为诗的神韵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不可知论的历史作用包大明不可知论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古已有之,而且在近代和现代哲学中仍有不少哲学家持有此种观点。这种学说认为:人们除感觉或现象而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是无法知道的。由于不可知论的这种认识观限制了人的认识能力,否认人类认...  相似文献   

15.
水无怨无悔,这是诗人的升华,也是灵动的水的升华。本文写出了中国文人与“水”的不解之缘:诗仙李白水中捉水,最终将“他的一腔豪情融入了水中”;辛弃疾在赤壁面对东去的长江,感慨风流人物的不再和自己的壮志未酬;文天祥也在零丁洋把一身的正气和满腔报国热情倾流于水中……文人们总是钟情于水,寄情于水,而水也默默地包容了一切,承载了一切。应该说是文人们成就了“人”的  相似文献   

16.
浪消失了,水还在。灵动,也是沉稳。沉稳,亦可灵动。作者的视角很独特。本文表达主题的载体是“水”,似乎没有跳出“材料”的窠臼,但读完全文,便感到作者真是匠心独运。作者没有从一般意义上写水的灵动,而是通过写山间溪流从山顶到大海的流程以及在这一流程中“水”的感受及认识,形象而辩证地阐释了“灵动”与“沉稳”之间的关系:“灵动”的溪流最终汇成了“沉稳”的大海,然而,“在大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是艺术,还是科学?在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家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李大钊很早就开始关注与思考这一史学理论中最基本而且很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近代中国,李大钊是对于历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论述较早,也较为成熟的史学家。李大钊关于历史学特有性质的论述,是他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否认历史学不具有科学性的一些人,往往是从否认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立论的。李大钊关于历史学性质的论述也是对这一不正确的认识的积极回应。李大钊坚定地指出:"史学之当为一种科学,在今日已无疑义。"李大钊在坚持历史学的学科性质是科学的同时,也承认在具体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存在艺术性的工作。历史学研究含有艺术性的工作和历史学是艺术是两回事。历史研究中所体现的这种艺术性是工作层面的事情,并不等同于学科层面。  相似文献   

18.
山水自关人意,人自钟情山水。中国人对于山水似乎情有独钟。许多成语“山青水秀”、“山高水长”、“山重水复”、“险山奇水”、“残山剩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与水总是难以分割。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山是静止的书,水是流动的情。山水互补,山衬托着水使其端庄,水滋养着山使其丰满。山水是中国人的知音。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是以言语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生命素养的学科教育。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勃勃生气的。这种蕴涵着人的生气与活力的言语,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言语、文字的鲜活,无不来自于生命的灵气。生命的灵动。人有怎样的生命状态。就会有怎样的言语人生;而一定的言语状态,  相似文献   

20.
灵动的水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乾坤以其稳定的形态沉浮于闪光的地平线,以其宏大的德泽布洒人世。江河以其执着的精神奔流于千山万壑,以其灵动的身躯滋润着世间万物。灵动的水遇阻则转,遇平则奔流向前,深谙“进与退”的哲学。人之俯仰一世,长路漫漫,须像水一般知进亦应知退。“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太白在“仰天大笑出门去”之时恍悟自己不容于世之污垢,便不再费心力向仕途进发了。他犹水一般灵动地选择了退。正是他的退,后人才看到了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魄,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陶潜的归隐,让我们感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