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在全新世期间,受到全球气候波动的影响,有过多次沙漠化逆转期,其中发生在全新世大暖期的第一次大规模逆转对西辽河上游地区红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考古调查研究,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分布多伴随气候环境(降温事件、降雨量等)下的科尔沁沙地变化而发生变化。受气候波动及沙地的影响,红山文化时期逐渐在这一地区形成了撂荒轮作式粗放型农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多样化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地处大凌河支流上游左岸兴隆沟遗址分为三个地点,分别属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对兴隆沟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在房屋形制、聚落布局、居室葬俗、经济形态、原始宗教信仰、环境考古等方而取得了重大成果。兴隆洼文化中期聚落,  相似文献   

3.
辽西地区是中国史前玉礼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兴隆洼文化早期阶段玉器作为实用工具介入人们的生活,为玉器从石器向礼器的转变孕育了基础;至兴隆洼文化的查海遗址晚期则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玉礼制度化的萌芽;红山文化时期玉礼器丰富且具有一定功用和类别区分,尽管随葬用玉数量仍缺少严谨规制,用玉组合亦未形成定制,但其玉礼器的使用大体上形成了礼制的雏形;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虽不如红山文化丰富,但出现了玉钺和玉斧等兵仪类玉礼器,在玉礼器的随葬数量与使用对象的身份、性别方面也具有更为严格的规定,反映出玉礼向制度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已经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7个,其中,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9 000—8 500B.P.)、兴隆洼文化(8 200—7 200B.P.)、富河文化(7 200—7 000B.P.)、赵宝沟文化(7 000—6 400B.P.):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6 500—5 000B.P.)、小河沿文化(5 000—4 000B.P.);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夏家店下层文化(4 000—3 500B.P.)。从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看,距今5 500—5 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率先进入初级文明社会,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迈入高级文明社会,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关中盆地东部北刘剖面全新世大暖期气候高分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渭南北刘村黄土剖面的野外考察和粒度、磁化率、碳酸钙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的高分辨率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该剖面较好地记录了全新世大暖期几次气候恶化事件,表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并不是一直稳定的,而存在着气候的波动,6000~5000aB.P.的气候干旱事件在该剖面有明显的反映,说明了该气候恶化事件普遍存在于关中盆地地区并且将大暖期分成了两个阶段,即大暖期早期暖湿阶段和大暖期晚期暖湿阶段.运用磁化率和碳酸钙淀积深度尝试着推算出了大暖期早晚阶段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表明大暖期早期阶要比晚期阶温暖湿润的多.同时,粗度与磁化率指标显示在大暖期早晚温湿阶段还存在着次一级的气候恶化事件,如干旱、尘暴等.  相似文献   

6.
就世界农业起源而言,高梁起源于非洲,小麦和大麦起源于西亚,玉米起源于中美洲,水稻、粟和黍类栽培植物,则起源于中国。其中,长江流域是水稻的原生产地,黄河流域是粟的原生产地,而西辽河流域则是黍类的原生产地。西辽河地区的早期农业自距今8 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开始发生,中间经过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两个阶段约4 000余年的发展,到夏商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达到发展成熟程度,并于同期中原地区的夏商文明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早期国家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气候环境、生产生活用具、动植物资源利用等方面讨论内蒙古东南部青铜时代的生业,认识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和渔猎;喜鹊沟类遗存以饲养适合游牧的家养动物为主,同时存在渔猎行为,农业经济几乎不存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整体以家畜饲养业为主,但部分地区农业仍占主要地位,家马和马具大量出现代表着较成熟的游牧经济已然形成。内蒙古东南部青铜时代生业方式发生转变,西来文化因素很可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北方的红山诸文化中,野猪崇拜一脉相承,兴隆洼文化有整猪随葬和猪首石塑龙,赵宝沟文化出土了带野猪纹饰的陶尊,红山文化玉猪龙造型是野猪与蛇的组合,夏家店下层文化则发现大型石雕猪首。另外,红山先民由野猪崇拜引发了猪龙崇拜。这些考古发现显示在中国北方古文化中,野猪崇拜的文化现象是传承有序的,其中蕴涵着原始先民对野猪与水关系的认识以及对野猪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崇拜。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辽河流域新石器——青铜时代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专家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对该地区古文化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这些综合研究中尽管涉及经济方面的成果颇为丰富,但有关经济形态综述性的文章尚不多见。为此,我们以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及夏家店下层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尽可能全面地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便给人们提供继续研究的基础。此外,对于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经济成分存在的分歧问题,本文也提出了相关看法。  相似文献   

