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网球单打比赛和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以及其它女子单打比赛录像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对我国备战伦敦奥运会的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的技战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整体实力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单打水平的提高,夺取伦敦奥运金牌的实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女单在技战术的多变打法上相对不足,在体能与心理抗压方面与对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旨在为我国女单网球选手备战伦敦奥运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外优秀网球女子运动员技战术特征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录像观察法,对2008年温网大威廉姆斯、郑洁全部比赛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总结现代网球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比较中外优秀网球女子选手技战术特征,进一步明确我国女子网球技战术发展方向和技术风格。以期提高我国女子网球竞技水平,缩短与世界网球强国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对2008年世界女子网球单打年终排名前10位选手的身体形态、技战术水平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体重、竞技水平影响因素以及竞技特征,为了解世界女子网球竞技规律,提高中国女子网球竞技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李娜在2013年法网比赛中与国外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发球技战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一些特点与规律,旨在为其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指导中国女子网球发球技战术方面的训练、促进中国女子网球水平进一步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外20名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竞技年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外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在启蒙训练年龄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外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转为职业选手的年龄较早,所以其成为职业选手的年限也较长。中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之间的现役年龄的分布较为离散,中国十名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现役年龄差异大于国外十名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现役年龄差异;并且中国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达到最高竞技水平的年龄比国外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达到最高竞技水平的年龄晚。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三段指标评估法等方法,通过观察近两年来世界优秀女子乒乓球主力队员朱雨玲与刘诗雯、陈梦、冯天薇的比赛录像,对朱雨玲在比赛中的技战术使用、得分情况以及竞技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朱雨玲在比赛中的优势和劣势,为朱雨玲和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提高技战术水平与优化训练方法提供理论参考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运用电视、录像、临场观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国家女子网球队奥运备战运动员主要比赛过程进行跟踪监测,研究分析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和实力现状,正确定位我国女子网球整体水平,并从众多的统计数据中揭示网球项目比赛规律。  相似文献   

8.
2010年美网比赛中李娜得失分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录像观察法,对2010年美网比赛中李娜对阵邦达伦科比赛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李娜技战术得分手段较少,打法单一,主动失误较多.并提出了我国女子网球技战术发展的对策,以期提高我国女子网球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9.
科技攻关服务是竞技体育获得优异成绩的保障,本文以我国女子网球双打主力队员竞技状态诊断和国外主要对手技战术特征分析为实例,阐述中国女子网球队备战奥运会科技攻关服务的过程。实践证明,科学的技战术分析与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网球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并为我国女双在奥运会上获得铜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录像分析,对2005年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上海金山站女子比赛的中国队田佳/王菲与前奥运冠军巴西国家队阿德里安娜/谢尔达的体能分配进行比较。结果:在单场比赛中,4名队员的技术动作距离、时间分配比例相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均依次是走动、向前运动、向侧运动和向后运动;但是除跳发球的持续时间和移动距离较高以外,中国两名队员的快速动作、扣球和拦网的持续时间分配比例和移动距离均低于巴西运动员。表明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在实际比赛中的体能分配、技战术的实效性等方面与国际顶级沙滩排球运动员存在差距。加强体能和技战术实效性训练,以及更加科学的训练监控将直接关系到2008年中国女子沙滩排球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