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教育人、引导人的教师则更应把创新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教材的使用上不能死守老一套.而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让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和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结构,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型目标结构。首先,教师在确定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意识,就能自觉地做到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个核心来确定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明确“培养创新精神”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等为基础的,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指导,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理清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并有意识地强化能力目标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创新教育的目标,而落实创新教育目标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主体性原则。就是教师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此,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讲堂为学堂与讲堂结合;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结合。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  相似文献   

4.
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这为中学生物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冲出“应试教育”和“减负”的怪圈找到了突破口,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依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生死记硬背地学,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唯一的依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无疑与课程改革的精神是背道而驰.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如何开展创新教育,是一线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下列做法。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的知识创新人才,而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智慧型”教师。缺乏智慧的教育导致教育活动与学生的鲜活生命脱节,导致知识与智慧脱节,导致科学与人生脱节,缺乏智慧的教育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和快乐,教给了学生知识却没有教会学生生活,缺乏智慧的教育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赋予学生真正的人生幸福。因此,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智慧型”教师,探讨有关“智慧型”教师的问题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如何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呢? 一、教学中关注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侯”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与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在于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各项要求,全面推进教育创新,通过构建创新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自主、和谐发展的人。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主动的“实践”和“反思”,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教师只有立足校本,扎根教育教学,真正做到“在场”,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产生教育的智慧,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教育的理解和体验,最终形成个性化的教育哲学观,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与特点,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哲学、心理学和创新原理,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如果从哲学的层面来看,创新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扬弃”。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这一本质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创新教育是强化主体性的教育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具有个体化特殊性,又有社会化的一般特点。其内容包括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个性发展等。然而,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应试为主要目标 ,注重在学生知识的储存和再现方面下功夫,过分突出“教师中心”,忽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在讲台上下的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飞速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 ,教学方法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作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适应现代教学发展需要 ,准确为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一、从“传授者”到“促进者”在我国传统教育中 ,人们把“知识的传授者”视为教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现代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教师要实现这种角色的转变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 …  相似文献   

10.
实施创新教育应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实处的标志是,让学生先由传统教育的“学会”进入创新教育初级阶段的“会学”,既而进入创新教育高级阶段的“寻找感觉”。学生进入寻找感觉阶段,知识的传授便成为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共享。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当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创造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以及进行创新人格的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本途径。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及独特的优势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科素质的重要阵地。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是迫在眉捷的大事…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它呼唤科研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其中,校本教师培训是学校和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我结合本校近几年来的新课程实践.谈谈如何开展校本教师培训。  相似文献   

13.
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优化教学过程,诱发学生的积极情趣,增强创新观念。一、增加目标的趣味性,强化学习的针对性。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把单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知识、能力和觉悟,使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启发诱导,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并进而转化为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师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展示以下材料:“南方一家…  相似文献   

14.
1、确定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1)教师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创新思维的主导意识。教育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的教育观点必须转变: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权威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共同探索”的观念;从“传统模式”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性教学”的观念。教师有了培养创新思维的主导意识,就能自觉地围绕“培养创新思维”这个核心研究确定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几年来大教学中,我对“问题导向学习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下面就这一模式谈谈自己的理论思考和实践体会。一、理论指导1、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2、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应把教育改…  相似文献   

16.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日益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三维”发展目标、“三大”学习方式以及“交往互动”的教学本质论等新课程理念,也不断在这场如火如荼的“革命”中聚焦。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许多变化,解放了学生,让学生变得爱学习,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新课程改革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观摩、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新课程改革解放了教师,让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只重视学生知识目标达成的倾向,转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形成以师生发生多向、充分的课堂交往学习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体现出合作与交往、强调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特征。这对教师的基本素养以及人格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刘键 《江西教育》2002,(8):25-25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再新颖的内容、再理想的环境,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再以单纯传授知识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评价学生的标准也不仅是知识记忆的多少,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训练和培养。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多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当把改进课堂教学作为主攻…  相似文献   

19.
“主体”教育的变革与“对话”教育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面对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人们逐步认识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时代呼唤着创新教育。但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因为传统教育观是以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培养能熟练掌握已有知识的书生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由此必然导致“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束缚创造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一、让“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