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初,以杭州西湖明珠频道推出的《阿六头说新闻》为代表的电视方言类节目的兴起,象一股冲击波,震荡着全国的广播电视界,省级台、地市台相继开设了方言类节目,并迅速掀起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方言热,如今的荧屏是四川话、杭州话、山东话、广东话和湖南话竟相亮相,方言新闻、方言娱乐和方言广告节目纷纷登场,出现了广播电视的方言潮。  相似文献   

2.
崔洋 《新闻传播》2010,(6):33-33
针对老百姓求医问药的节目已成为各个频率在非黄金时段创收的重要手段,但随着盈利收入的增加,社会美誉度却持续走低,听众将这一类节目统称为“卖药的”.嘲讽和无奈的情绪溢于言表,电台的公信力因这样的节目而降低,由此引发的纠纷和误解制约着媒体的潜在关注度和广告收益。如何在保证创收的基础上改善节目形象、提升节目的社会评价,是医药类节目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地市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进一步行动,应整合全台新闻资源,实行新闻类节目、内容的统一采、编、播、刊,建构全平台、全天候、全区域新闻传播体系,提升主流媒体引导力、影响力。应放开非新闻类节目市场化运作,鼓励员工参与到节目工作室、独立制片人等新的节目运营模式,借力互联网、新媒体提高非新闻类节目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气象预报节目是服务性节目,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服务性节目,它是介于新闻类与艺类之间的节目,它既要像新闻类节目那样准确鲜明,又要像艺类节目那样贴近百姓生活。如何做好气象节目主持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叶慧斌 《视听界》2015,(1):105-107
近年来,市县级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呈现低迷和萎缩态势,有的市县台没有专设的评论节目;有的被压缩成新闻节目中的子栏目;有的被"整编"成了报道类节目;有的台虽然还保留着新闻评论节目,但大多形式单一,挖掘不深,观点平淡;有的热衷于"炒冷饭",从报刊、网络上抄袭观点。这些新闻评论节目很大程度上已经弱化了新闻评论的功能;还有一些市县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只是为年度创优准备的"盆景"。  相似文献   

6.
王珏 《新闻传播》2010,(8):51-51
目前.国内电视节目跟风现象屡见不鲜,央视学国外、省台学央视、地市台学省台,特别是读报类节目、谈话类节目和娱乐类节目,更是被竞相克隆的热点。近几个月来,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为代表的婚恋类节目再次将这个议题推入观众的视野,清一色的节目形式和低质量的节目内涵极大地考验了观众的耐心,也再次对电视节目发展模式提出了严肃的考量。  相似文献   

7.
与省市级以上电视台相比,县级电视台由于在资金、技术、采编力量上的薄弱,其电视节目无论是在节目形态的多样性与节目内容的深刻性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但县级台在自办电视节目的采编过程中,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在节目与观众接近性上的优势,注重提高“同源”产品的开发意识,在现有的条件下,完全能够制作出更为丰富、更具深度的电视节目,提高自办节目的收视率。县级台“同源”产品开发的一些主要形式目前县级台主要的节目形态是新闻与专题类节目,要很好的进行“同源”产品开发的操作,就必须对获得的各种新闻题材进行细致的策划与深入的发掘,找出…  相似文献   

8.
广播节目的结构类型,若要仔细加以区分,可划分出几大类,如新闻类节目、艺类节目、社教类节目、服务类节目等等。正是这几大性质的节目,构成了广播的整体框架。作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耳目喉舌,广播的新闻类节目在广播节目中无疑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并不等于可以忽视其他性质的广播节目,相反,办好其他性质的节目(如服务类节目),不仅可以丰富广播节目的内涵,而且是提高广播收听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郑竑 《记者摇篮》2010,(7):62-62
谈话节目在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新闻谈话类节目,从央视到地方台更是比比皆是。它以新闻为由头和内容,以谈话为形式,注重体现人本主义,成为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抚顺电视台从2007年开始也积极尝试新闻元素介入谈话类节目,开办了一档新闻谈话节目《新闻演播厅》(后更名为《沟通零距离》)。本文将以《新闻演播厅》节目为例,探讨新闻谈话类节目中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形式跟上受众欣赏口味的多元化,如何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大前提下制作出丰富多样的新闻类节目,仍将是一个长期困扰电视工作者的问题。对电视文艺类节目表现形式、其他媒体表现形式和相关艺术门类表现方式的借鉴将是丰富电视新闻节目表现形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闻广播很多都是老的人民台脱胎过来。从名字上看,新闻广播是以新闻为主,可事实上却是新闻综合频率。音乐、交通、评书、少儿、戏曲等不同类型的广播频率越来越多,而一些新闻广播仍在搞板块节目、话题类节目,最后搞得新闻收听率和创收下滑。新闻频率就该做新闻,我们不可能给听众所有的东西,我们就给听众一件事,就是你要想知道今天发生什么事,就听新闻广播。  相似文献   

