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具有某种性质,满足某些条件的教学对象是否存在的问题,称为存在性问题。一般有肯定型、否定型和讨论型三种。命题经常以适合某条件的结论是“存在”、“不存在”、“是否存在”等形式结出的。“存在”、“一定有”、“必然”、“至少有”…形式出现的,就是有适合某些条件或符合某种性质的对象。对于这类问题,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一个,问题就算解决了。“不存在”、“没有”…形式出现的,就是适合条件的对象一个也没有,这类问题要严格推理论证。“是否存在”、“有没有”…形式出现的,就是有两种可能,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如…  相似文献   

2.
条件句的“条件”不一样。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这三种条件是不可等同与替代的,否则会造成逻辑证明上的误断、书面表达上的错误。这些条件有何区别呢?先说充分条件。这是一种足以产生某种结果的条件,典型格式为“只要……就……”,如“只要刮风,树叶就会摆动。”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刮风”足以产生“树叶摆动”的结果。如果将条件与结果分别以  相似文献   

3.
做应用题时,我们都是通过分析理解已知条件来解决问题的,但有些应用题的条件是隐含的,需要先把它们找出来,不然就无法解答。怎样寻找隐含条件呢?我把应用题隐含条件的规律总结如下:一、隐藏在图形中如图:照这样摆下去,一共需要几个苹果?这里,“4个盘子”和“每个盘子都摆了3个苹果”就是隐含条件,隐含在图中及“照这样摆下去”的情境中。二、隐含在比较性的话语中如:甲班有35人,乙班比甲班多3人,两班一共有多少人?这里,乙班有“38人”是隐含条件,隐含在“比甲班多3人”中。另外,还有“同样多”、“倍数”等关系的隐含条件,这里不再赘述。三…  相似文献   

4.
三、关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教材知识短文说:“所谓必要条件,是指这样一种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必然没有某种结果,但是有了这个条件时,却不一定有某种结果。”这就是说,要产生某种结果,需要诸多条件合作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行,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行,而仅仅具备任何一个条件也不一定行。这种逻辑特性亦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概括为“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例如“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这个假言判断,“深入生活”是“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的必要条  相似文献   

5.
主观评价性副词“就”和“才”都是预设触发语,当二者语义指向左边时,在时间、数量、速度、难易程度等方面,“就”表示“少、短、快、易”,而“才”则相反。由此出发引申用于条件逻辑关系方面时,“就”侧重条件的充分性,有它就够,其条件松、要求低、标准宽;“才”表示条件必要性,缺它不可,其条件紧、要求高、标准严。它们在时间方面可以引申到条件的有无,充分与否。由此得出二者的预设情况,进而区别“只要”句和“只有”句。  相似文献   

6.
从使用频率和使用条件限制两方面对“或者”与“还是”“在”“无论……都……”中的差别进行分析得出,二者不仅在使用频率上有很大差异,而且使用条件也有很多不同的限制。这主要是由“无论……都……”或者”与“还是”的结构、语义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和“AAS”.从三角形的边、角中寻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判定全等的难点,怎样寻找条件呢?  相似文献   

8.
张丽 《中学理科》2007,(12):57-58
在许多物理题目中,题目本身除了有较明确的已知条件外,还常有一些不引人注意、易被忽视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对于题目的解答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儿姑且称这些条件为隐含条件.面对这些题目,很多考生深感“条件不足”而一筹莫展,于是隐含条件在题目中将成为这些学生的“神秘杀手”.在这类题目中,这些“神秘杀手”就在跟学生进行着“捉迷藏”,若想把这类题目轻松的拿下,就需要我们的学生有较敏锐的洞察力把“神秘杀手”给“捉”出来.那么,物理题目中的“神秘杀手”在哪里呢?我们又怎样去“捉”它们呢?这儿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常见几种出现“神秘杀手”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进行逻辑推理时,往往将命题的充分性与充要性混为一谈,以致思维导向失当,造成学生一定程度上的思维障碍。此种情形,笔者在小学听课时屡有发现。为此撰文,略叙管见。所谓“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简言之,有“A”则有“B”无“A”而有“B”则未必不然。通俗地说,有了“A”这条件,结论“B”一定成立;反之,没有“A”这条件,结论“B”未  相似文献   

