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徐迅 《新闻三昧》2004,(4):52-53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方式,针对“明访”而言。它是指新闻信息的采集不公开自己的采访身份、采访目的和采访手段而进行的采访活动。它还有一些别的称谓,如隐性采访、隐身采访、秘密采访,在摄影记和电视记那里,它还被称为秘拍、偷拍等等。虽然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上,采访方式被归纳出几十种,暗访与偷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藏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素材获取的一种采访形式。这种采访形式又被人们称为“暗访”,多用于曝光性的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3.
浅谈隐性采访的媒介自律与法律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隐性采访媒介自律的重要性。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的双重制衡--法律限制和伦理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阳 《今传媒》2005,(2):20-21
一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其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  相似文献   

5.
一、何谓隐性采访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俗称偷拍,是指新闻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在不通知采访对象、不表明采访目的等情况下运用摄像机,录像机或照相机等工具进行的一种偷拍偷录式的采访。隐性采访在中国勃兴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界第一次采用隐性采访是1992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河北省无极县假药市场的暗访。在社会中引起很大反响,得到  相似文献   

6.
新闻暗访(或称隐蔽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尚无准确的法律界定。用新闻学者的语言来说,新闻暗访就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简单地说,新闻暗访,就是新闻记者不暴露身份、不讲明目的的一种采访方法,这是同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这种采访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暗察私访,是掌握真实情况的一种特殊手段。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便直接采访的人和事,就必须随机应变,采取新闻…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万春 《新闻记者》2000,(3):49-51
隐性采访,又称为暗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 的,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主要运用于采访对象弄虚作假,或者批评性报道中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甚至对记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特殊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隐性采访手段对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节目对此所做的尝试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正如人们常说舆论监督是柄“双刃剑”,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秘密的接触,实施…  相似文献   

8.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9.
刘小峥 《视听界》2001,(1):25-26
电视记者暗访,一般指以下情形: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以乔装身份、隐蔽摄像器材的方式,近距离接近采访对象;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状态下,秘密录音、录像,对事件过程跟踪拍摄,并最终凭借媒体进行公开报道。上列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构成组成要件,缺一不可。2000年发生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的一次电视暗访便是范例。高考前夕,湖南经济电视台记者接到关于嘉禾县可能出现高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的特点及争议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同;二,隐性采访事先未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三,隐陛采访是在被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朱飞 《新闻世界》2009,(11):52-53
隐性采访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公开自己的身份或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是一种辅助性的特殊采访方式。对于电视记者来说,隐性采访更有其特殊意义,特别是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可有效获取这类新闻事实,尤其是隐性采访中采集到的现场声和图像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了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杨军 《新闻实践》2007,(5):22-23
在报纸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隐性采访新闻以其真实、鲜活、吸引读者眼球的特点,常被媒体从业人员所采用。隐性采访,也叫暗访,通常是指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不暴露新闻记者身份的情况下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  相似文献   

13.
再议隐性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次特定的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又称"暗访"、"秘密采访"。隐性采访的初衷往往是为了降低常规揭露报道的风险,在当事人拒绝采访、明示"无可奉告"时获得事实真相,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进而发挥媒体舆论监督效能。但是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往往要背负来自各方利  相似文献   

14.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相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对媒体和记者来说,隐性采访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与可读(看、听)性,获取了显性采访难以获得的信息和材料,新闻价值较高。时下,隐性采访作为挖掘深度新闻、寻找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法为越来越多的媒体运用。  相似文献   

15.
王军 《视听纵横》2004,(2):36-37
电视暗访就是在不告知采访对象的前提下,采用非常规的拍摄手段,秘密进行的电视采访。  相似文献   

16.
李毅 《青年记者》2000,(1):44-45
暗访,又称隐性采访,是一种不暴露记者身份、不公开真实目的的采访方式,是一种隐蔽性的新闻收集。暗访是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具有显性采访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采访方式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尚未解决,如暗访能够随意进行吗?暗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会不会侵权?以下就美国的一起“迪特曼诉《生活》杂志案”说明一下暗访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退伍军人迪特曼,是一名水暖工,同时在自己家中用泥疗方法给人看病,属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的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 在多种多样的新闻采访方法中,暗访与偷拍的采访方式却一枝独秀,魅力无穷。现如今,不少电视台的栏目组也组成暗访组,专门进行暗访偷拍,以此来提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18.
说暗访     
电视记者暗访,一般指以下情形: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乔装身份、隐蔽摄像器材,近距离接近采访对象,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状态下,秘密录音、录像,对事件过程跟踪拍摄,并最终凭借媒体进行公开报道。上列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构成暗访的要件,缺一不可。否则,便失去新闻暗访的本质特征,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将隐性采访定义为:"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相似文献   

20.
陈东 《新闻传播》2010,(4):56-56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近几年,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媒介竞争日趋激烈,受众需求日趋多样化,隐性采访的魅力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