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十二年前,我刚到新华社工作时,领导和前辈常嘱我有空多看看《对外大传播》(《对外传播》当时的刊名)。从那时起,这本杂志我时常阅读,印象里很多自己熟识的同事都结合自己参加过的重大报道和日常的采编工作在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这些文章对我的业务报道很有指导性。后来,自己也开始为刊物撰稿,这让我对这份刊物更多了几分关注和亲切感。近年来,随着传媒格局的演变和国家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在杂志同仁的努力下,这本杂志  相似文献   

2.
"通过《人民中国》,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原生态的中国"、"我觉得《人民中国》就是一本充满启发性智慧,教人如何增进相互了解的综合性杂志"、"我一下子被《人民中国》刊登的日本媒体无法深入的细节报道所吸引……通过《人民中国》的各种报道选题,我认识到了中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报道》创刊45周年之际,国际世界语协会以及许多国家的世界语组织和读者纷纷来电来信表示祝贺。它们充分表达了各国世界语者对中国、对《中国报道》的热爱,也显示了这本杂志在对外宣传中的积极作用。现选摘数则,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4.
春去春又回。今年1月,《今日中国》迎来了第45个春天。值此社庆之际,我谨代表全体同仁向所有关心支持过《今日中国》的海内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难忘的厚爱时间回到1950年10月,周恩来总理对宋庆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应当向全世界更多地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他建议宋庆龄以她与各国人民建立友谊的长期经历和丰富经验创办一本对外的刊物。宋庆龄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亲自为这本杂志命名为《中国建设》。这个名称不仅表明这本杂志的宗旨是报道新中国的建设,而且还借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曾经办过一本名为《建设》的刊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报道》是一本世界语的综合性杂志,她创刊于1950年,在各国世界语者中拥有一批读者。他们从这本刊物中了解中国,并与中国的世界语者建立联系。发展友谊。读者喜爱《中国报道》,称誉她为“最精美的世界语刊物”,这其中有我们摄影记者的功劳,是他们不辞辛劳,用照相机记录下中国优美的风光、多姿多彩的风情、丰富有趣的人民生活,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向读者们展现了中国美好真实的形象。受到了读者的好评。现在我们摄影部的记者以年轻人为主,他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学》存在了50年,我为这本杂志服务了35年。可以说,我的青春热血,我一生大部分年华都献给了这本为中国对外传播事业作出了历史贡献的文学刊物。由于种种原因,刊物已于2001年停止运作,但它为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建立的功绩将长留在读者中间。  相似文献   

7.
《人民中国》开展通联工作较早,伴随着杂志已有40多年的历史。我是从1993年开始搞通联工作的。卫作之始,社领导跟我谈话,通联工作是《人民中国》这本杂志直接对读者开放的窗口,通联工作即是外事工作,从事通联工作既需要较高的日语水平,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责任心,听了这番话,我唯一的感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有10年民族报道的经历,所以我对中国少数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由于我有几幅照片入选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少数民族》,画册很精美,所以放在案头常常翻阅,而这时往往会想起这本  相似文献   

9.
我常常怀着复杂的心情审视我为之工作了十几年的《人民画报》。这本伴随着新中国成长、曾受到人们喜爱并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老杂志,正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一直在走下坡路。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我是杭州人,出国前毕业于浙江大学,在世界银行工作了几十年,曾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过一些贡献。故乡,对于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既神圣又陶醉,魂牵梦系,尤其身在异国,浓浓的乡愁难以排遣。我离开祖国已超过了一个甲子,感谢《文化交流》编辑部数十年如一日,寄来杂志,给我送来极大的温暖。《文化交流》是我和祖国、家乡联系的精神纽带。每到时间,我就盼望着《文化交流》杂志的到来,拿到后欣喜万分,欢喜这本精美杂志的还有我身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创刊号封面俄文杂志《中国》不久前在北京举行了创刊新闻发布暨座谈会后,人们就在期待着这个日子—— 2005年12月21日《中国》在莫斯科举行首发仪式。这标志着一本全新的俄文杂志正式诞生! 伴着莫斯科第一场冬雪的降临, 俄文杂志《中国》试刊号已经随着纷飞的雪花送到了俄罗斯读者手中。刚刚送到读者手中的创刊号更具有它独特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2.
对于我这个热爱世界语、追求世界语崇高理想的人来说,1950年的5月是太美了,因为在这个月份里,不仅世界语杂志《中国报道》诞生了,而且我的第一个孩子也降生了。在那“双喜临门”的时节,我接到了世界语老师冯文洛先生的来信,他要我立即参加《中国报道》编辑部的工作。我便告别了任教的成都市女子中学和成都华阳县中(那时两个学校都有世界语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迫切希望能把自己宣传出去,进一步为世界所认识。中蛋外文局的任务是对外宣传,有责任为地方的对外宣传服务,并且也一直努力地在做着这件事。今年三四月间,我局总编室又应邀组织了局内的《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画报》、《中国报道》、《中国与非洲》6家杂志的部分记者,分3个团前往广西、河北和湖州市采访。回来后记者们已纷纷写出稿件,编出画页,将陆续对外报道,以不辜负各地外宣部门的重托。  相似文献   