10.
一、加强补充“条件”和“问题”的训练简单应用题一般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可分成“条件”和“问题”两个部分,且这两部分具有相依的关系。这种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道缺少任何一个部分,应用题就不完整,因而不能计算。  相似文献   

11.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条件分析湖北省武钢第三中学(430080)石践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环节,甚至是关键环节。怎样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呢?1从题的设问中挖掘隐含条件很多题的设问中有这样一些字词或短语:“最大”、“最小”、“不得小于”、“...  相似文献   

12.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心有“物”,言有“理”。“物”指物理情景、物理模型、物理事实和物理过程:“理”指根据已知的物理知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分析和求证。对物理题中条件的分析便是寻找解题之“理”。现就如何分析和处理物理题中的“条件”举例说明。一、分析和挖掘隐含条件的方法1.从习题的词语中寻找隐含条件这一类习题一般没有直接提供已知条件,有些习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它的产生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条件,“列宁的思路”即“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条件之一。1921年的苏联与1978年的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有相似的历史、相似的国情、相同的社会制度、共同的任务、相似的教训,因此,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特别是“新经济政策”思想就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思想来源,邓小平理论则是对“列宁的思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问题,如何分析?就探索解题思路的思维形成而言,有“由因导果”与“执果索因”两种不同方向。本文主要研究“由因导果”,这里有三个层次,那就是要充分利用条件、善于转化条件、积极创设条件。下面从这三方面谈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表示条件的从属连词有“如果”、“假如”、“只要”、“不然”、“否则”、“若”、“要是”等等。英语中最常用的连词是“if”,除 if 外,还有多种表达方法,现归纳以下几点。1.英语中表示“如果”、“假如”最常用的就是if。if 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后。如果放在主句之前,主句与从句之前需用逗号隔开。值得注意的是.if 条件句与时间状语从句一样,当主、从  相似文献   

16.
父母们无不希望孩子人生路上成为“强者”。这里的“强者”,当然不指他赢过别人或击败过别人,而是“无论从个人、或是从社会一份子的观点看,都是一个确实可靠、值得信任、敏锐而且实在的人”。反之,“弱者”则是“一个无法确实对情境作出反应的人”。每个孩子都具有被培养为“强者”的条件和可能性,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类生来拥有的是崭新的生命,与生即具有赢取胜利的条件。人人各有其独特的潜力——才能与先天限制,他们皆可因自己的天赋条件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考力的、有觉察力的和有创造力的人——一个强者。”不过,条件和可能性并不能确保每个孩子成为“强者”。下面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1964  相似文献   

17.
1.理顺教学基地建设与“211工程”建设的关系。基地建设与“211”工程建设侧重点不同。“211工程”侧重于硬条件建设.建设项目需要转化为固定资产;而基地建设既有实验室等硬条件建设.又有教学改革、师资队伍、运行机制等软条件建设.涵盖面非常广泛。因此在实施建设中应软硬条件并重.避免“重硬轻软”。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是明显的。但也有已知条件不很明显,隐蔽在应用题中的,这就为学生解答应用题增加了心理障碍。有的学生或者把隐蔽的条件落掉,或者把题中的“一星期”、“六月份”等当成了“1”、“6”等。因此,教给学生找出应用题中的隐蔽条件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  相似文献   

19.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心有“物”,言有“理”。“物”指物理情景、物理模型、物理事实和物理过程;“理”指根据已知的物理知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分析和求证。对物理题中条件的分析便是寻找解题之“理”。现就如何分析和处理物理题中的“条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0.
黑子 《初中生》2007,(11):11-14
中考作文试题大都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限制条件”。乍一看,这些“限制条件”是无懈可击的,是不允许变通的,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构思的手脚才被束缚住了,我们才感觉到了快速入题的困难。但是,细加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限制条件”仍然是有“机”可乘的。还是先阅读一篇例文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