10.
夏家店遗址群位于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北。1935年日本学者滨田耕作等人在赤峰红山后发掘的石棺墓中发现了青铜器,提出了赤峰第二期文化,并推断其年代和秦汉相当。1960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刘观民先生的带领下,在赤峰近郊药王庙和夏家店两地进行试掘,分辨出所谓的“赤峰第二期文化”实际上包括了两种青铜文化,并以发现地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从早期沉积成岩作用角度,首次在我国进行了全新世时期海、陆环境演变的对比研究.认为,青海湖湖滩岩和闽南海滩岩是我国全新世滨岸水体环境下早期沉积成岩的特殊岩石。对全新世古海岸升降、古湖平面变化和气侯干湿波动的规律研究具有标志作用和指示意义。是全新世气候环境事件的真实记录.并由此总结出青海湖与闽南海岸带全新世时期气候波动与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考古资料,运用考古学文化变迁的理论,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各方面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1)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来源于红山──小河沿文化系统的一种土生土长的考古学文化;(2)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之间是两种不同系统文化之间的取代关系,克什克腾龙头山的类型的发现是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全新世中国北方气候变化及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形地貌复杂,又处在具有复杂时空变率的东亚季风控制范围内,这使得不同的研究工作者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比较统一的意见是:中国全新世始于约10.5kaB.P.;在约9~8kaB.P.左右为一段降温期;7~4kaB.P.为一段温暖期,通常称之为全新世大暖期;大约3kaB.P.左右开始降温,至近代才又升温;约1300aA.D.左右进入小冰期,到1850aA.D.左右结束。其间又有几次比较明显的温度振荡.1850aA.D.至今为温度的上升期,对于气候变动的驱动因素,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从长时间尺度看,太阳辐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对中国北方全新世气候变化与全新世大暖期的环境特征进行了阐述,对研究全球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尚玉传统,追根溯源,与史前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密切相关,红山文化的玉器,与兴隆洼文化玉器一样,都是当时社会政教礼仪生活的产物,史前西辽河地区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玉器群与中华礼制文明的内在关系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西辽河上游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生业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辽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成体系,谱系清晰,考古学文化主要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从地理环境来看,西辽河上游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区,也是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史前时期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与外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具典型性的采集、渔猎、农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与西辽河上游地区相比,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仍然是采集、狩猎,农业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阶段,生业方式以农耕生产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阶段,已经处于农业生产阶段,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农作物布局在中原地区已经趋向复杂化。  相似文献   

16.
中全新世是距今最近的一个大暖期,气候温暖湿润.文章针对我国东亚季风区和西北部干旱区在中全新世的气候异常现象进行探讨,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因子进行了总结,旨在找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广义上的"石构遗存",是指史前先民遗留下来的堆石、组石、铺石、立石、列石等石质建筑的统称。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石构遗存密集分布的中心区域,石构遗迹普遍存在于本区新石器时代各种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中。小河西文化的石构灶,是目前所见中国境内史前遗存中出现的时代最早的石构遗存,具有独立起源的文化发生学意义,可视为本区史前石构遗存起源时期。兴隆洼文化时期是本区早期石构遗存获得初步发展时期,此间的石构遗迹,除了在本区土著文化传统上继续普遍被利用为上层分子和殷实人家居室中的灶外,还在当时社会精神层面的宗教礼仪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兴隆洼文化积石冢,应是红山文化积石冢的直接文化渊源。查海遗址发现的大型龙形石塑与后世帝王皆以真龙天子自居,并且皆在城中的宗庙祭祖的传统礼俗,也应有着某种内在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史前东北西辽河地区古文化发展特征及其历史分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兴隆洼化至红山化前期,是西辽河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阶段。这一时期,本区的社会发展进程与中原等地大体同步。细石器传统和之字纹平底简形罐是本区最基本的土化特征。红山化中、晚期,是本区的铜石并用时期。较早地出现于红山化社会中的崇龙、尚玉、郊天、祭社和宗庙崇祖的古礼传统,既是后世三代礼制明产生的直接根系之一,同时也是后起的北方民族崇龙习尚和萨满祭天礼俗的直接思想化来源。从夏家店下层化开始,本区进入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化是与夏、商之际中原地区国家发展进程大体同步的早期方国,但由于当时中原地区化中心地位的奠定和这里远离传世献史料记事的中心范围,故其历史便由于史载阙如而长期淹没无闻。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西辽河地区的古化发展,失去了当初明中心区域之一的重要地位而逐渐地沦为化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总结四川不同地区在中—晚全新世时期的气候演变情况,将其与三星堆文明的发展衰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四川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与全球变化具有一致性:中全新世气候稳定且温度较为温暖,晚全新世的气温较为波动,总体温度较中全新世低; 3.0 KaBP以来,四川地区季风减弱,乔木孢粉大量减少,冷杉属孢粉减少明显,气温下降,冷暖交替频繁,气候变干,环境恶化,这一系列气候事件有可能导致三星堆文明的衰亡.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西安地区全新世黄土-古土壤覆盖序列和磁化率气候代用指标分析,揭示了全新世以来西安地区环境资源的变迁与土壤形成演化的过程。认为在全新世早期,气候比较温和干燥,风尘堆积速率降低,并有一定的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土壤发育表现为边沉积边成壤;到了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沙尘暴很少发生,风尘堆积速率极低,植被覆盖度高,生物风化成壤作用达到最强,加上人类的耕作,形成了肥沃的褐土;到了3100多年前的全新世晚期,气候转为干冷,风尘堆积速率加强,环境资源恶化,土壤退化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