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推进素质教育将成为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最为成功的经验是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都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借鉴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改革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需要我们进一步确立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明晰通识教育的目标;改革现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制度和体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现行的专业设置模式基本上属于“社会中心型”,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专业设置、调整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教育先为人的发展服务,后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我国高校现行的专业设置和专业选择制度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有较大的冲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顺利推行有赖于高校在制度上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融合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高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的高校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矛盾重重,两者的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不完善、大学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盛行、大学精神的弱化等方面都是造成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不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国内高校在提倡和发展通识教育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树立起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最根本的通识教育理念,这与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在一致;二是通识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三是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以上三个方面,从高校的课程设置角度考虑,在高校开设不同层次科学史课程是较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通识教育是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如何在高校教学中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立足于我国现实的社会环境,理性思考通识课程教育教学的必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通识课程教育,合理规划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升通识课程教育实效性,实现通识课程教学的优化.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是发源于欧洲的一种高等教育思想。英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以崇尚人文主义传统的教育理念、专业教育通识化的课程设置、师生交互式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形式为一体的通识教育样式。聚焦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识教育已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选择。英国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是,构建符合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通识教育理念;建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升高校教师通识教育能力;实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专业教育的盛行和重视实用技能培养而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高等教育的实用化与工具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们关注通识教育是由于它凸现了现实社会中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突出矛盾.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的探讨,提出加强和改进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完善人格和德性的养成,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在国内外实施了多年,教育部也一直推动人文素质教育,但国内对此认识不一致。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实践着通识教育,而且还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国外常青藤高校有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地方高校是否也可以实施通识教育?由于认识不一致,国内地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时在如何正确认识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科学设计适合地方高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和管理体系,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运行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专业以外的补充教育,而是建构专业基础的教育;通识课程不是浅化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整合性与贯穿性的课程;通识课程不是在教有趣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为本位,建构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确立通识教育在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中的地位,统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经营管理,培养基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将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一种大学教育理念,自1917年开始经过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几个阶段的探索和发展,至今仍没有一套成熟的权威的定论.但还是可以从诸多论述中归纳其概念为: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目的是造就具有远大眼光、广闻博识和情操高尚的人才.在偏重专业教育的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机制的加重转型,高等教育上的不适应的问题目益引起广泛关注,对高校通识教育的研究日显重要.但是,任何照抄照搬的做法都是没有道理的,作为中国的高校通识教育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科学地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经验,并努力创新,从必要性、基本原则和必要条件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加以探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1.
笔者于2013年12月应台湾国立宜兰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邀请,前往座谈交流海峡两岸的大学通识教育情况。台湾各类国立、私立、教会大学多已设立通识教育委员会或通识教育中心,大力贯彻通识教育课程,内地的大学教育则有公共选修课、人文素质教育、国学教育等几种形态,不仅教育理念难与台湾高教的通识教育对应,更为重要的是在高教发展阶段上,尚且存在着时段不对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美国、英国是世界通识教育模式的两种代表,通过对其高职通识教育的研究,探究其同与不同,为我国高职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高职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职业人与良好素养合格公民;通识教育是应知与应会的“成人”教育;通识课程设计而非是基础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调整。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is a subject with rich contents and that is highly contested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It has been highly praised for its core concepts such as broad educational targets, liberating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balanced educational content. Looking back at the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 over the past 20 years we can find “top-down”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文化素质教育) and “bottom-up” general education (通识教育) have formed two stages with clear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first decade being mainly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most recent decade having had general education gradually enter the mainstream and reveal native qualityistics. This change has led the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turn from being government led to university autonomy, and also reflects the increasing depth of Chinese exploration into general education. China’s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still faces problems with integrating major-base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and must adopt suitable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的开展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对高校通识教育能力进行科学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引方向。以奥斯丁IEO模型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结构,提出构建高校通识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对提高人才产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师资力量不足及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问题是目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之一。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建设通识教育教学团队将有助于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问题是目前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日本在二战后经过长达70多年的改革与实践,通识教育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已被内化认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通识教育体系,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借鉴二战后日本高校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经验和教训,我国需要从确立明确的通识教育理念、设置独立的通识教育运营组织机构、整合全校师资力量进行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施全面深入的课程设计等采取创新性措施,以推进具备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这一本质特性。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美国通识教育的历史和性质的分析,以及对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比较显示,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文化素质教育要重视并借鉴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但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较之通识教育具有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也更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成为必然,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大发展的同时并未伴随质量的提高,这除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客观原因以外,更多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的差异,体现在学术标准和职业标准的差异上。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由职业能力、普适性能力和学术能力组成,其中,职业能力是体现其质量的核心标准,普适性能力和学术能力则是衡量其质量的一般标准,三者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中的作用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进入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人们对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关注持续升温,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成为重要话题。学校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主体,伴随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职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应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着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对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寻求内在创新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主要面临着理念保障、输入保障、过程保障和输出保障四个层面的困境。因此,从这四个层面提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理论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自20世纪40年代引入我国,至今它的意义和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各高校的通识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零散,知识化倾向明显,课程管理不善,等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首先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哲学内涵,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制定全面的通识教育计划,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