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王志远 《武当》2001,(2):20-22
太极拳学的养生观是建立在整体生命上专门研究有关人类祛病延年的一门科学。古之所谓“五福”为“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五者而言寿康者有四。古之典型著作《吕氏春秋&;#183;重己篇》亦反复强调生命之重要。“论其贵践,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健康长寿,长生不老,几乎是天下所有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作《庄子解》。对《庄子·达生》载:“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注释说:“此合乎大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及论语知生之旨,实有取焉。”作为一代明哲的王夫子是怎样把《周易》、《论语》与《庄子》连系在一起?《论语》“知生”之旨要何在?弄清这些问题,对研究古代哲学特别是养生思想均具重要意义。对此愿提出几点浅见,供有关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情贵淡,气贵和”是寿享95岁、被誉为现代“儒学大师”的梁漱溟先生的养生座右铭。此言内涵丰富,包含着深刻哲理。细心品味这一座右铭,全面领会其精髓,能给人许多启迪,对养生延年大有益处。“情贵淡”中的“情”,笔者认为是指人的欲望,梁老先生信奉的“情贵淡”,其核心内容就是淡泊名利,荣辱不惊。市场经济时代,在给国人带来施展才华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压力。自然是有人得意,有人失意。若能常怀淡泊名利之心,则得意者必不会骄兵致败,而能常胜无失;则失意者必不会一蹶不振,而能愈挫愈奋。“气贵和”,即精神状态贵…  相似文献   

4.
古代生理养生讲究四道: 1、动养之道; 2、静养之道; 3、食养之道; 4、居养之道。动养之道即适度锻炼,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食养之道即均衡营养,饮食有节,二便通畅。一年四季的气候不同,南方、北方气候存在差异,秋天早晚温差大等等,不同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何科学养生,根据不同季节制定身体锻炼计划,进行营养进补,达到养生的目的,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   一、春季养生与体育锻炼   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内经》有“春二月,夜卧早起,广步与庭”的说法,也就是说主张春天早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动,春天…  相似文献   

5.
孟庆联 《武当》2004,(12):52-52
什么叫养生?简单地说,就是保养身体。养生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庄子》中的《养生主》篇,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庖丁解牛”。庖丁是一名厨师,他的宰牛刀用了19年,还同新磨砺的刀一样锋利,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用刀得当,保护了刀刃。文惠君知道了这些情况,感慨地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里讲的“养生”,是指保养刀刃。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刀刃保养得当可以使用长久,身体保养得当不也可以长寿吗?所以后世就把对身体的保养称为养生。  相似文献   

6.
儒家养生思想起源于上古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汉唐时期,完善于宋明清时期,五四以来又出现了失落与回归.其发展和演变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儒家养生以修身养性为主要内容,以养气为健身要务,以"仁者寿"为理论导向,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致"中和"为最高境界.儒家养生思想把生命的价值和养生的必要统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中,不以纯粹的养生为要务,而是关注作为整体的社会人的生命存在,培养人们养生而不苟生的大无畏精神,属于道德养生的范畴.儒家养生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健"而且还为了"寿"和"道".儒家养生是一种"以心为本"的养生体系.  相似文献   

7.
马琳璋  马天巧 《武当》2005,(7):16-17
练习心意拳,要懂得“中和之道”。所谓“中和”之道,乃阴阳和合也,阴阳均衡,二气得调之谓。人在天地之间,能秉承天地之气,则能得中和之气。古人有:“冲气以为和”的说法,并且还说:“天下万物,同一和气。”而人则是“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8.
论庄子的体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明魁  李瑜 《体育学刊》2004,11(6):62-65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研究了其代表作《庄子》,认为庄子的体育思想大致有:“贵己”讲究“卫生之经”、“存身之道”、“重生”“尊生”,讲求“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动以养形,强调适量的身体外部活动;清静养神,讲究“天命之性者无神也;气质之性者,识神也”,讲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兆生 《武当》2001,(11):51-51
近一二十年来,社会上一些大名家言什么大小周天之运转,其中大有笑谈。本来人身体中的脉络,健康之人是完全疏通的。任督二脉统领一身的阳经为督脉,统领一身之阴脉为任脉,这一身之阴阳脉络合为任督,通领一身之阴阳经脉,正常人焉有不通之理。至于人身之六阴六阳之十一正经与奇经八脉,统领一身之脉络,健康之人焉有不通之理。因此常人经络本来即通,倘若不通岂不是有病么?故常人“亦通”.练功者“固通”而已。  相似文献   

