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寻:“内在理路”的取径 历史是什么?——落定的尘埃、千年的叹息,抑或思古之幽情?不管对历史如何定义,历史关乎人类的过去,人类的历史就是过去的人生,是我们先人经历的喜怒哀乐,离合聚散,成败兴亡(许倬云)。问题在于,历史发生在过去,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属于“遥远”的过去,来自“陌生”的世界,显然与我们,尤其是年轻的学子已有的、日常的“认知”和“经验”相去甚远,甚至“渺不可及”。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在“贫乏”的历史记忆中沟通、接榫,最终建构历史图景的巍峨大厦?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人曾将历史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叙述过去;第二,为理解现在而追述过去;第三,为了展望未来而探索过去。这一见解至今仍然启示着我们:历史学习活动,包括“叙述”、“追述”和“探索”在内,离不开对过去的回溯、思考和探究,历史教育本身也内涵了探究的性质。这样说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育自古就有,过去教育讲“六经皆史”即六经都可以当作历史来读。后来“六经”扩展到“十三经”,其中的《尚书》、《春秋左传》的内容都是历史。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门基本的学科。后来的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多年的时间里,历史学都是一门独立的很受重视的学科。为什么自古以来历史课、历史教育就备受重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这样说并不是说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不重要,而是强调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也是强调历史…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环境塑造人”。从这个角度看 ,教育活动就是强化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和“塑造” ,能否在历史教育中培育人的诚信 ,首先要看历史教育本身诚信含量的高低 ,而历史教育自身的诚信含量 ,又取决于历史教育所生存的环境。历史教育的生存环境主要由社会、学校和历史教师群体构成 ,历史教育中的“诚信教育”主要由历史教师承担 ,“诚信教育”效果的优劣却主要看受教育者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历史教育生存的社会环境目前是诚信不足的 ,这可以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得到反证 ,自“明礼诚信”提出后 ,“商业诚信”“企业诚信”“政府…  相似文献   

5.
张小莉 《青海教育》2013,(11):55-56
课改推行到今天,取得了很多成果,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教学方法,各家均有所长。而我则钟情于给学生搭建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可以让过去的历史“活”过来,安静的历史“动”起来。  相似文献   

6.
陈其博士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参加过多套多种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对美国历史有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有深入的思考,对历史教师的需求也非常了解。基于这些特长与优势,他从“创意”的角度组织素材、解读历史,形成“创意推动历史”系列文章。...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民占世界五分之一,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数千万方里的土地,现在受人侵略,无法抵抗,人家的飞机大炮,如人无人之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华北紧急,全国动摇了。你们是有血气有思想的青年,试想一想,中国为什么到如此田地?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误教”与“无教”。何谓“误教”与“无教”呢?中国现在受教育的人很少,而所受的教育,又多是不切实用的。所以有“教育误人”、“教育杀人”的这种说法,这就是“误教”的意思。四万万人口中有百分之八十没有受过教育,这就叫做“无教”。  相似文献   

8.
陈其博士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参加过多套多种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对美国历史有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有深入的思考,对历史教师的需求也非常了解。基于这些特长与优势,他从“创意”的角度组织素材、、解读历史,形成“创意推动历史”系列文章。...  相似文献   

9.
近一两个月来,围绕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话题,历史教育界同仁和网友们自发地在本刊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6/80343/1ndex.shtml)上,掀起了“历史有什么用处”“我们使历史更有用”的大讨论,从题目变化即可看出,讨论从理论到实践,已经有了一定升华,值得欣喜。这样的讨论,本刊将分专题继续深入讨论下去,祈能对大家的有效教学实践有所启示和帮助。 这里选登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的片段(只反映了德氏的部分观点),仅供读者思考讨论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时作参考。德氏强调“历史”是由今日所关怀的问题出发而回溯重建过去,他说:“历史研究的对象不是过去;因为过去已经逝去。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此时此地,还没有完全逝去的过去。”认为历史知识是活着的有生命的,“历史知识是现今(社会及个人)借着过去事迹为媒介的自我认识”。其意图似在彰显历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实用功能和现代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意味着德氏主张“影射史学”——把历史按现实需要而随意取舍、任意打扮——这一贻害无穷的做法,我们应当倍加警惕和戒绝。全面了解德氏观点,还是去阅读他的原著吧。  相似文献   

10.
马维娜 《江苏教育》2008,(13):20-20
这里借用“集体记忆”的概念,也只是选取其中某一方面的意涵对所要分析的问题加以解释.并不表明“集体记忆”的全部意涵仅止于此。也不表明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集体记忆”的理解可以企求达成一致。这样.就如同对一项重大教育改革措施出台的记忆一样.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这段“往事”的历史延续与延展,更多强调的是“过去”这一事件对“当下”乃至“以后”教育现实和教育行为的重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陈其博士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参加过多套多种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对美国历史有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有深入的恩考,对历史教师的需求也非常了解。基于这些特长与优势,他从“创意”的角度组织素材、解读历史,形成“创意推动历史”系...  相似文献   

12.
蔡霞 《青海教育》2010,(4):30-30
目前,正在积极推行的“生本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我在历史教学中,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以小组竞赛方式来改革过去的历史教学模式,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历史知识是历史教学的最基本的手段。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历史教师作为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要摒弃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讲课思维和方式,要在“讲”字上下工夫,突出“三讲”,讲出新意,讲出特色,讲出魅力。  相似文献   

14.
历史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教育也是一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从学校、家庭到社会,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实践,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已经积淀形成“轻视历史”的恶性网络。这就对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何改变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我认为构筑以“学生活动”为核心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初步…  相似文献   

15.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大纲强调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杜会发展进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中学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这一教育功能,就必须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创新教育引进课堂,构建以创新教育为主体的新型历史教学模式,才能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历史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本文仅就中学历史“多媒体引探法”教学模式在《三国鼎立》一课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2008已经过去。 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神七升空给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有境外媒体发文,“2008堪称中国年”,“2008年将作为中国觉醒和获得历史成就的一年而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7.
“自由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二者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自由教育”强调独立人格培养,以及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功利教育”强调追求功效和利益,培养个人的生存能力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自由”与“功利”均是成功教育的应有之义,认真挖掘两种教育的内在价值,同时避免使各自走向极端,对当代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龆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著名史学家傅斯年有句名吾“史学就是史料学”。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提出“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学工作者总是根据史料来认识和重构历史事实的,通过史料呈现历史事实,认识历史、揭示历史本质。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沦从史出,史论结合”。  相似文献   

19.
阅读过去、记住历史,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主题。“革命传统教育文”作为教材,走近学生的时候,可以教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关于“革命传统教育文”的语文价值,我想,至少有两点:一是教材的共性价值——积累语言、提升语感。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魅力在于过去“不在”与过去“实在性”之间的难以重合的断裂,而连接二者是史家为我们提供的历史叙述。在这些叙述程式各具特色的文本中,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个人倾向,从而呈现出比真实历史更为丰富的文本叙述历史。对此,历史研究者所能做的不是否定与排斥,而是正视与利用,是在不同程式的历史叙述中寻找其共同性与兼容性,比较文本之间的冲突与差异,从而完成对事件的更为全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