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孔子的学艺术观是中国学艺术思想探源的重要课题之一。章从先秦“中”、“和”思想对孔子“中庸”之道的影响;孔子“中和之美”学艺术观的体现;以“诗教”为核心的功利主义美学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孔子学艺术观的渊源发端、哲学基础、审美原则以及孔子重视和发挥学艺术作品多种社会功用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关于《孔子诗论》的时代与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接受"《孔子诗论》为孔子著作"的观点。但是,从对"■"的断字、"孔子曰"的称呼方法、《孔子诗论》的结构、《孔子诗论》的解诗方法以及对《孔子诗论》内部诗学思想的分析来看,《孔子诗论》虽然杂有孔子之《诗》学思想,但总体来看,其应当属于战国中前期的《诗》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思想家,他的学說,在我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重大的影响。現在我們要評价孔子,必須詳細分析孔子的思想学說,而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学說,又必首先明瞭孔子思想的阶級性。孔子究竟是代表奴隶主貴族(或封建領主)的思想还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級的思想,这是我們評价孔子必須认真探討的問題。  相似文献   

4.
历来有人认为孔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是坚持"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二元论"者,这是对孔子"学而知之"思想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等划分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并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学习,其主要途径是"学"与"思",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孔子还重视"行"对一个人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学而知之",这一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最重礼学,用之以"齐家"、"治国","礼"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相沿,而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儒家礼学的核心,它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礼"是孔子各方面思想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难怪有人认为"孔学主要是礼学"了.作者认为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礼"制的理想社会而奔波,本文主要从孔子礼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孔子礼学对周礼的发展、孔子实现"礼"的途径三方面来论证孔子礼学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稳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邓莉 《中国教师》2011,(11):78-80
<正>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学"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对"学"非常推崇,这源于孔子的一个基本判断。所谓"生而知之者",只是一种理想,"学而知之"才是正途。孔子曾自我评价说"我非生而知之  相似文献   

7.
孔子论仪     
孔子的礼学思想是他整个思想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这部分思想中。礼仪思想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从礼仪的作用、礼仪与礼义的关系、礼仪的变化三个方面对孔子的礼仪思想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8.
仁学思想是孔子全部学说的核心。孔子的仁学思想,超越了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范畴,就其实质而言,属于人生哲学或人道之学。孔子的仁学思想的重心是探索人生原则的确立、人生目标的选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以人为主体的人文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教育思想属于世界普适价值.其"有教无类"(不分阶层,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思想,是当代"平权"运动、"教育公平"理论的先驱;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后生可畏"等思想,以及孔子所推崇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的教、学态度等,堪称古今通用的"师道"、"学道".孔子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他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因此孔子的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界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孔子并未对人性善或人性恶下定论。他重视"仁"和"礼"对人性的塑造,推动了人性理论及道德教育的进步。自律的"仁"和他律的"礼"辩证统一于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学思想和"礼"学思想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他人性论的矛盾性。正是孔子矛盾人性论的这两种不同的内在取向给了孟子和荀子不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三分法与中国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显示,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中国的历史哲学;史义包含“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的重大差异在于:前者与史事、史文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又以史义为体、史事为用,以史文传事载义,而后者是于史事、史文之外的注重对历史反思与批判的以期资治育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都受到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启示,两种范式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妇女史发展经历了“受害史”、“英雄史”、“分离领域”、“多元与差异”四个阶段,演变成社会性别史。但是双方在概念理解、理论方法、政治目的以及研究范围上迥异。研究社会性别史,不仅可以开阔理论视野、拓宽史学领域、发掘新的史料、提出新的观点;而且其开放性的特色,必将对传统史学全面渗透和改造,即与传统的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进行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教育史学史是教育史学的客观演进历程,不仅为人们提供教育史学演进的知识谱系,而且提出教育史学研究中的问题、局限性与不确定性。由于中国教育史研究源于新式学堂的教学需要,服务教学成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起点并使其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由此出现了不同取向的教育史学研究。从1950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史研究者在借鉴苏联教育史学的基础上,对以往教育史研究成果重新作出分析评判,教育史学史得以兴起;然而,由于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使用不当,在改变学术研究性质的同时,还改变了研究方向。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在教育史的恢复重建中,开始关注以教育史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教育史研究,教育史学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显著成果。但是,这不意味着教育史学研究没有问题。为繁荣教育理论,为人类教育事业贡献智慧,未来的中国教育史学研究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其一,克服固守于“用”的教育史研究定位;其二,教育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概念体系建设;其三,教育及教育史研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四,外来教育史学理论与本土教育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How history is learnt and taught must to some extent be shaped by conceptions of what history is. Historians tend to conceptualize what something is by investigating what it has been and what it has meant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is article explains how a debate i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between positivism and intentionalism provided the context for history to be defined as a distinct school subject. It traces the epistem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history pedagogy over the past century, illuminat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mpts i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o defend history’s disciplinary autonomy and the formulation of a disciplinary model of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Eschewing a one-way account from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o the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it attributes the interest of leading history educationalists to use philosophical analyses of history to an educational paradigm eager to distil the disciplinary essence of the school subjects. At the interface of academic history, school history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it describes a process whereby these separate threads became part of a common fabric, shaping conceptions of what it means and what it takes to be educated in history.  相似文献   