10.
“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思想 武当拳处处遵道而行,它以“反者道之动”的原则构筑了自己“守柔处雌”不敢为天下先的战略思想。这种思想初看起来好像很可笑,世上只有以强胜弱、以雄压雌,处于柔弱退让的地位还有胜利的可能吗?  相似文献   

11.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2.
马雷石  陈海涛 《武当》2000,(11):11-13
雷声,惊敌之技也。即拳中发噫声,源于丹田,鼓荡于肺,震之于喉,出之于口,惊之敌心。古人云:“震万物者,莫如迅雷也。雷声有生气焉。”又日:“夺人千古仗先声,声里威风抵万兵,就是痴情深不怕,迅雷亦应惊。”意即古人打仗也注重声威,声势可壮威风,使敌胆怯,就是痴呆的人闻迅雷也都受惊,何况常人呢?心意拳以雷声为该拳主要攻法,也是此拳的发声法,拳谱道出了其功用。其法独特,也很重要。故放在六艺之中。  相似文献   

13.
养生之道 贵在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养护生命,是为了健康长寿,但是注重养生的人,并不一定都能长寿,历代皇帝都注重养生,但是长寿的并不多。为什么呢?除了某些遗传病因素和某些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之外,主要是没有掌握好“两个平衡”,即人体自身的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这两个平衡是人体生命之“车”的操纵系统。“上帝”赐给每个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宗朔 《武当》2000,(12):59-59
冬三月,万物闭藏,天寒地冻;草木凋零,蛇虫蛰伏。人体阳气内敛,阴气外浮,擅养生者当敛阴护阳,早睡晚起,以应天时。如《内经&;#183;素问&;#183;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相似文献   

15.
拂尘 《武当》2009,(5):47-47
房事,即性生活。房事养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中医认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之矣。”性生活应本于自然之道,避免损伤,需得其术,也是养生延寿必不可少的内容。实践证明,适度而愉快的性活动,对人的精神与身体健康有益无弊。但是,人类的性行为除机体本身以外,还受社会环境、心理、遗传、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中山 《武当》2008,(2):43-45
(接上期) 第二部分 性命双修 【原文】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即安。故曰:“食其食,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故躬,小人得之轻命。  相似文献   

17.
嵇康走魏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在我国传铣养生理论发展史上有较大成就的养生家。他的养生思想反映了当时的杜会现实。在(养生论)中,他阐明了“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的形神关系说,批驳了当时养生方面的一些错误倾向。嵇康的养生思想立足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理性.具有激烈的批判性和斗争性。他既强调养生要发挥人的主现能动性,指出防微杜渐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健身措施。这种既重精神,又重形体的养生理论,对我国传铣养生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后世养生思想的解放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虚静 《武当》2001,(6):45-46
老子对这种人的品行及心理素质是这样描述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日: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渚呵其若浊,妆呵其若浴。浊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绝学无忧。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  相似文献   

19.
刘嗣传 《武当》2010,(3):24-25
道家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中有“中和”之道,吸收阴阳之说,在《黄帝内经》以及其它医学或养生著作里,把人体划分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拼以认识和揭示人的生命本质,以及新陈代谢、气血运行的过程与规律等为主要内容。认为阴阳平衡(是为“和”),则人健康长寿;阴阳失衡(是为“离决”或“离”),则人体机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就会发生病变,损害健康乃至于危及生命。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所强调的:“养生不可不察阴阳之宜”。  相似文献   

20.
张琳  程艳妮 《收藏》2014,(19):118-127
两汉时期,铜镜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达到高峰,其精美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义内容,浓缩了这个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为研究古代社会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些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正如《古镜图录》中说:“刻画(划)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加上汉代“视死如生”和“诸养生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