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2.
李军 《学语文》2012,(1):24-25
一位老师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后,学生居然认为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一对孪生兄弟。学生的理由是:《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领全文:两篇文章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写景都是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来表达,写法上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修辞上都善用精彩的比喻……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4.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以情贯穿,构思精巧,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千里追寻,情在意中。首段说,北国的秋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接着作者写自己从千里以外的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曲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什么一定要从千里以外赶来寻秋呢?这是因为他对故都的秋有着特殊的眷念的感情。前段的意中显情在尾段得到了深化。作者想留住北国的秋天竟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相似文献   

5.
“悲凉”是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主旋律,一开篇,作者就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使众多“阅读指导”确定郁达夫笔下的“秋味”充满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诚如钱理群教授所言,由“时代的苦闷”而推出“作品必定是充满了单一的绝对的苦闷感”是“审美的误差”,但并不影响读者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品出孤独和悲凉,只是对于这种孤独和悲凉感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这是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秋雨话凉”的一个场景,作者说“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好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7.
秋天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北国的秋天,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惜我生长在北方,却从来没有品尝过秋的味道,总觉得夏天刚刚过去冬天就来了。秋天仿佛是夜空中的流星,还没有看清它的模样,它就消失了。秋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不知道,记得小时候,学校开联欢会时总是提到“金秋九月,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教师节”,九月已经是秋天了吗?九月初,太阳还不依  相似文献   

8.
杨茂义 《学语文》2014,(5):49-50
通过赏秋来悲秋,才是《故都的秋》书写秋天的特色。许多人为文本点到的"悲凉"二字牵引,力图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悲凉的含义,结果增加了学生的疑惑。作者虽然用故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题,并指出故都的秋能够引起人们"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但通读全篇,给人的感觉是清静有余而悲凉不足。主人公仿佛是在赏秋,而非悲秋。《故都的秋》的悲秋独异处正在这里:赏秋在表层,悲秋在深层。  相似文献   

9.
<正>研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强烈感觉。故都的秋味实在深浓,我们来和作者一起饱尝一尝这"秋"吧。本文的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生出一些疑问:既然作者说任何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而故都的秋尤其好,那应该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这里不应该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可是"啊?这不犯了语法错误吗?还有秋天清、静、悲凉,已经令人情  相似文献   

10.
上《故都的秋》前,有一学生抱怨:"老师,故都的秋天味在哪儿?郁达夫喜欢它什么呢?"我发现这个疑惑很普遍.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找到了文章开头一句带有总括性的话:"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要求学生回答:"清、静和悲凉表现在哪里?"课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们顺利地找到了相关句子来印证故都的"清、静和悲凉",但我分明看到了学生脸上的隔膜和漠然.  相似文献   

11.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抒情散文。教学中应该交什么,怎么交,这是很值得探讨的。本文梳理了22个课例,拟就《故都的秋》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教了哪些内容”做一个相对全面的综述,并对此进行评议。  相似文献   

12.
秋和秋     
读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自小在四季如春的南海之滨长大的我,无法切身体会那“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的秋,是如何吸引千里之外的作者,是如何让作者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抵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然而,轻触作者的笔锋,异地的我依然可以看到那一缕缕浓浓的秋思乡情伴着别具风味的秋景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3.
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文章不论是描绘北平秋色,还是赞美自然风物,抑或是表达对故都的向往眷恋,始终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索,那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不但是北国之秋突出的特点,而且是作者对北国之秋深切的感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郁达夫幼年丧父,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忧郁、沉闷的个性;后东渡扶桑,受尽异族歧视,更让其苦闷和消沉。何况作家“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而至北平,正是“九一八”之后,此情此景,故都的秋,令这位本已伤感的文人品尝到的个中滋味,除了“清”、“静”、“悲凉”,还能是什么?抓住了这条…  相似文献   

14.
读达夫先生的散文,如饮醇酒.久而弥笃,尤其是他写景艺术,以崭新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描绘出一幅幅情思隽永,色调各异的画面.《故都的秋》即是他写景抒情的散文中颇有特色的一篇.一、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主观色彩”和谐的统一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和左翼同志的误解,一九三三年,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欲以闲散安逸的生活来排解内心的苦闷.这当然是心造的幻影,他的内心也由此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于三四年创作的《故都的秋》,以景显情.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自然  相似文献   

15.
正《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通过对故都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这些景物分别为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并能集中体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此篇文章时也很容易找到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但是这却不能解决本课的根本问题——郁达夫先生怎么会喜欢带有这种悲伤调子的秋呢?而本文却恰恰相反是在对秋的清、静、悲凉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家乡的爱,对自身经历的体悟,对家的安全、舒心的体悟,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历来为人们称道。有关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层出不穷且各有特色,但几乎所有的设计、实录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故都的秋天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是教参答案.是印在老教师案头的一个经典归纳,是年轻教师使用起来最方便的一个结论。我们一般都沿用这种说法。可当我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忽然觉得对故都景物特点的把握总有种疑异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竭力描绘,使我想到了高一时我们学过的钱钟书《读<伊索寓言>。其中讲到: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愚拙说是老实,狡猾说是聪明……你读《故都的秋》越入境,就越会有这种体会。“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讲得难听一点,就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犹如一潭死水。我们认为的缺点却成了作者笔下的优点,这难道不是一种补偿吗?而江南之秋却与北国之秋截然不同,“草木凋得慢”,给人以温馨、亲切之感,你还可以觉得江南之秋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空气来得润”,它的特点是耐人寻味,像个温柔的女子。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为江南之…  相似文献   

18.
很多文章都有文眼.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都属文眼,抓住了它们,就等于切准了脉,把握住了文章的灵魂,理解文章就容易了很多. 但有的文章文眼是不那么容易被发现的,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把这种带有一定隐蔽性的文眼找出来,无疑就找到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教学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后赤壁赋》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一日检查作业,看某生抄写《故都的秋》开头一节文字,看到“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一句.发觉有语病,我断定是学生粗心抄错了。为慎重起见,我翻开原文对照,结果却一字不差。教学《故都的秋》已有十多年了,我却一直没有发现这个语病。如今只因这句话是学生所抄,我才恍然惊觉。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权威的迷信,已经到了近乎盲目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20.
一日检查作业,看某生抄写《故都的秋》开头一节文字,看到“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一句,发觉有语病,我断定是学生粗心抄错了。为慎重起见,我翻开原文对照,结果却一字不差。教学《故都的秋》已有十多年了,我一直没有发现这个语病。如今只因这句话是学生所抄,才恍然惊觉。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权威的迷信,已经到了近乎盲目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