15.
焦波 《天津教育》2021,(9):77-78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统编教科书的投入使用,也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而言需要记忆的内容庞杂、学习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深度掌握历史规律、加强历史核心素养培养。高中历史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记忆和重复上,历史教师要善于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历史,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和钱穆,都对史学理论尤其是专门史的理论和方法,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分别在20世纪20-30年代和60年代著有《中国历史研究法》,成为上世纪中前期我国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要成果。在论述专门史的研究时,他们都借鉴和扬弃我国传统史学理论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观,从部分与全部、特殊与一般,以及从专门史与普通史关系的角度来诠释专门史,从而形成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特点的专门史观。而二者的专门史观又有一定的差异,梁启超把历史分为专门史和普遍史,不只是表明历史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认为专门史是与普遍史或文化史相对应的,是明了全部历史的基础;钱穆则强调从文化、通史的角度研究专史,又由专史而通史,以见历史大体。总之,梁启超突出传统的史体和史法的继承,钱穆侧重文化和哲学的追寻,这是他们的专门史观区别较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史的勃兴已经引起国际史坛的广泛瞩目。但过去其影响基本限于世界史学科范围内,而近来,“全球史观”在美国竞波及“美国本土史”的研究,以至形成“美国史全球化运动”(movement of globalizing American history)。这一动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本文即对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略作梳理,并说明其学术旨趣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实践历史学——历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历史学的基本路径和旨趣是,首先入于史:向历史境域回归,重构并回到历史现场,使自己成为历史的“参与者”与“经历人”,用当时、当地人的思维和语言,与当时人对话,以体验和认知历史;还要出于史:从原历史中,发现实践历史逻辑,提炼和建构普遍性理论分析系统。历史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历史研究的分野可化约为“有”与“无”、“实”与“虚”两个区域,传统之所谓“器”与“道”者是也,二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9.
在史学研究当中。运用唯物史观已经是被广泛认识和普遍采用的。在今天史学领域各种研究方法纷纷出现的情况下.坚持唯物史观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通过唯物史观在今天研究中所具有的作用与意义,来重新引起人们对治学态度与方法的重视。并以最近在音乐史学界逐渐“热”起来的有关“重写音乐史”的讨论为例,重申坚持唯物史观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美国史全球化运动"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史的勃兴已经引起国际史坛的广泛瞩目。但过去其影响基本限于世界史学科范围内,而近来,“全球史观”在美国竟波及“美国本土史”的研究,以至形成“美国史全球化运动”(movement of globalizing American history)。这一动向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本文即对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略作梳理,并说明其学术旨趣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