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赋史述略     
赋是一种非文非诗或是兼有诗歌散文特点的特殊文体.它既有散文的铺叙直陈而无其散漫无韵,它有诗歌的音韵节奏而又无其严整格律.但是,对于赋这一文体定义的界定,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掌握的.《诗经·大雅·烝民》“毛传”云:“赋,布也.”王逸《楚辞章句》云:“赋,铺也.”刘熙《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钟嵘《诗品》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文选·<文赋>注》云:“赋以陈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而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则云:“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三都赋序> 》云:“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无非诗.”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诗与赋未离也.”又司马迁《司马相如叙传》云:“作辞以讽谏.”扬雄《甘泉赋序》云:“奏《甘泉赋》以风.”《羽猎赋序》云:“聊因《校猎赋》以风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本乎劝戒也.”又《西京杂记》记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又,“依类托寓.”皇甫谧《三都赋序》:“赋也者,所  相似文献   

2.
刘友朋  蓝岚 《天中学刊》1999,14(1):77-81
郑玄治学严谨,注释诸经,所下论断,皆有所据,决不臆造。他的《毛诗笺》既重视字、词、名物的训释,又注意章句的析义。其训释的体例如下。一、释词(一)释词有依据。1.宗《尔雅》而不注出处。如《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笺》云:“兹,此;来,勤也。”《尔雅·释诂下》:“兹,此也。”《诗一回风·谷则:“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笺)云:“躬,身。”《尔雅·释治上》:“躬,身也。”(诗·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笺)云:“之,往也。”《尔雅·释枯水):“之,往也。”(诗·大雅·…  相似文献   

3.
《论语》试诂二则张家英一、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学而篇》首章的首句。这一句几乎为人所共知,而对这一句的含义,理解得却并不完全一至。这里的关键是对“学”与“习”二者的认识。《说文·教部》:“学,觉悟也。”《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  相似文献   

4.
国光老师:您提出的关于“以”的词类归属问题,很值得探讨。“以”的词性和用法相当复杂。它本来是动词,意思是“用”,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它又可作名词,意思是“理由”,如“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旄丘》)。作为虚词,它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和连词,而且在作介词和连词时都可以表示原因。这一点也正是您所提问题症结之  相似文献   

5.
《汉书·地理志》载:“雍,秦惠王都之,有五、太昊、黄帝以下祠三百三所。”“上郡肤施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四所。”这说明汉代雍、肤施两县均立有黄帝祠。《汉书》卷25《郊祭志上》也载汉武帝在长安设有黄帝祠。但同书《地理志》又载:“虢,有黄帝子、周文武祠”。“  相似文献   

6.
“坎坎”在《诗经》里是模拟鼓声、伐木声的迭音象声词。《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又,《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毛传:坎坎,击鼓声。此外,《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但是“坎”这个字现在普通话读为“k(?)n”(注音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下同),这与鼓声、伐檀声相差较远,象声词不象其声了。那末造成二者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物的声响古今不同吗?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年来,在撰写《丘逢甲评传》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首诗未收入丘逢甲的诗集《岭云海日楼诗钞》中。这首诗,题为《与平山、近藤二君及同志诸子饮香江酒楼,兼寄大隈伯相、犬养春官日本东京》:诗云: 谁挟强亚策,同洲大有人。愿呼兄弟国,同抑虎狼秦。慷慨高山泪,纵横大海尘。支那少年在,旦晚要维新。诗人在“慷慨高山泪”下有一注语:“日本有高山正之,其人维新先进也。”此诗见于丘菽园《挥麈拾遗》卷四。诗前有丘菽园的一段说明文字:“仙根诗之钞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鸿门宴》中有云:“(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大王)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里的“取”,是评价行为得失的,课本上释为“采取”,我认为不妥。请看下面的例句。例一、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相似文献   

9.
《诗经·邶风·北风》中有一句诗为“莫赤匪孤,莫黑匪乌”,毛《传》云:“孤赤乌黑莫能别也”,郑《笺》云:”赤则狐也,黑则乌也,犹今君臣相承为恶如一。”朱熹注为:“孤,兽名,似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孟子提出的著名的分析文艺作品的理论命题,后人概括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1.
孙应鳌的诗歌创作,其艺术特色或基本风格是儒雅纯正、深厚真切。这个特色或风格,主要从他一贯坚持正统的儒家诗教、以“理”入诗,接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等方面表现出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首先,在诗歌创作中贯彻儒家诗教观念。在孙应鳌看来,儒家诗教最重要的一点是,诗的创作必须坚持“思无邪”的原则。他认为《诗经·关睢》一诗,“为修身齐家之诗”(《四书近语》卷三),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诗,这样的诗就可以“淑身心,理性情,察伦物”(《四书近语》卷五),达到诗教的目的。孙应鳌创作的诗均本于此,所以他的诗篇符合诗教要求,显得儒雅纯正,没有失之哀、淫,没有轻靡妖艳之词。他在做京官的时候,写了几首“雅颂”之诗,正是他贯彻诗教的具体表现。他为皇帝授课以后所写的《辟雍》诗十二首,就几乎同《诗经》中的“雅”、“颂”差不多,全是些歌颂升平、承欢颂德、述志抒怀的教化诗。例如:  相似文献   

