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晏殊诗     
晏殊身处“西昆风采”耸动天下的时期,他的诗受到“西昆体”的影响,有“西昆体”的痕迹,但亦有一些新的变化。与“西昆体”相比,他的诗多哲理之思,少雕饰之美,形成清淡闲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清”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情趣和审美倾向,并在某种度上与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诗美概念。它作为古典诗歌美学的核心概念,具有由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基本内涵。施氏诗“清”的形成,主要借助于澄清而灵动的“流水”意象去表现其清淡、静和的心境,从而形成“清”之意境。  相似文献   

3.
庄子感受到他所生活的“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的时代所带来的痛苦,力图回到“任其性命之情”的生存天地。这种追求在实践上行不通,最终落脚在人格理想的追求上,建立于脱离实用的精神世界。《逍遥游》是庄子整个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的核心,他的许多思想暗含着精深的美学艺术精神。《逍遥游》反映了庄子对“崇高美”的追求和向往,流露着对“大”的追求和赞赏,涵容了康德“崇高论”中的“数量之大”和“力量之大”。这种无限美、大美、壮美是一种明朗肯定人的自由的不可摧折的美。《天地篇》中标示了“美”与“大”的区别,包含着“优美”与“崇高”两范畴有别的萌芽。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本质相同之处在于崇高精神的落脚点都在人格道德修养上,与康德、席勒等人的“审美游戏说”相近之核心就是自由。庄子关于“游”的思想与审美精神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涉及到了审美活动的一些重要问题,并为我国传统审美理论关于审美态度、美感、感知(直觉)的认识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废名被认为现代诸作家中“第一名难懂”。他披着释道外衣,骨子里却是个入世的儒者;曾引李商隐的诗“梦中传彩笔,花叶寄朝云”,勾勒自己的创作心迹和人生理想。其散文的特色是率真、诚实,追求“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自然美,以及清淡、朴讷和奇僻、生涩的美。  相似文献   

5.
“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重要概念。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清”理念的文笔实践。他们的山水诗体现了清静、清冷之美,田园诗显示了清淡、清纯之美,现实生活诗蕴含着清闲、清苦之美,心境感悟诗表达了清空、清虚之美。十才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在其诗歌中塑造出这种美。这些诗作中的“清”之美,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清”方面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后世对“清”理念的进一步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历十才子”诗歌中“清”之美在古代文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试论《诗经》“兴”法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学森 《池州师专学报》2000,14(1):47-49,52
《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有引用“他物”开头慢慢引入正题的委婉交谈的风习。《诗经》的创作目的不是艺术性的,而是功利性的,是为了讽谏美刺表情达意。为适应委婉表达了习惯和达到委婉讽谏的目的,人们作诗时就常常先言“他物”来引起“所咏之词”,之所以会由“所咏之”联想到“他物”,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理上,“他物”与“所咏之词”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这样,人们在功利性的自觉创作中,诗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兴”法就不自觉地形成了。  相似文献   

7.
废名被认为现代诸作家中“第一名难懂”。他披着释道外衣,骨子里却是个入世的儒者;曾引李商隐的诗“梦中传彩笔,花叶寄朝云”,勾勒自己的创作心迹和人生理想。其散文的特色是率真、诚实,追求“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自然美,以及清淡、朴讷和奇僻、生涩的美。  相似文献   

8.
《醉翁亭记》的辩证美浙江/杨宝生“物”与“我”的统一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内涵是他本身,以及他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一切隶属于他的精神的东西,称之为“我”;外延则是除了他本身以外的一切,能与之发生关系的东西,称之为“物”。《醉翁亭记》对“物...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创作了大量以田园隐逸与山水行旅相结合的诗歌。他的大部分诗歌语言质朴,意象疏简,意境清远,富有清淡之美,这与其长期的隐居生活和隐逸情怀不无关系。也正是孟浩然这种人生经历及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成就了其山水田园诗歌所独具的清淡之美。  相似文献   

10.
朱东润先生说:司空图《诗品》中论作品风格有两大类:一类是阳刚之美,一类是明柔之美.这是很有见地的。然而至今仍有不少人持王渔洋的偏见,认为《诗品》一味“冲淡”.我们难以同意这种看法。理由是:第一,很明显,《诗品》中“雄浑”、“豪放”、“劲健”、“悲慨”、“流动”诸品,不但不能以“冲淡”二字概括,反而与“冲淡”所昭示的意境风格全然相反.第二,《诗品》是司空图丰富的诗歌鉴赏经验的结晶。他既对王孟一派澄琼清淡诗风作出概括,上升为“冲淡”的美学理想,而对李杜“宏拔恣肆”诗风的喜好和推崇,又何尝不凝结为《诗品》中“雄浑”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重要命题,他以充满个人记忆与情感的特殊观念及其叙述,创构了“美”,包括男性的野性活力,不受任何物质功利污染、不受道德规矩羁束的情欲和性爱,美好温馨的琐细日常生活,它们安抚了沈从文的“流浪”之心,缓解了现实带给他的精神威胁和危机,从而述说了他所追求的人性理想。然而,只要我们仔细阅读作品,就会始终感觉到一种“美”的离心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之仪终生崇仰、追随苏轼,体现出真淳的性情和执着的坚守。他提出“自有一种风格”的词学观念,注重词体自身的体性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其词作风格清淡俊秀,呈现出对于唐五代词的“返祖”现象,给人以明畅流丽的童真之美。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主要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及其审美上对个体自由精神的崇尚,于是魏晋士人便把远离尘世的自然山水作为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嵇康作为魏晋士人中的佼佼者,由于他崇尚清淡玄理,从其诗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人格美、精神美、自然美,这种追求代表了那个时代一大批士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彭治国 《老年教育》2010,(10):58-58
饮食勿偏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 食宜清淡 “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相似文献   

16.
讲求蓄志修身的儒家有君子“比德于物”的传统.此传统一方面通过外物之美砥砺陶冶其志.另一方面通过外物之美展现其蓄志之美,起到“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①的效验。因此在其阐经论道之际,抑或诗文赋志之时.比德之“物”不断被继承与变换着。  相似文献   

17.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  相似文献   

18.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刘勰认为,万物(包括人)生命自然的形式是美的形式产生的根源。他对学语言形式生命特征的把握表现在:其一,论述了学作品结构具有生命同构的有机整体性。其二,推崇学语言形式的飞举之力与圆转流动之美。这是生命形式的运动性、节奏性以及在多样统一与变化中求对称平衡等特征在语言形式中的表现。与先秦“中和”趋于静态的稳定平衡之美不同,“风骨”强调一种富于动态的飞举流动之美。  相似文献   

20.
众所 周 知 , 诗 歌 的 创 作 十 分 讲究 含 蓄、凝 练 。诗人 的抒 情 往往 不是情 感 的 直 接流 露 , 也 不 是 思 想 的 直接 灌 输 ,而 是 言 在 此 而 意 在 彼 ,写 景则 借 景抒 情,咏物 则托 物 言志 。这里所 写 之 “景 ”、所 咏 之 “物 ”,即 为 客 观之 “象”;借 景 所 抒 之 “情 ”,咏 物 所 言之 “志 ”,即 为 主 观 之 “意 ”。 “象 ”与“意”的完 美结 合 ,就是 “意 象 ”。它既是 现 实 生 活的 写 照 , 又 是 诗 人 审 美创 造 的 结 晶和 情 感 意 念 的 载 体 。 诗人 的 聪 明 往往 就 在 于 他 能 创 造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