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统民俗工艺美术与民众生活共生发展,在农耕时代具有重要的社会美育功能和价值。如何在当代文化生态、生活生产领域发挥传统民俗工艺美术的社会美育功能,对丰富社会文化教育服务、促进社会文化认同、建设文化精神家园与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效应。民俗工艺美术要实现自身社会美育功能在当代的新发展,就必须面向社会需求、融合时代特征并积极介入社会民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2.
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水流域的古老文明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环境,让汉水流域民俗体育呈现出多地域文化交融、多民族文化交汇、多时空文化交叠的文化特征。汉水流域民俗体育在文化记忆与传承、健身与休闲娱乐、经济资源开发和利用、社会控制与凝聚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功能。加强汉水流域民俗体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常山赵子龙"是历代史书中对赵云故乡的不贰注解.古"常山"即今之河北正定县,但2005年河北临城县"赵云故里碑"的出土,以及当地的历史遗迹、民间传说给人们提供了合理质疑的空间.临城是否为赵云真正的故乡,需要考古工作者进一步考证,但是正定作为赵云故乡的传统观念正在遭遇一定程度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法、逻辑推理法等,对东盟国家(以越南、泰国、新加坡为例)舞狮运动起源、民俗意义、文化特征和价值进行研究分析,认为东盟舞狮运动根源于中国,是一项民俗意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极高的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具有民俗地域性、变异性、娱乐表演性、竞技性等文化特征.东盟舞狮文化通过吸收和融合当地文化形成了具有东盟民族特点的舞狮文化.  相似文献   

5.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职业女性休闲体育进行研究。指出我国职业女性休闲体育具有随他性和时限性,能够体现地域文化与民俗特征,表现形式多样统一,突出休闲享受特质,但存在重"休闲"而轻"体育"的倾向。同时认为职业女性的休闲体育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体现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具有健身功能,注重美感体验,传播休闲文化。最后为创新职业女性休闲体育发展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民俗体育的扩布现象,并分析了影响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原因。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俗体育文化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特性是民俗体育产生扩布性的动因;民俗体育的扩布性现象也正是民俗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对民俗体育扩布现象的研究,有利于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叶村叠罗汉"的历史沿革入手,分析、阐释了它的表演结构和文化意义,探析了叶村叠罗汉的原生态性、历史传承性、地域性、民间自发性、节日依附性和集体协作性等特征,认为该项目具有健身美体、健心娱乐、艺术审美、旅游开发等价值和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南京民俗体育的特征、分类及其传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民俗体育作为金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秦淮享乐"的娱乐性、"多方元素"的健身性、"武舞相融"的竞技性和"节令岁时"的原生态性等文化特征,其活动形式主要存在于民俗活动、学校体育,以及民俗体育旅游中;依据南京民俗体育依附的时空特性,将项目种类繁多,特征鲜明的南京民俗体育划归为节令岁时类和非节令岁时类两大类;为将南京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下来,南京民俗体育应采取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扩大民间交流与拓展传播路径、创新改造融入全民健身,以及结合景点旅游打造民俗体育品牌等传承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原生态的角度对舟山群岛渔村民俗体育进行分类,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原生态海洋民俗体育按载体可分为"船上类原生态海洋民俗体育"、"海泳类原生态海洋民俗体育"、"滨海类原生态海洋民俗体育"、"海岛民间乐舞类"和"海岛儿童民俗游戏".涉海性、原真性、行业劳作性、交融性、依附性、功利性等是原生态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俗体育在猛亢高歌的现代化社会虽日渐式微,但他所具有独特的"天人合一"文化意蕴却可极好的作为现代化社会后期发展的文化资源及精神补充,为民所用。通过以大量的古典文学诗歌考证作为"天人合一"论点的支撑,较为详细的论证了我国民俗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之天合一"、"人与神灵信仰之天合一"、"人与社会理义之天合一"的三重"天人合一"境界,"天人合一"作为民俗体育的文化意蕴在当代社会仍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潜力。  相似文献   

11.
从探究河北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入手,以沧州落子、井陉拉花和徐水舞狮为代表,分析河北民间舞蹈的文化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对河北民间舞蹈自娱、观赏、健美、教育、交易、广告等社会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石阡县仡佬族舞毛龙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石阡县仡佬族舞毛龙的历史渊源、毛龙制作工艺、表演方法、文化象征及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舞毛龙这项民族体育活动蕴涵着图腾崇拜、民间宗教和民族融合等文化元素,其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体现民族审美、文化传承、社会控制等。  相似文献   

13.
以"阿细跳月"为例,研究民俗体育在"国家在场"的文化再造中,如何顺应国家话语,重构本族群的文化内涵和调适策略,由文化心理建构实现民俗体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家在场帮助族群提升理解和接受其他族群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建议通过政策法规、经济补贴、遗产名录、生计方式等形式实现文化传承,探索建构一套适应当前环境的遗产保护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与生态经济社会要素的耦合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生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环境功能带动、根植性的共性特征。本文以淮安为例设计了"河湖联动—外延开发"生态文化模式,各个功能分区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支持发展型、资源型、复合型等不同融合方式产生创意民俗、原生境生态实景演艺、创意休闲农业等嫁接形态,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淮河生态文化实验示范区"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舞狮作为一项民间习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其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各地的舞狮习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义却是一致的。将以多维的文化视角还原民间舞狮习俗的历史真实,全面剖析民间舞狮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从而进一步厘清民间舞狮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6.
羊皮鼓舞是广泛流传于甘肃天水一带、以羊皮鼓为基本道具的一种民间舞蹈,较纯粹地保留了原有的舞蹈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展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对于深入把握民间舞蹈与地方文化的关系,进而解读当地文化,保护优秀文化遗存、推进地方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舞狮是中国民俗传统体育技艺活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舞狮的起源是众说纷纭,为了更好地认识舞狮文化,有必要对舞狮的起源、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对南狮与北狮进行文化比较研究,以利于更多人了解南狮与北狮文化特点,推进舞狮运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永州市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的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学生喜爱的"体育、艺术2+1项目"和教师对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艺术2+1项目"两个方面对永州市不同学段的中小学生和体育艺术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永州市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的特色体育技能类项目是从球类、跑类、少数民族拳术和健美操中任选两项。艺术技能类项目是从现代音乐类、民族舞蹈类、漫画卡通和民族音乐类中任选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社火,包括武术,杂技,舞蹈,杂耍等.对陕西民间社火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与活动特征进行考证梳理,从体育文化的角度,诠释了三秦社火中蕴涵的体育文化价值,为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史料佐证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