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从人物、环境、叙事者、主题、风格、结构等六个方面对小说《坎特维尔古堡幽灵》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鬼魂形象古而有之,但人鬼间的婚恋故事直至魏晋南北朝才真正开始出现。在众多的人鬼婚恋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大都要冲破层层阻碍、跨越生死,在礼与情的权衡中,或是结成姻缘修成正果,或是阴阳永隔遗憾而终。按男女主人公相遇方式的不同,把这一时期的人鬼婚恋小说可以简单地归入以下四种类型:一.登门自荐  相似文献   

3.
《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是一部讽喻小说,解读小说的象征意义是学习这篇小说的重点。本文分别从政治、文化、宗教三个视角来解析这篇小说的象征意义,剖析了当时社会现状在这部小说中的映射迹象。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尘衣: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出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文学评论家称其为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堂吉诃德》涉及理想与现实,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或许愿意从更多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世界名著.所以,“悦读”《堂吉诃德》的时候,不妨带上这样一些问题: 堂吉诃德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是“疯子”还是理想主义者? 作品反映的是塞万提斯不喜欢、讽刺骑士小说,还是对骑士小说的别样怀想?  相似文献   

5.
《堂吉诃德》中叙述声音的复杂性导致了主题的含混性,同时也成就了《堂吉诃德》作为一部伟大经典的小说的地位。堂吉诃德起初只是被认为是一个滑稽可笑的疯子,后来却被解读成一位可爱可敬的理想主义者。本文从叙述学角度,通过对叙述声音的分析重新把握这部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最后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B博士的遭遇反映了茨威格晚期的遭遇与内心的痛苦,茨威格对于纳粹法西斯的罪恶进行了严厉的控诉与谴责。茨威格在创作这篇小说当中,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从空间视域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这篇小说,对于我们理解这篇小说中人物的空间体验、精神体验以及重新解读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堂吉诃德》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丰富的小说之一。虽然作者塞万提斯的创作目的只是为了写一部"反骑士小说",但在读者眼里却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几百年以来,堂吉诃德在读者心中已不仅仅是一个在现实中被嘲笑讽刺的喜剧性疯癫角色,更是位集可笑、可敬、可悲、可叹于一体的立体人物。读者对堂吉诃德多角度的解读早已远离塞万提斯的写作原意。本文想提出造成读者理解偏离作者意图的四个原因:否定作者意图理论的发展,历史时代的限制,"堂吉诃德精神"系列文学作品的流传,以及以跨学科方式解读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弟兄》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最不受人关注,自1926年这篇小说发表到现在,关于它的评论不过区区四篇,而其中两篇极有见地之作还都是建国前的产物。这两篇评论都是极熟悉鲁迅先生的人写的,其一是许寿裳,其一是赵景深。这两个人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弟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弟兄》最终还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一个经典文本。但这只看到了文章的一个表层,其实文章在更深层面上贯彻了鲁迅一惯的思路,那就是"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这种思路,就是鲁迅的多疑。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堂吉诃德》这部小说里出现的爱情故事,即堂吉诃德本人的爱情以及堂吉诃德在游侠途中遇到的他人的爱情经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爱情的模式的异同,并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对爱情和人文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关于鬼魂形象古而有之,但人鬼间的婚恋故事直至魏晋南北朝才真正开始出现。在众多的人鬼婚恋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大都要冲破层层阻碍、跨越生死,在礼与情的权衡中,或是结成姻缘修成正果,或是阴阳永隔遗憾而终。按男女主人公相遇方式的不同,把这一时期的人鬼婚恋小说可以简单地归人以下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小说《钟形罩》是美国女作家西尔维亚.普拉斯唯一的一部小说。这部带有强烈自传体色彩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有天分的年轻女孩在拒绝尊重女性抱负的社会中走向精神崩溃的故事。对叛逆女性灵魂深处痛楚与迷惘的勇敢而真诚的剖白使《钟形罩》受到了世界各地女性读者的推崇与喜爱,而普拉斯也以她独特的文风和对女性精神世界的大胆探索为世人所称颂。  相似文献   

12.
《堂吉诃德》这部经典作品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和评论家作出自己的解释,焦点又都集中在对堂吉诃德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塞万提斯赋予了堂吉诃德不同的文化身份。这种多重身份的交织所产生的矛盾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本文从堂吉诃德的多重文化身份的角度来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3.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吉诃德式的讽喻之作。在纪实与虚构之间周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中大量用典乃是造成其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部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文学性阐释,而在于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奇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分析张翎小说在中西双重文化背景下体察人生境遇,描绘人情世故,讲述人生故事,在冲突中构建中西文化对话,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选择不同的人生,在超越迷茫之后获得自我认同,体现了作家独具特色的立场和姿态。  相似文献   

15.
李以恒的《淮城夜话》汲取了云南民间文学的丰富养料,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历史进行了推陈出新的再创作。可以说,李以恒的《淮城夜话》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比肩而立。二者都把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等非现实事物组织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又极力把花妖狐魅人格化,把幽冥世界社会化,通过人鬼相杂、幽明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矛盾;二者还充分利用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并给好人以美好的结果,给恶人以应得的惩罚。虽然都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以来,以狐鬼幽冥等超现实事物反映现实、表现理想的传统,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但因为受不同土壤的滋养,《淮城夜话》与《聊斋志异》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从取材、主题、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说明李以恒的《淮城夜话》就是云南版的《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16.
《堂吉诃德》中的“插入本文”有一部分是“镜子-本文”。这些“镜子-本文”以其与“主要本文”的相似性,对读者和行为者均产生了指示作用,并通过预言和回顾加强了对作品“主要本文”的寓意的表达———即对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的表达。堂吉诃德所代表的理想,是神话型的理想,堂吉诃德也因此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永恒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货币的本质和职能都发生了异变,货币成了“一切价值的公分母”,使人的生活世界物化和价值通约化,从而解释了现代人“信仰危机”和情感世界失范的根源。为消除货币这一幽灵对生活世界的颠覆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借用“内圣外王”模式来重构现代人情感世界将是现代人的理智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首先列举了堂吉诃德形象的多义接受现象,继而从两个方面,即形象本体的特殊和读自身与所处时代的不同,来探究其中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吉诃德形象本身具有超出一般形象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性格结构,因而给读提供了特殊的接受契机,由此造成这一特殊的接受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