12.
“女士”一词远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它表示对妇女的尊称。《诗·大雅·既醉》:“其仆维何?釐尔女士。”唐孔颖达解释为“女子而有士品行的人”。古代称“女”为什么和“士”联在一起呢?这要看“士”词义的变化。古代“士”是指与女性相对的男性。如《周易·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是女人与男人之别。《诗·郑风·溱  相似文献   

13.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冯班《钝吟杂录》云:“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诗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这在文学史上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远古时代的诗实际上都是歌曲,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一种东西。《诗经》中的作品也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故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墨子·公孟篇》也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而且《诗经》中的作品因其配合音乐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如“风”诗是配合地方色彩的音乐,“雅”诗是配合  相似文献   

14.
<正>节选文段子贡(1)曰:“贫而无谄(2),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节选自《论语·学而》)注释(1)子贡:端木赐,孔子学生,字子贡。(2)谄:谄媚,奉迎。(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如同兽骨象牙,切削之后还要磨治,如同玉石器物,雕琢之后还要打磨,意即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里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为了加强疑问语气、感叹语气;谓语偶尔可以放在前面。如: 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诗歌里,容许谓语在前,主语在后。如: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诗·小雅·鸿雁》 多我觏痻,孔棘我圉。《诗·大雅·桑柔》 除此以外,谓语在前,主语在后的句子极其罕见。《尚书》和《周易》偶有用例(见下文)。从西周起,更不易发现了,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在现存西周文献中只发现八例。但在《大戴礼记·夏小正》中,却有很多用例。现象十分奇特,值得研究。 《夏小正》旧说为夏代遗书,孔子自杞国发现,这是一篇前历法时代“观象授时”之作,它记载每年十二个月的星象(缺二月、三月、十一月、十二月)和物象,当时据此以指导农业生  相似文献   

16.
孔融《临终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典论·论文》在评论“今之文人”时,第一位即为“鲁国孔融文举”。孔融为曹操所冤杀;作为儿子的曹丕,却无所顾忌地推崇他,可谓有胆识。诚如后人所说,“丕好贤知文,十倍于操”。 孔融(公元153—208)有《临终诗》传世。明·胡应麟《诗薮》云:“北海(孔融)不长于诗”,其诗“存者皆不工”。这种说法也许有道理。譬如孔融的《离合作郡姓名字诗》,  相似文献   

17.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也叫现成话,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得很紧的词组合成的固定短语,作用相当于一个词。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书本上传下来的。其一,古代诗文词句的节录或节缩。如“中庸之道”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风清弊绝”出自宋·周敦颐《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其二,历史的故事。如“退避三舍”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避之”的故事。“破釜沉舟”是《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的故事。其三,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内储说上》、“守株待兔”出自《韩非·五蠹》。另一方面是从口  相似文献   

18.
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闭幕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谈到台湾问题,满怀深情地引用了近代著名台湾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他说:“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几乎是用血和泪写得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他是台湾彰化人。他说:‘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名叫《春愁》,的确如温总理所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感怀诗,是动人肺腑的爱国怀乡之作。这首诗作于1896年4月17日,一年前的这一天,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和约,也就是臭名昭…  相似文献   

19.
方超群 《学语文》2013,(6):48-50
现在一般把《氓》看作是一首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有不少,如《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等等。但就知名度而言,《氓》的名声最大,是《诗经》选本必选之篇目。这首诗甚至被人誉为“《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氓》与其他弃妇诗之间有何不同,何以《氓》被后人如此广泛的接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前贤是怎么解读《氓》的。  相似文献   

20.
宋俞成《萤雪丛说》卷一《试画工形容诗题》云: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抡选几许人也。……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何以见得亲切。有一名画,克尽其妙,但扫数蝴蝶飞逐马后而已,便表得“马蹄香”出也。构思颇具匠心。但这句诗究竟出自哪个古人笔下呢?清褚人获《坚瓠集·七集》卷三《冷香联句》条云:苏老泉一日家集,举“香、冷”二字一联为令,倡云:“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东坡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