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里戈金于1971年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用于分析远离平衡态自组织结构变化规律.该理论改变了过去一贯从微观角度认识自然界的传统做法,以整体视角分析自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该理论引领认识方法论发生改变,对于远离平衡态结构提出了可行的解决办法.本文介绍了耗散结构发展历史和基本特征,分析了矿井一般意义上的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矿井开采开拓体系与耗散结构特征相符.进而,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对矿井开采过程进行分析,在结构不同的成长阶段,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指导矿井安全生产.最后,对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矿井安全定量分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浅谈耗散结构理论的应用和科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发展进程和耗散结构理论应用研究的情况 ,阐述耗散结构理论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交流信息、物质,才能形成新的、稳定的、充满活力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就叫耗散结构。专门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稳定和演变规律的科学则称为“耗散结构论”.这个科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来的.物理学家发现的这个理论“耗散结构论”,已经越出了物理学上运用的范围,在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系统科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兴起,经历了从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一般系统论的理论奠基,到以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和突变论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形成的以相变论、混沌论、超循环论为主干的复杂性科学体系,使系统科学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复杂性科学从认识论与方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自然科学的新进展揭开了科学转型期的序幕。恩格斯在总结概括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新思想。20世纪,系统科学作为一场新的科学革命悄然兴起,在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等一系列技术科学的推动下,系统科学取得了快速发展。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以及突变论等新的理论,使系统科学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系统比较科学的前沿理论,目前该理论已被运用到旅游领域的研究之中。文化旅游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它的发展遵循耗散结构理论的一般规律。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相关知识来优化该系统,将有助于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耗散结构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包括耗散结构与热力学的辩证关系、耗散理论与非平衡态生物膜、运动训练过程的自组织特征、从耗散结构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了一种新的哲学——现象学一解释学科学哲学。它从大陆哲学视角出发,重新理解科学哲学,时“科学是什么?”“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科学理论与境遇是何关系?”等科学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解答,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观点,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推动了大陆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广泛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简要介绍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有关的几个要点,并从材料、生态、经济、教育、哲学几个方面举例说明耗散结构理论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耿淑玲 《化学教学》2021,(2):3-6,25
20世纪后半叶起,由于科学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发展的影响,科学哲学出现了"文化转向"。转向后的科学哲学对化学教育有如下启示:在观念层面上,将化学(科学)看作一种文化过程,化学教育是传承化学科学文化的过程;在实践层面上,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文化素养,课程内容选择上开始重视化学科学的文化价值,在课程实施中展现变化之学的魅力,课程评价上着眼于学生精神文化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1.
正一、前言随着科学理论研究水平不断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相互渗透。其中,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耗散结构理论在社会科学系统研究中的运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且保持开放性系统,保持着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力的互换,一旦系统中的某个参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通过一定涨落机制发生突变,系统能从混沌无序发展到一种高级有序的状态。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中的非正  相似文献   

12.
现今文化哲学研究已成为哲学研究的重心,世界哲学的重点已从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文化哲学将成为21世纪哲学主流。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在文化哲学基本理论方面主要从文化哲学合法性、文化哲学方法论研究、文化哲学体系建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取得了一批直接以文化哲学为研究论题的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回顾,对于文化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的大量研究和多学科解读,证明了《手稿》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理论价值。对《手稿》整体意义的评价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认识已取得丰硕成果。本文仅以文化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为依据,就《手稿》本身所体现的文化哲学意义,及其对当代文化哲学研究的指导作用,做一文化哲学解读。(一)19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化、殖民化的进程的加速,出现了大量研究原始部落、异质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科学文献,形成了文化学研究的新领域。文化学研究的兴起开拓了观察和把握人类…  相似文献   

14.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源于科学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辩护的语境”与“发现的语境”的二分;20世纪9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源于文化或社会建构论.关键问题在于,科学哲学和科学的文化建构论都将科学视为一种“理论”而不是“实践”.如果我们从“理论优位”转向“实践优位”,就会发现科学实践的多维度性,导致对科学进行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才能给科学以完整的解释,从而表明在科学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是相互融合的.在全球化政治经济格局中,这种融合同样会彰显科学的政治、经济乃至伦理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先后有几篇文章,把耗散结构理论引进了文艺领域,对文艺理论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而这些文章在谈到耗散结构及其应用时,却忽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即适应耗散结构的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对文艺系统的影响.适应耗散结构的条件主要有:一、熵流的交换;二、非线性发展;三、起伏涨落的产生。这三个条件对文艺系统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系统论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开始传入中国,我和许多人一样,在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系统科学是介于哲学和科学之间的一般方法论。它能够跨越学科界限,把各种科学的共同规律提炼出来,超出了具体科学的局限性;它也能够比哲学更直接地去剖析宇宙的各种事实,例如系统、变量、信息、耗散现象等在各类科学中普遍存在的事实,更好地发挥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生成期与发展期,小说理论的建构先后经历了政治启蒙、本体追求、理论流失三个阶段,它们的相承延接有着其内在的文化心理、哲学基础及外在的运行机制。这一阶段小说理论的建构与流失不无昭示着其后整个20世纪中国小说及其理论发展流变的基本轨迹,成为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发展流变的滥觞。  相似文献   

18.
西方科学哲学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图尔明在20世纪50年代初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出发对当时处于鼎盛的逻辑经验主义展开批评,就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语言的结构以及科学理论的功能等问题提出了与当时的逻辑经验主义完全不同的看法,被认为开启了历史学派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系统论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科学,是适应现代科学整体化的一门横向科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系统论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有着较多的联系。这些联系体现在:产生、构成和指导作用上;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上;认识论上。系统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方法的中介环节,被称为中介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学家多尔的哲学思想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的流行哲学、一股鲜活的反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 ;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杜威经验认识论 ,奠定了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基石 ,形成和建构了多尔的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及其课程理论框架。多尔的课程理论在课程的本质、教师的角色转换、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内容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