14.
1963年7月,我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外文局所属的《中国报道》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一干就是35年,直到退休。可以说,我把自己的青春、热情、梦想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它,它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一生的至爱和快乐!  相似文献   

15.
祝贺与希望     
我热烈祝贺《北京周报》的一切工作人员。在这个周刊创刊40周年之际,我也和杨正泉同志一样回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在创办《北京周报》的过程中起了很大很大的作用,我自己也是40年前的《北京周报》的工作人员,我就算一半,因为那时我在周报工作,也在中国建设杂志(现在的今日中国杂志)工作。但我在工作了几年以后,就离开了周报。我今天看到在场有一些老同志、老同事们,我很高兴。我也很怀念已经不在的和病倒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6.
对外宣期刊过去经济报道的评价第一,外宣期刊过去的经济报道主要是成就展示型的。由于西方一度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信息封锁,中国的声音很难被世界倾听,所以我们创办《中国建设》这本外宣刊物目的就是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声音,介绍中国的建设成就,也就是说办刊的目的是介绍和展示。过去中国的经济一直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不是特别大。没有那么多的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7.
从两点论出发,认识经济资源在对日宣传中的重要性办外宣刊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清醒地了解自己的资源优势所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资源优势也会发生变化。一本外宣刊物,一定要有相对稳定的编辑方针和刊物基本定位。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善于从刊物的基本特点与固有风格出发,有机地结合资源重点的转移,调整选题开发的思路。《人民中国》是对日宣传的老字号,2003年迎来创刊和在日发行50周年。浏览50年来的近600个杂志封面,我们就好像在观察一棵大树的年轮,时代的鲜明特点全都刻在上面。20世纪50年代《人民中国》处在实验和摸索阶段,主要为打破冷战封锁,向日本介绍新中国基本情  相似文献   

18.
1987年12月31日,《中国与非洲》编辑部正式成立,1988年1月,第一期《中国与非洲》出版。回顾这本杂志走过的10年,风风雨雨,有欣慰也有苦涩,有成功之处,更有不足和遗憾。回顾过去的10年,中央对《中国与非洲》十分关心,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鼓舞。1991年2月6日,李瑞环同志出席了《中国与非洲》英文版的创刊茶话会并接见了编辑部全体人员;1996年5月,江泽民主席为《中国与非洲》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中国》杂志,每期76页,其中彩色画页20页,另外还有食谱、邮票和工艺品小插页。20页中除去封面、封底,可安排5组彩图专题报道。在这5组中有5页的两组、4页的一组,2页的两组。此外,每篇文章一般都要配发数量不等的黑白图片。这样每期杂志的图片发稿量大约100多张,形成了“图文并茂”的布局。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图片报道版面上占有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它所起到的作用。图片报道既同文字报道密切相关,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我们在报道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可视性较强的选题,如工艺美术、风光名胜、文物古迹、戏曲舞蹈等等,这对于以直观、形象为主要手段的图片报道是十分适宜的,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以图为主这种形式的报道也时常出现在我们的刊物上。  相似文献   

20.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那天,我收到了两本今年3月号的刊物,一本是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主办的《现代世界警察》(以下简称《警察》),另一本是中国妇女杂志社主办的《世界妇女博览》(以下简称《博览》)。两本杂志都刊登了同一内容的稿件(题目均上了封面),前者为《未成年父母的境遇》(小韦编译,以下简称“小韦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