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傩文化     
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周礼·夏官·司马下》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傩,及基,入圹,以戈击四  相似文献   

2.
面具雕刻源于中原,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傩文化发展轨迹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光点。早在商周时期,卜巫之风大盛,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每年都要在季春、仲秋、季冬举行傩祭活动。《后汉书·礼仪志》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鬼于禁中。……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  相似文献   

3.
苏北香火戏,现代傩戏的珍贵遗存何九鸿记述周俐整理《论语·乡党篇》说:“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于阼阶。”这是傩的古老记载.汉代傩仪里有所谓“子”。《后汉书》卷十五《礼仪志》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  相似文献   

4.
傩是古代驱鬼逐疫的一种祭祀仪式,傩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方相氏是古傩仪中的重要神祇,是最早的驱傩之神。主要分析方相氏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在历代史学家视野下的形象,进而阐述其行傩的意义及其性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中“奖率”一词 ,教材无注释 ,教师教学用书将此句注译为“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 ,平定中原”。译文以“激励、率领”释“奖率”。这个解释笔者认为不确。《小尔雅·广诂》 :“率 ,劝也。”《说文解字·力部》 :“劝 ,勉也。”《广韵·弥韵》 :“勉 ,劝也。”《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李注 :“奖 ,劝也。”可见“率”在此处与“奖”同义 ,其意为“劝勉”。在先秦的语言材料中 ,“率”与“劝、勉、奖”常连用 ,《汉书·文帝纪》 :“其开藉田 ,联亲率耕。”韦注 :“以奉宗庙 ,且以劝率…  相似文献   

6.
简论“兼语式”的范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兼语式”问题,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二十年代,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一书里边,就比较详细地论及了这一语言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法学界对其范围的认识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到目前为止,分析的着眼点逐渐归结到三个方面上来:一是整个句型的形式分类。已提出“动·名·动”、“动·名·形”、“动·名·名”、“动·名·主谓”、“动·名·数量结构”、“动·名·名·动”、“动··得·名·动”等。二是典型句例的分类。张静先生在《连动式、兼语式应该取消》一文中,一气列举出十七个有代表性的句子,集中反映了该种分类的最大限度。三是按照第一个动词概括意义所进行的分类。这种方法可以从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十讲》有关内容的具体阐述中看得明白。我们这篇文章想就第三种分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看法,并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相似文献   

7.
契是商民族的先祖,因此在《诗经·商颂》中,他仍占有较为显赫的地位。《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颂·长发》:“有娥方将,帝立子生商。”这是古籍中商契降生神话传说最早的记载,其记载的时间当以商代后期较为可靠了。 但由于《商颂》的有关记载语焉不详,因此我们必须依靠其它有关的古籍资料加以补充和诠释,以便对商契降生神话传说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兹引有关资料如下: 一、《毛传》说:“玄鸟,(鸟乙)(燕)也。春分玄鸟降。汤之先祖,有娥氏女简狄  相似文献   

8.
会稽一词,出自多本先秦古籍,《管子·封禅篇》禹封太山,禅会稽”;《墨子·节葬下》:“禹东教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国语·鲁语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先秦古籍提到的与禹有关的古会稽山到底在哪里?史学界历来都有争论,直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傩是古老的祭祀仪式。而方相氏是古傩仪中的重要神祗,是最早的驱傩之神。其演变历经春秋、汉唐至元明清时期。历代注疏家对方相氏的形象进行了解注。阐释方相氏在历代注疏家视域中的原型流变对于研究傩戏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孔雀东南飞》中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两句,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见解,这里笔者亦简述愚见,以企争鸣。我认为这两句中有错字,即“女”是“子”字之误笔。“兰”是姓,《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兰氏、姬姓,郑穆公裔也。穆公名兰,其  相似文献   

11.
“好古”,是中国古来久已形成的文化倾向。《论语·述而》中可以看到孔子对这一追求的反复强调。《汉书·景十三王传·河南献王刘德》所谓“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也体现了对珍重文化遗存,遵循文化传统的精神的赞许。《后汉书》已经有“古学”之称,说到卢植从马融“受古学”《卢植传》,李育“颇涉猎古学”《李育传》,贾逵“为古学”《贾逵传》,桓谭“好古学”《桓谭传》,郑兴、卫宏“皆长于古学”《杜林传》等。这里所说的“古学”特指古文经学,也包括古文字学。考古,是很早就已经出现的语汇。北魏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滱水》中…  相似文献   

