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贝克特戏剧塑造了一大批疯癫人物,他正是借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认知上的一系列紊乱特征,表现了戏剧混沌或混乱的主题;结合贝克特不同时期的剧作,评述贝克特在戏剧中利用幻听与幻视这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冲突形式的方法,指出贝克特对精神分裂症的舞台呈现推动观众反思人类理性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贝克特人物的时间观念的分析,揭示其人物痛苦的原因和悲剧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人物时间观念的哲学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3.
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塞谬尔.贝克特的戏剧作品独树一帜。文章尝试对Rum elhart(1975,1977)and Thorndyke(1977)提出的“故事语法”进行填充,并就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从时间和情节安排、舞台背景和人物、语言等三方面揭示其在背景设置方面的技巧特点。  相似文献   

4.
贝克特作品挑战构建爱尔兰民族文学传统的历史和文化界限,将爱尔兰的历史和文化同后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贝克特的作品不仅反映出在爱尔兰范畴内而且在爱尔兰的后殖民主义的范畴内的矛盾性。其作品中人物的多民族身份和多文化身份是对爱尔兰殖民化主体性的解读,同时也是对帝国主权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爱尔兰现代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力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等待戈多>的成功与贝克特使用的语言策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该剧本也表达了人们为自己的存在苦苦寻求意义的痛苦过程.通过分析<等待戈多>的荒诞语言对人物荒诞生活的揭示以及荒诞语言与主题的结合.可知荒诞语言这一叙事策略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英国现代小说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反传统的“反小说”形式实验,其大胆的表现手法令世人瞩目。他所刻画的不同的人物往往代表着不同的人格面具和心理层面,其作品特别关注的是小说的形式实验和小说艺术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贝克特的小说代表作《马龙之死》中的人物内心独白有明显的贝氏标签,马龙在弥留之际的语言排泄建构的精神空间变成了后现代人类生活孤独和无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80年代,在中国戏剧史上出现了一股锐意向西方当代戏剧艺术学习的先锋潮流,其中包含有黑色幽默、荒诞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思想,其众多戏剧作品为当时中国年轻的戏剧工作者所熟悉、借鉴和模仿。戏剧作家高行健正是在此潮流的驱使下创作了与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形式相似的戏剧作品《车站》。对《车站》的出现戏剧界向来褒贬不一,但综合分析,它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创作层次、背景和意义以及剧中人物设置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这需要对《车站》与《等待戈多》中的"等待"主题作进一步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从荒诞派剧作《等待戈多》一剧中主要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和剧情变化等方面,对剧中所传达出的人物的意义丧失、怪异陌生、以及梦幻般的非逻辑化行为等特征,论证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用非正常语义所表达的世界图景与人类状况的荒诞性存在。  相似文献   

10.
爱尔兰作家塞谬尔·贝克特的小说《马龙之死》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他在小说中颠覆了传统小说的所有手法,表现了非小说的主要特点——无情节、无人物、无结构。  相似文献   

11.
沙汀在长期的小说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定势,热衷于描写人物的争吵便是其中之一.人物争吵的主要类型有狗咬狗型,民与官相斗型,家庭纷争型,同事、乡民之间争吵型,看客与看客争吵型等五种.这一定势的形成,有地理历史的原因,也有童年体验和婚姻生活的影响.这一定势的形成,使他的小说注重人物争吵的描写,并以此作为一个视角,透视了川人的"吃讲茶"文化,从而丰富、拓展了现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描写的内容和领域.  相似文献   

12.
赵翼在《陔馀丛考》中有关六言诗的评价可谓触及六言诗发展的实质问题。本文通过解读赵翼关于六言诗的一些观点。例如,赵翼认为六言诗的起源不始于谷永,偏爱王维的六言绝句,并认为六言诗没能兴盛是因为“其虽工但非天地自然之音节”,结合赵翼的诗学理论,客观分析上述观点。与此同时。试对六言诗的发展和最终没能繁荣的原因做一个粗浅探究。  相似文献   

13.
问渠哪得清如许?──论包拯清廉的品性和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拯素以清廉而声名久传。清廉,确实是其品行的一大特征,在言论、行为,以及他人的评论方面,都有系统完整的表现。他之所以能够一生清廉,始终不渝,主要来源于其很有特色的思想、品性和修养,也即他的民本忠孝、修身律己、接受批评监督等。而这种基于个人品性修身的清廉,又存在无法克服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其善于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剖析世人心灵而扬名于世,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因某种时间因素的驱使而激情澎湃以致出现心灵的变异.从时间契合的视角探析他的中短篇小说,可以感受其对心灵变异的准确把握与细腻敏感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诗集中存录的《无题》诗,主要是七律八首,七绝三首,可分别系列于他所写作的拟名“蓝桥记”、“青鸟记”两篇传奇文辞,其无题的语意和情调均和传奇故事中的情节丝丝入扣;诗中有所疑难的语句和隐事,后世注解者多争论不息的无从落实的悬案,通统可由传奇故事的具体经历,恰当地给以解说。另有五首五言短诗和一首七言八句,与“韩翊”传奇文的情节绾合切适,或可拟名“锦书记”。综观李商隐《无题》诗,可分为三四种各自含蕴某些故事情节的连串组诗,并非无具体事实作为这些组诗的背景,且并不存在李商隐本人的恋爱诗。考察李商隐无题诗和他创作的佚失传奇文的关系,乃是关涉唐代文学整体观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鲁迅十分重视为杂中的类型形象命名,他为人物命名的手法堪称为一种艺术,在鲁迅的杂中,人物名称不只是简单的代号,它和人物的内在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名称去认识人物。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对中国20世纪艺术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是丰子恺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观中的一大特点,本文从分析丰子恺艺术观中关注现实人生的特点入手,寻求其背后的原因,确立丰子恺关注现实人生的艺术观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作者肆意将女性人物扁平化,将丑陋、愚蠢、冷酷、贪婪、放荡等品性浓缩到她们身上。这样,男性主人公与女性人物的各种关系,隐喻了他曾经被诱惑,然而最终能够顿悟自救,浮出世俗欲望的层面,完成信仰的回归。这种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充分暴露了作者隐匿的男性立场。这种男性叙事话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分强调身份意识(契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犹太传统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典型的男性色彩。透过辛格的男性创作立场,我们捕捉到小说中渗透的犹太文化元素,也感触到辛格这位“最后的犹太作家”对犹太传统男性文化的独特承袭。  相似文献   

19.
金庸小说不仅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更巧妙的是写出了这些形象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使读者在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会人物本身的感情变化。但金庸的小说创作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这些过程又分为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都显现出了不同的人格类型与审美倾向。其总体特征表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并不断地朝现实人生与现实人格发展。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分析,探究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金庸的创作之路和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0.
美国诗人惠特曼以抒情诗著称于世,他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诗却被学术界忽视。他的叙事诗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诗人常常以见证人的身份叙事写人;二是客观地描述人物及其生活场景;三是善于捕捉人物有代表性的特征;四是借外形写心灵。来自生活,饱含深情,大胆创新,是惠特曼以写人为中心的叙事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