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文选读     
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痈,聋与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汉·王充《论衡》  相似文献   

2.
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是哪家电视台首开先河:电视中播出电视书场节目.也许是受广播书场的启发,许多省、市电视台都纷纷“上马”此类节目,中央电视台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3.
古版木刻年画说之七:年画画家■介子平宋元以下,文人画与匠人画的分界愈加解明。“匠人”所为的民间年画,因其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在美术史上出现了只见作品不知作者、只见流派不知传人、只见坊号不知主家、只见产地不知署名的奇特现象。民间“俗艺”中的壁画、泥塑...  相似文献   

4.
“笑赞”一书里载有这样一则笑话,文章不长,实录如下: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一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柴去也.  相似文献   

5.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0,(10):57-58
“不知所踪”、“不知所终”和“不知去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8月6日刊登一条新闻,说:“香港康文署证实,筹建孙中山纪念馆时,在美国购入一批孙中山先生文物,但其中21件不知所踪。”8月9日又刊登一篇后续报道,说:“直到收货后4年因香港审计署检察,康文署点算文物才发现其中21件不知所终。”同样是讲21件文物下落不明,前者用的是“不知所踪”,后者用的是“不知所终”。到底应该用哪条,还是两条都可以用,或是两条都用错了?  相似文献   

6.
50年代初的一天晚上,新闻节目中有一条消息是周恩来总理接见资本家,人名、职务一大串,有如绕口令,齐越播得有些吃力.忽然,连他自己也不知怎么回事,把“周总理”播成“周总经理”了.他立即发觉,特意重复一遍予以改正.新闻播完,齐越将错误事实登在“监听表”上,并写了检查.  相似文献   

7.
云雾时尚     
时尚找不到制造者,只有传播者,因为她“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向何处去”。就像有句老话,“红配绿,赛狗屁”  相似文献   

8.
朦胧的学问     
朦胧的学问邓立品不知从何年何月何日起,也不知是何许人开的先例,这些年以来,许多摇笔杆儿的(当然有记者同仁)发明创造了一种“朦胧体”,多在“大透视”“社会写真”“热点扫描”“焦点话题”等文体中出现。一些报刊的“星期刊”“周末版”常以大块头的“大透视”之...  相似文献   

9.
田建平 《出版广角》2012,(11):15-16
显然,出版教育需要冷静、理智,绝不可陷入这种出版世界普遍的“恐慌”以及技术商的商业“神话”之中,迷途而不知返.正确认识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将是出版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 才能把新闻写好.从另一方面说,有了“米”则应巧为“炊”.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同志好不容易抓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却不知怎样来表达;有的不注意往深处挖掘材料的新意,不注意选择吸引人的角度,稿子难以采用.“医治”这类毛病,我以为:一是巧选“切入口”.开头开得巧,等于进入文章之“门”.进了春天的大门,还愁观赏不到万紫千红的迷人景色么!  相似文献   

11.
通迅员园地     
前不久,有一位新闻干事的两篇“大作”刚一见报,就有很多人去电去函到报社“告状”,披露此报道严重失实.弄得这位新闻干事挨批评,写检讨,叫苦不迭.原来,这两篇“大作”是一位基层报道员写的初名,经他“精雕细刻”后才见报的,对于文中的事实真不真,他全成不知.  相似文献   

12.
“无冕之王”的叹咏《德阳日报》肖佑生屈指算来,从新闻通讯员至1.专业记者,陆陆续续已吃了20余年新闻饭,其间的酸甜苦辣,唯我心知。不知什么时候起,也不知什么人,给新闻记者罩了一顶“无冕之王”的桂冠,细细思量起来,这“无冕之王”实在有些受之冤枉.所以当...  相似文献   

13.
那天,在台北“中研院”内的胡适故居,望着胡适的书房,我不知为何又联想起了“二一一工程”。“二一一工程”是国家教委正在着手实施的一项重大的办学计划,大意是近期将集中国家力量办好10所大学,在21世纪内再集中力量办好100所高校。这项计划不会与胡适有什么直接联系。可不知什么缘故,一想起这事,我就  相似文献   

14.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库存”和产值成了一对孪生姐妹。产值增长,库存必然增长,且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一座座仓库爆满,一批批新书“待嫁”。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订货、发书、等待、退货”形成了一个恶性怪圈,循环往复。订货会上,好不容易征来了订数,从上到下皆大欢喜,一包包新书装进了集装箱,然后是漫长的3个月的翘首等待,一个个长途电话,一封封催款的传真件,最后  相似文献   

15.
潘国彦先生在《出版参考》第6期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无错不成书”有感而发“盛世危言”:“如果中华文化传承到我们这一代,每年出版十几万种书,而流传下去的却是‘错误百出是好书’,不知后人作何评价?……‘一室不扫,何以天下为?’……不知老总们以为然否?” 已经不止一人发出如此感慨了,可“以为然”的老总又有多少? 潘先生在文章里列举的错别字,其实都是录排过程造成的“低级错误”。“低级错误”如此之多之滥,  相似文献   

16.
正如人们所预测,在美国打伊拉克之前,巴勒斯坦问题又成了一笔买卖。只是不知这次又是“意向性协议”,还是能真正“清账”  相似文献   

17.
写新闻离不开学问,做学问少不了读书。古人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好学近乎  相似文献   

18.
慎用“负”     
近几年书报中出现一个词叫“负增长”。这大概是借用“负数”——小于零——构成的。后来卫出现“负效应”或“负面效应”,就不知其构词的所以了。  相似文献   

19.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亲爱的读者朋友,不知你可曾想到:伴随着和煦的春风送到你手中的这期《新闻爱好者》杂志,已经是它的100期了。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上“百度”一下“杨森国际(香港)公司”,很少的几条新闻呈现在记者眼前,而有关传销的,更是鲜为人知。如果不是这为深受其害的女孩的醒悟和对亲身经历的追忆,不知这样的骗局还要蒙骗多久,不知还会有多少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