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国人乡愁产生的缘由和乡愁文学等。乡愁文学作为一种承载文化乡愁的载体,其书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回归古典,是一种文化寻根。现代人拥有文化乡愁,意味着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乡愁正是传统文化的天然保护剂。  相似文献   

2.
作为台湾现代派诗歌代表的洛夫,其乡愁诗展示了一种漂泊和放逐的生命观和宿命感。通过对洛夫早期和晚期的乡愁诗歌作一对比观照,我们发现洛夫前后的乡愁诗呈现了同中有异的美学形态,而这都是其文化身份的嬗变对其乡愁诗歌的影响:文化乡愁导致文化认同的危机,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反过来导致文化乡愁的泛起。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乡愁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阐释了乡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契合价值,进一步分析了乡愁文化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最后基于乡愁文化价值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飞 《教育导刊》2023,(10):16-22
新时代中国式乡愁超越了传统乡愁局限于乡愁主体思乡情绪的狭隘范畴,纠正了西方式乡愁的“乌托邦”幻想,上升为集精神救赎、家国情怀以及国家和社会治理载体为一体的“文化符号”。在国家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乡愁的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学校教育“记住乡愁”“留住乡愁”。即构建乡愁的学校“记忆之场”,拓宽学校乡愁教育的场域;建构乡愁落实的学校“社会框架”,拓展乡愁教育的范畴;以及发挥乡愁接续过去、现在和将来断裂的学校“时间轴”功能,恢复学校教育时间的本真,促进学生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5.
白先勇作品中的乡愁不仅是一种故园之恋,更是一种"文化乡愁"。独特的生平经历与性格气质使文化成为白先勇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殷切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美学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借鉴使白先勇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厚重。  相似文献   

6.
余光中是一位擅长表现乡愁的作家 ,解读他那些盛满乡愁的作品 ,可以领略他赋予乡愁的丰富多彩的内涵。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对爱情、亲情、生命和死亡的眷恋 ,对故乡的思念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共同构成了乡愁文化的主线。余光中通过他的乡愁倾诉着对祖国大陆的一片真挚情感。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眷恋家乡的情感状态,乡愁承载着我们记忆中温暖、传统、斑驳的文化基因。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为我们展示多元乡村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留住乡愁"的情感意义和文化进路。在大众传媒中,乡土文化的传统价值是留住乡愁的关键因素,乡贤文化的教育引领是留住乡愁的重要力量,敬天畏地的生态文化是留住乡愁的自然之道。  相似文献   

8.
章爱军 《教学随笔》2009,(10):18-18
我给学生讲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他们一脸的茫然。是啊,乡愁作为一个词,他们并不陌生,而作为一种文化,他们实在无法感受。现实中,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情结,乡愁确实渐行渐远了。  相似文献   

9.
思乡,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倾向。而乡愁,则更是文学世界中一个亘古久远、绵延不绝的创作母题。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以乡愁为母题的诗词曲赋可谓汗牛充栋、蔚为大观。尤其在散文中,乡愁的主题得到了更为突出和鲜明的传达。本文从故土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寻找精神家园等三个层面入手,初步考察了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中所寓托的乡愁情怀,探讨了乡愁母题在这些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和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0.
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郑愁予作为见证并且经历了台湾历史悲剧的现代派诗人,抒写乡愁自然成为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乡愁始终是郑愁予诗歌中不灭的精魂。它不仅指地理空间的乡愁,更是一种文化的、时间的乡愁。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的语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市场经济伴相伴而生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但到这种文化形态并非“大众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更与延安时期以来所谓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文艺”林相径庭,而是一种与西方“文化工业”同质的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就业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徘徊在社会与校门之间的"校漂族"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文章旨在对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身份进行文化分析,以便寻找到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化诗学是从诗学与文化视角透视历史片段的共时性研究;文化研究是对文化的专门研究(尤其是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文学视角;文化批评是从文化视角对文学的批评研究。三个范式之间在关涉文化与文学方面有兼容之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许多可区别之处的。然而国内学界对三个范式的应用有许多误读误解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帝国主义”和“跨文化传播”是两种不同的对文化传播的认知与分析模式。两种文化传播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现实语境,“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具有良知的文化批判,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成熟,各文化形态的触碰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依赖日益加强,相互的了解和尊重日益增多,“文化帝国主义”也必然的受到了批判;“跨文化传播”就是在重新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强调各文化形态要自觉地以更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审视他人,反思自身,以自由和平等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汉语颜色词"红"的基本释义入手,总结了"红色"在汉语中的多种用法及文化内涵,并分析了中英两种语言中对"红色(red)"一词的使用对比,进而阐述颜色词"红"和文化的联系。本文针对中英语言中对"红"作为颜色词进行的比较,故对"红"作为颜色词之外的其他意义不作考察。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跨化的交流活动,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的日益频敏,迫切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等形式上,更表现以其化特色上,“归化”与“异化”是缓和源语化和译语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冲突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归化”译出现频率往往较高,然而在当今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适度增加“异化”翻译的运用对本土化的传播和外来化的接受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黄万获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4):19-22,46
"视觉方式"在文化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它是人们在观看时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文化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翻译是跨文化的桥梁。汉英语言中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其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极易导致东西方人理解的误区。主要探讨了"黄色"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的问题,力图实现汉英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  相似文献   

19.
石评梅的离家"出走",不仅仅是其在"五四"思想和社会解放引领下被动式的个人选择,而更多地是基于要逃离俗常生活的内在叛逆愿望之驱使.从当时时代和知识青年关系看,石评梅离晋赴京应该具有空间性与文化性的双重指向.我们与其把它当作一种行为姿态,倒不如把它视为一种精神追求更为恰当.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正因为石评梅与传统以及传统主导的俗常生活有割不断的联系,她又不可能真正"逃离俗常",这是石评梅思想复杂性和精神悲剧性的真正由来.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中的梦境描写共有16处,其中李瓶儿、西门庆的梦境完全符合中医梦理论中对梦的成因的分析和阐述。这绝不是作者创作时的一种不经意的巧合,而是深谙中国传统梦文化的一种显现,对梦入文学的精心布置。其反映出的文化信息与文化意蕴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部古典小说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