12.
南唐后主李煜的绝笔词《虞美人》可以说是千古绝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第三单元选入了本词。我在教学时发现教材注释对“只是朱颜改”中“朱颜”的解释有失偏颇。教材第61页注释④犤··只是朱颜改犦只是宫女们都老了。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是指南唐旧日的宫女。查《辞海》对“朱颜”一词有这样的解释:1.指女子美好的容颜。①《楚辞·大招》“容则秀雅,··稚朱颜只。”②李白《南都行》“丽华秀玉色,··汝女娇朱颜。”2.指青春壮健的颜色。①李端《长安书事寄卢纶》诗:“··勿以朱颜好,而忘…  相似文献   

13.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毛传:“柳,柔脆之木……折柳以为藩园,无益于禁矣。瞿瞿,无守之貌。古者有*8壶氏,以水、火分日夜,以告时于朝。”郑笺云:“柳木之不可以为藩,犹是狂夫不任*8壶氏之事。”毛传、郑笺皆言及“*8壶氏”,此乃申发小序,小序云:“*8壶氏不能掌其职焉。”《周礼·夏官》有“*8壶氏”职,先、后郑皆有注,但《周礼》于《夏官》所置之“*8壶氏”已非古制,故本文对此不作探讨,简言之,“*8壶氏”即古代以壶漏计时之官。《东方未明》之毛传、郑笺以为柳枝柔脆,故…  相似文献   

14.
夷、蛮、戎、狄是中原华夏民族对其他民族的贬称,了解其确切聚居地或聚居方位,将有助于理解我国古代散文。夷中原华夏民族对中原地区以东及东南各民族的蔑称。《书·禹贡》载:“岛夷皮服。”郑玄注云:“岛夷,东方之民。”《礼·王制》亦称“东方曰夷”。夷,又称东夷、夷方等,大致聚居地在今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江、浙、沪、闽)及台湾地区。其民多以捕捞、采集为业,文化相当落后,故被蔑称为“夷”。台湾古称“夷洲”即  相似文献   

15.
面具眼睛的辟邪御敌功能─—从泛太平洋文化之视角看三苗、饕餮、吞口、蚩尤、方相以及三星堆“筒状目睛”神巫的类缘关系萧兵《书·舜典》舜所放逐的“四罪”跟《左传》文十八年舜所流放的“四凶”是对应的(晋杜预据汉贾逵说更明确了它们的共通性)。前二者的对应,史学...  相似文献   

16.
尊重,有尊敬、敬重、推崇之意,一般的语言环境是“下”对“上”或“幼”对“长”,其中蕴涵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在家族亲友之间世系次第辈分的高低。在人类文明历史的词典中“尊重”有着久远的印记,尤其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典籍中,“尊重”更有其重要的价值内涵。《论语·尧曰》:“尊五美,屏四恶,司可以从政矣。”《篇海类编·人物类·酋部》:“尊,长也,一曰君父之称。”《广韵·魂韵》:“尊,贵也。”《广雅·释诂一》:“尊,敬也。除此之外,“尊重”还有“重视”之  相似文献   

17.
五味清心     
五味清心这是一道以苦菜为主的时令凉拌菜。苦菜见诸文字最早的是《诗经》,《唐风·米苓》中有“采苦采苦”之辞,《邶风·谷风》中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茶即苦菜,可见我们的老祖宗们对苦菜也是情有独钟的。吴其的《植物名实图考》载有“苦荬”“筐荬”数种,在现...  相似文献   

18.
在《<九歌>是祈祷胜利的军傩乐歌》中,我们已经对《九歌》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本章我们将对《九歌》的结构和主题进行探讨.《九歌》既然与“傩巫”文化有联系,它当遵守傩巫的一些规则和逻辑。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九歌》与傩巫文化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爱故乡的杨梅》的第二自然段写道:“··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教学这一段要使学生感受杨梅树的可爱,理解带点的词语,认识段中的拟人写法。下面是李卫华老师执教这一段的实录。师:请李莎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写什么的?评:从整体入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生:是写杨梅树的。师:对,你们回答得真好。杨梅树生长得怎么样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大家读一读。(学生细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中国北部骑射民族对中原特别是对周王朝的威胁是相当严重的。前此《诗经·小雅·采薇》描写过我(犭严)狁的猖獗。“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毛传,“(犭严)狁,北狄也。”郑笺:“北狄,今匈奴也。”《出车》也说:“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犭严)狁于襄。”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犭严)狁考》里说:“我国古时有一强梁之外族,其族西自(汗干)陇,环中国(此指中原)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暴中国,其俗尚武力,而文化之度不及诸夏远甚。又本无文字,或虽有而不与中国同。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至于后世,且以丑名加之。”(《观堂集林》2583)这一北方“强梁”大抵就是我们“四大集群”理论里的北狄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