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徐唯花 《教育》2013,(13):40
校本课程是学校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了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可以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农村学校的"个性化"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项决策,它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教育的需要。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比不上城市学校,在当今学校多样化和特色化趋势日益明显之时,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也日益明显。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以前,国家实行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它既可以是学校对国家的预留课程空间进行开发的过程,也可以是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这使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学校成为可能。基于这一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发展的自主性,这是构建特色学校的实质与目的;着力于学校文化的更新,这是构建特色学校的核心与灵魂;立足于学校的课程资源,这是建构特色学校的基础与条件;重视校本管理体制建立,这是构建特色学校的保障与支撑。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学校"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校真正拥有了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可以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笔者有幸参加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对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撑、校本课程研究计划、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制度的制定、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等方面的工作做简单阐述。另外,还有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需尽快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发挥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下,我国于1999年开展了影响深刻的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机制。其中校本课程是这次改革中一个全新的课程,它的开发既使学校将素质教育纵深推进,又有利于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创建。因此,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始广泛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一点自己的看法,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学校把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实行课程招标。同时,学校要求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学校根据现有条件,制订课程改革方案和实施指南,将不同类型的课程细化成“课程菜单”,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老、中、青年教师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机构。  相似文献   

6.
张小武 《教育》2008,(9):46-46
对“校本课程”能否起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用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它却在争议中前行。近10年来,校本课程在有条件的学校几乎遍地开花,甚至一些不具备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也在跃跃欲试。可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国家课程的主导地位对校本课程的外在发展环境形成了冲击;另一方面,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校本课程的不同认识又使其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7.
李昌官 《教育探索》2001,(10):51-53
校本课程应包括学校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和学校设计开发的新课程这两个层面。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在许多高级中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应是整合、丰富、完善现有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使其不断向校本课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开妍 《现代教学》2014,(Z3):59-60
校本课程开发与评价的实践主体应该是学校。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是有差异的,校本课程的质量也难免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区域层面的引导与规范。近年来,松江区通过不断探索与完善区域层面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引领学校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导向和行为。评价的对象——侧重评价哪一种校本课程如果宽泛地讨论校本课程,那么它既可以包括校本化的国家课程,也可以是体现一所学校特点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2011,(7):67-68
课程校本化是上海二期课改倡导的理念之一。然而,一些学校在全面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只是一味行动,使校本课程成了宣扬学校“特色”的课程,忽视了对校本课程根本性的思考。学校应以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领导为加强课程校本化的重要抓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教学意义上的课程建设活动是一种自发的、仅限于课或者科目层面上的课程活动 ,严格地说 ,这只是一种教学意义上的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是在西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影响下 ,少数学校进行的规范的、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整合实践活动 ;作为国家政策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前两种活动的超越 ,它预示着中国校本课程开发时代的到来 ,体现了学校教育共同体的课程权利得到保障。最后 ,作者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价值定位、课程能力建设、审议机制与资源共享等 ,来展望新的地平线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它能够更好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但是,一直以来,由于课程都是由国家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许多人提出了以下问题:1.非要开发校本课程吗?2.开发校本课程需要什么条件?3.怎样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毕竟是新生的事物,根据人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校本课程出现的初始阶段,这三个问题是普遍问题,特别是在山区农村,这些问题更突出。(一)开发校本课程是落实…  相似文献   

12.
农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把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风土人情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目前,部分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存在学校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教师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缺乏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农村学校需采取以下措施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完善学校内部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3.
课程校本化是上海二期课改倡导的理念之一。然而,一些学校在全面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只是一味行动,使校本课程成了宣扬学校特色的课程,忽视了对校本课程根本性的思考。学校应以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领导为加强课程校本化的重要抓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逐渐将权力下放,使学校的自主管理权得到增强。学校为了获取有利的资源,培养能够适应这一时代需求的人才,亟需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作为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及其实施增大了学校的自主权。那么,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校本课程可以做什么?本文基于分析学校核心竞争力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最终提出校本课程及其实施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之道。  相似文献   

15.
开发校本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使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风、校风和学校灵魂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和实现,使一所学校保持本来的特色和生命力。然而,在目前农村高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提出见解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针对学校的差异而言的,其实还有更具体的师生差异性。国家课程无法照顾到客观存在的具体学校的师生差异性,教育要满足这种差异性,只能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实现。该文正是立足于这种差异性,论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提出要从“一个最终目标和三个立足点”来解读校本课程,最后讨论了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得到顺利进行,积极响应新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一、隐性的校本课程的含义 对于课程,因其制定机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课程,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相似文献   

18.
一、影响农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因素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来总结并整理当地的经验和文化.并使之融入到学校的整个课程结构中,可以逐步形成自身的课程特色及办学特色。因此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对地方文化的理解是其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一、影响农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因素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来总结并整理当地的经验和文化.并使之融入到学校的整个课程结构中,可以逐步形成自身的课程特色及办学特色。因此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对地方文化的理解是其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