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发明与革新》2014,(5):49-49
不久前,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约翰·科瓦克对外宣布,借助美国宇航局的南极望远镜BICEP2,该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找到了引力波存在的证据。这一发现成为宇宙暴涨理论的第一个直接证据。证实广义相对论和宇宙暴涨论原初引力波的发现,填补了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教授赵文长期从事宇宙原初引力波理论研究及其探测,将在我国建在建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中负责宇宙原初引力波等探测。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7):I0017-I0018
<正>科技日报讯3月17日,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利用位于南极的BICEP2(宇宙泛星系偏震背景成像)望远镜,探测到了"原初引力波"的信号,从而获得了宇宙诞生初期急剧膨胀(暴胀)的首个直接证据。然而据美国太空网网站9月23日报道,欧洲空间局(ESA)的普朗克研究团队对普朗克望远镜(频率范围30吉赫到857吉赫,BICEP2只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3月17日,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宣布,通过建立在南极的BICEP2望远镜,他们首次探测到来自宇宙大爆炸时期产生的引力波证据。这一发现对于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以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个苹果引出的"宇宙级难题"人类对于引力的理解,始于牛顿的那个苹果。在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中并没有时间因子,这意味着引力是一种瞬时传播的超距作用。根据  相似文献   

4.
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对轻子物理学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两位美国物理学家:一位是1975年发现重轻子的马丁·佩尔(Martin L.Perl),另一位是1953年发现中微子的弗雷德里克·莱因斯(Frederick Reines)。这两项发现都是高能粒子物理学中的大事,对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宇宙中的神秘粒子——中微子的由来中微子的概念是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泡利首先提出的。当时,摆在物理学家面前有一个涉及β衰变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所在的宇宙空间有物质,也有场。场有电磁场、引力场等。但是场由什么构成,至今仍然是困扰物理界的问题。霍金曾认为,引力是由物质间引力子交换产生的,引力场是负能量。以量子力学的方法来看待引力场,人们把两个物质粒子之间的引力描述成由称作引力子的自旋为2的粒子携带的;也有人认为场就是引力波。种种假设都试图以物质的形式来解释场,但都没能使人彻底接受。然而,场确确实实存在于宇宙中,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的梶田隆章与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该发现表明中微子拥有质量。中微子是轻子的一种,它在宇宙中无处不在,几乎零质量,很少与其他任何物质互动,因而很难研究它们。梶田隆章和麦克唐纳使用日本、加拿大两国的大型仪器对中微子做出了重要的测量,他们的研究证明中微子存在质量。这个发现对粒子物理学影响深远,甚至在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上都有突破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事件美国科研人员于今年2月11日宣布,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在2015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从而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测。引力波的发现有可能使天文学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爱因斯坦当初认为引力波太过微弱而无法探测,而他也从未相信过黑洞的存在。不过,我想他并不介意自己在这些问题上弄错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所长布鲁斯·艾伦引力波提供了一种人们看待宇宙的全新方式。(人类)探测到引力波的这种能力,很有可  相似文献   

8.
安利 《百科知识》2021,(8):30-32
中微子是自然界数量最丰富的粒子,每秒钟穿过我们身体的中微子就有大约100万亿个;中微子又是最难以捕捉的粒子之一,它重量轻(不超过单个电子质量的50万分之一)、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且极少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人类所捕捉到的中微子通常以个数记.别看中微子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捕捉和研究中微子的科学装置却很大,科学家们正在用它们发现和研究中微子,从而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9.
美国科学家17日宣布,他们首次探测到了在宇宙诞生之初的暴涨期中,证明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称,这是迄今为止,证明宇宙膨胀理论最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正>茫茫宇宙中,存在许多神秘的粒子,共同构成了整个世界。中微子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伸出拇指并眨一下眼睛,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就有将近百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拇指。虽然有这么多的中微子和我们密切接触,但这些粒子却很神秘,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踪迹。在一个人的漫长一生中,可能只有一两个中微子会停下来,与身体内部的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Researchers have long hypothesized that research outputs from government, university, and private company R&D contribute to economic growth, but these contributions may be difficult to measure when they take a non-pecuniary form. The growth of networking devices and the Internet in the 1990s and 2000s magnified these challenges, as illustrated by the deployment of the descendent of the NCSA HTTPd server, otherwise known as Apache. This study asks whether this experience could produce measurement issues in standard productivity analysis, specifically, omission and attribution issues, and, if so, whether the magnitude is large enough to matter. The study develops and analyzes a novel data set consisting of a 1% sample of all outward-facing web servers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find that use of Apache potentially accounts for a mismeasurement of somewhere between $2 billion and $12 billion, which equates to between 1.3% and 8.7% of the stock of prepackaged software in private fixed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very high rate of return to the original federal investment in the Internet. We argue that these findings point to a large potential undercounting of the rate of return from IT spillovers from the inven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findings also suggest a large potential undercounting of “digital dark matter”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16.
17.
18.
Sparks in the dark: the attraction of electrici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ertucci P 《Endeavour》2007,31(3):88-93
Electricity was the craz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rilling experiments became forms of polite entertainment for ladies and gentlemen who enjoyed feeling sparks, shocks and attractions on their bodies. Popular lecturers designed demonstrations that were performed in darkened salons to increase the spectacle of the so-called electric fire. Not only did the action, the machinery and the ambience of such displays match the culture of the libertine century, it also provided new material for erotic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9.
基于杨小虎的博士论文《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统计研究》中第4部分内容整理缩写而成。讨论如何利用星系-星系的弱引力透镜观测来获得星系光度-暗物质晕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建立的条件光度函数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我们预言了给定质量的暗物质晕中所能形成的不同光度的星系的概率。这些结果给出了讨论星系形成理论中各种物理过程的判据。基于这个模型还预言了一些宇宙中光的分布行为:如宇宙中超过一半的光是来自质量小于1012太阳质量的暗物质晕中。  相似文献   

20.
The Hubble parameter is one of the central parameters in modern cosmology,and describes the present expansion rate of the universe.The values of the parameter 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