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期间,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两伊战争”期间,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如果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分析,20世纪70年代沙特石油经济繁荣的成因是多方面的:70年代沙特石油民族主义的成功,实现了石油权益国有化;国家主义模式的推行,一方面合理优化了石油剩余资本,将其转化成了经济发展的资本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得沙特得以依靠石油经济的优先发展,实现了"非均衡一均衡"发展的过渡;同时,国家主义下的外贸发展也刺激了石油经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几个原因的共同作用,最终促成了沙特石油经济繁荣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与依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与依附张雷声在近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史上,发展中国家曾出现过两次规模较大的举债高峰。第一次是70年代石油危机过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衰退,商业银行积聚的大量石油美元需要在发展中国家找到出路,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以为大量引进外资可以...  相似文献   

4.
石油安全概念与石油安全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安全最早是一个军事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国内外对它的界定有一定的差异。石油安全的本质是供求矛盾,合理的石油价格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是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20世纪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石油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以及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导致西方主要石油进口国纷纷实施石油安全战略。研究美日等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实施的背景和措施,对于制定中国石油安全战略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石油安全集中体现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不可分割性。在传统安全的视角下,为保障石油安全,各国通常采取加强国际协调、结成政治和军事同盟、签定政府间协定、使石油的来源或出口多元化等策略;在非传统安全的视角下,石油安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与生态安全、社会安全都紧密相关。在实践中,应以综合安全观为指导,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等多种手段来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  相似文献   

6.
表面上看,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由于伊朗石油出口中断,使市场对石油的稳定供应丧失信心,因而导致哄抢石油和油价暴涨.但是实际上,在这后面还潜藏着深层次的原因.这次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和依赖石油进口的发展中国家两类经济体都产生了重大影响①.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石油等液态燃料正在迅速枯竭。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提醒人们以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寻找可再生性的替代能源和化工原料,特别是新的液体燃料,已成为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开始研究用生物酶合成生物柴油,这一研究的成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石油仍然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势力及地区安全紧密交织在一起。缘于此,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自身的石油供需安全。对于石油短缺局势日趋加剧的我国而言,防止石油供应中断和油价上涨对政治和经济的冲击,是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因此,长期安全和稳定地从国外进口石油成为我国实现既定石油战略目标的措施之一。一、别无选择的石油进口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特别是石油需求逐年递增。国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是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经济全球化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国际经济规则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技术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维护石油安全是各国重要的石油外交目标。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剧增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中美两大石油消费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着竞争,但在维护石油安全方面,中美两国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石油安全利益。中美两国应当进行"非零和"博弈,建立基于共同石油利益基础上的新型石油竞争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目前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明显,能否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中国的能源外交战略重点应着眼于周边地区;解决中国石油安全保障的思路,须从周边环境着手;中国应通过外交努力,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石油合作,在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寻求稳定的油源和开发新的运输通道。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为了减少与产油国的巨大贸易赤字,防止再次爆发针对西方的石油禁运,对中东地区最大的石油生产和输出国沙特阿拉伯采取了加强经济、文化联系和军事交流等多种手段.这些措施基本达到了加强与沙特的联系、增加双方对称性相互依赖的效果,实现了维护国家石油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石油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其核心内容是石油的安全供给和油价的合理波动。作为全国最大的石油消费省份,广东省的石油需求不断扩大,然而广东省的石油供应和石油经营现状却不能满足广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石油供应中断或油价突涨经常给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消费需求的骤然增加,在国内生产供给能力受后备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制约难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也随之急增,因而保障石油安全供给已成为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的关键。文章在分析人民币汇率体制调整对中国石油安全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人民币汇率体制调整进程中的中国石油安全机制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5.
石油安全是非传统安全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石油安全直接影响到其改革成就的巩固和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是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謇问题。在解决石油安全方面。由于中亚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因此中国与中亚极具合作的可能性。本就是通过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中亚石油储藏的现状、以及对中国与中亚在石油安全方面合作现实可能性的分析描绘了中国与中亚石油安全方面合作的新场景。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世贸中心”大厦“9.11”事件发生之后 ,世界石油价格呈波动趋势。石油做为特殊商品历来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回顾以往的历史 ,油价涨与跌一直与世界经济、欧佩克、地区政局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 80年代油价暴跌 ,90年代油价剧烈起伏进行回顾 ;对造成油价涨跌原因做了剖析 ,并对我国解决石油供应的主要出路、资源问题、油气转化问题、节能意识、节能措施谈些管见。  相似文献   

17.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八大前后和60年代初,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两次改革探索.第一次改革的主题是"以苏为戒",集中表现在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学说为指导;突破了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模式,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和有限度发展;在经济管理体制上,扩大地方权限和企业自主权;在分配体制上,提出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发挥市场作用;在经济体制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基本格局思想.60年代初,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又一次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探索调整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实行"三包"经营管理形式;改革企业管理体制,试办托拉斯等.两次改革探索各有不同的特点.由于当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不太清楚,这两次改革探索虽然不够深刻,但都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在一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世界石油消费总需求的提高、石油开采增速的相对滞后以及世界安全局势的持续不明朗,石油安全问题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的中国,石油消费已经占到了本国能源消耗的约1/5。石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也使得中国石油进口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中国正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开辟新的油路来源,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就是中国油源进口多元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9.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 ,一个国家的石油安全关系到该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目前 ,我国进口石油量约占消费量的 30 % ,且对外依赖程度将不断上升 ,因此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石油产量和消费量1 石油产量194 9年我国石油产量仅为 12万吨 ,2 0世纪 6 0年代 ,自大庆油田开发以来 ,石油产量迅速增加 ,196 5年达 1131万吨 ,1970年为 30 6 5万吨 ,1973年为 5 36 1万吨 ,1978年突破亿吨大关。但从此以后石油产量增长缓慢 ,到 2 0 0 0年产量仅为 16 2 6 2万吨(见表 1)。表 1 :我国石油产量 (万吨 )年分 1 951 1 960 …  相似文献   

20.
对德国教师教育的思考——德国教师教育考察见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世纪下半叶各主要工业国家工业总产值由高到低排名是:60年代:英、法、美、德;70年代;英、美、法、德;80年代:英、美、德、法;90年代:美、德、英、法。从中可看出,德国从19世纪下半叶经济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经济曾处于崩溃的边缘,1946年工业总产值只有战前最高水平的22.6%,到了1950年经济就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且长期持续地发展并跃居世界工业国的前列。德国人认为,德国近代以来的三次振兴(19世纪下半叶和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均归功于教育为各领域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科隆大学、莱比锡大学、洪堡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