12.
钱永兴 《视听界》2004,(3):70-71
江苏公共频道于2002年7月开播,2004年开始正式运作。在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领导和规划下,公共频道对节目运营进行设计,初步实现了良性运转。公共频道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其宗旨是为地市服务, 性质是“公共”。由此决定公共频道是综合节目频道,集新闻、文艺、影视、经济、体育等各类节目于一身,也就是传统上的新闻、教育、文艺、服务四类节目一样都不能少。其定位决定公共频道应该力争做地域性的强势频道,以服务市县为目的。但是,以目前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资源,是很难完全由自己来运作的。因此,公共频道的节目运营,总体原则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必须紧密团结地市电视机构、地市政府和社会制作力量,真正实现公共资源办“公共频道”。  相似文献   

13.
如今电视谈话类节目很多,新闻的,文艺的,严肃的,或者是搞笑的,应有尽有。如果我们对这些节目进行一些分析的话,就会发现,电视谈话类节目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节目的情感因素。本文希望通过分析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所必备的一些特质来探讨提高节目质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唐棣 《声屏世界》2000,(12):39-41
如今电视谈话类节目多如牛毛,从中央台到省级台甚至一些城市台,一哄而上,大型的,小型的,新闻的,文艺的,严肃的,娱乐的或者是搞笑的,应有尽有。当然,其中有非常优秀的,如中央台的《实话实说》,湖南卫视的《真情》等,但是,也有一些节目品位不高,形式呆板,粗制滥造,在观众中口碑并不好。如果我们对这些节目进行一些分析的话,就会发现,电视谈话类节目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5.
吴皓圣 《视听纵横》2007,(1):112-113
近几年,新闻评论类节目突出的重要性日渐为电视台所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电视台都把新闻评论节目制作得好坏看作是体现电视台节目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但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  相似文献   

16.
孙志苑 《视听》2012,(7):38-40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围绕衣食住行玩,各城市电视台的生活服务类节目遍地开花,但在新媒体风靡的时代,互联网在年青人一代占据主要的消费导向,加之央视及卫视等推出大型真人秀生活服务类节目,人财物力及制作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市台,其生活服务类节目受到很大冲击,甚至有的节目难以生存。生活服务类节目定位是为百姓提供生活资讯、服务百姓生活的节目,地市台作为与当地市民最接近的媒体,较卫视、央视与各终端商家更接近,更了解身边市民的生活需求,如何更专业、更精准、更特色地制作符合本土观众的生活服务类节目,是地市台生活服务类节目突破瓶颈的发展策略。笔者作为防城港电视台两档生活服务类节目的负责人,就城市台生活服务类节目的策划制作和发展对策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视节目形式的改革和发展,谈话类节目也在日益兴起和不断发展,所以对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每打开电视机,总有各类谈话节目吸引着你的眼球,更受到不同层次观众的欢迎。电视谈话类节目为主持人彰显个性提供了舞台,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主心骨,他的表现决定着节目的成败。因此,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培养个人表述能力,善于培养倾听能力,具有亲和力、真诚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心态和谈话技巧,才能在谈话类节目中站稳脚跟,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据《新闻出版报》报道: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制作和播出的相互分离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包括新闻类节目和社会、文化、生活类节目中的新闻内容。据悉,制作和播出“分家”旨在逐步实行新闻宣传、节目制作、节目播出、网络运营、经营创收和技术、物业、人事财务管理等专业分工。专家认为,制作和播出进一步“分家”,将孕育出一个极大的市场空间。节目制作与播出将“分家”  相似文献   

19.
张娟 《记者摇篮》2005,(2):56-56
我台的直播节目《900新闻时空》是新闻类节目。在栏目定位上,归纳起来就是走进百姓中,深入生活.把听众想知道的、不知道、该知道的一一反馈给听众,倾听百姓心声。  相似文献   

20.
在融媒体背景下,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发展以及模式转变正在改变着受众的观看方式和心理需求。基于此背景,各类电视新闻节目都在寻求创新转变升级,新闻评论类节目作为重要的新闻节目类型,改革之路也是必然选择。《中国舆论场》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一个融媒体时事热点节目,本文以此节目为例,从新闻评论类节目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创新与转型的角度出发,分析节目特色以及创新尝试,以此来探讨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创新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