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法治和德治具有同源性即礼治。法治的凸现是商品经济与市民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德治是在总结苏共教训和传统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提出的。法治精神是法治和德治的一个融汇点。  相似文献   

2.
礼治是中国儒家重要的治国思想。礼治和德治是相互统一,互为表里。礼治强调自律,法治强调他律,正是由于这种互为优劣的特性,法治与礼治才有可能进行最为有效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礼治思想合理性内容的转化基础上。这样,“礼治”才有其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3.
儒家维护"礼治",提倡"德治";法家强调用法来规范和衡量人们的行为,即"法治"。儒家和法家所代表的政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治国方略的两个方向,并形成了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两个传统。德治与法治虽然不同,但两者绝非对立,在经过历代儒家和法家学者的补充和发展后,礼法结合成为西汉的治国之道,并被后世王朝所沿用。离开了儒法两者的互补,就无法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社会治国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法两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律思想根源不同,在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和历史观的差异,是其"礼治"、"德治"、"人治"与"法治"治国方略之争的理论前提.剖析儒法两家不同的治国方略和法律思想,对于我们贯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党的一贯指导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强调:“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历史文化传统中,分析一下中国历史上法治的地位和特点,对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很有启发作用的。一、历史上德治与法治的沉浮德治、礼治与法治在中国古代就相互结合和渗透,到春秋末期,儒家思想已成为“显学”,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争辩日趋激化,在战国秦汉时期,两者此消彼长,闹得水火难容。历史上儒法之争,是一个理论问题,是围…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经过论争,最终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都是为“人治”提供理论根据的.“人治”统治和反“人治”的斗争从未间断.德教与法治是辩证统一的,在今天二者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7.
作为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治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也需要德治的支持。只有正确认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德治”是治国的两个最基本的手段,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既是法治和德治本身的要求,也是总结历史上治国经验的必然结论,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人类进步的客观表现,它成为社会主体对话与交往的工具,其在所有社会规范中的特殊功能正渐进凸现。德治是法治前提下人们至高无上的一种人文精神,它合理解决“小我”与“大我”、社会正义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法、德兼治已成为高层决策者和思想界的一种共鸣,是中国治国的一种客观的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中,主要有人治和天治,人治又包括法治和德治等。所谓"以人治国",就是以人为主来治理国家。在中国古代,主张"以人治国"的主要是儒家、法家等,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下面就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1.道家主张"以天治国"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天治"的是道家。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  相似文献   

11.
治国单纯依靠法治是不够的,法治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道德与法的内在联系,德治与法治作为治国手段是并立互补的。德治的实现一是要与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升相结合,二是要与社会制度的合伦理性建设相结合。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规范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使制度、规范建立在相应的道德伦理基础上更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在“人治”、“德治”、“礼治”、“法治”等不同思想的长期整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礼、法相结合的治国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依法治国思想占有主导地位。历代统治者把加强法制建设作为依法治国的前提,把奉公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把秉公执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这些,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社会主义治国方略 ,具有极其丰富、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文章即从中国古代和现代西方两个历史阶段对“法德并举”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理论渊源进行追溯和回眸 ,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德治”、“法治”思想和“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模式以及现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思想与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这些治理模式和治国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治国方略;道德和法律在内容、性质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运行机制上相互分工,在功能作用和调节范围上具有互补性;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德治不是人治,法治不排斥德治;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做到德法相济,标本兼治,以德为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5.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治国思想即礼治思想、法治思想及人治思想,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礼治是目标,法治是手段,人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的法治思想不断发展,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思想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主法制论、依法治国论、法治与德治结合论、依法执政论、和谐法治论、依宪治国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论等。  相似文献   

17.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在中国都有着深厚的化积淀,德治与法治并举,是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化的扬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治国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浸透着仁爱精神的伦理法学思想体系,提出了一整套旨在维护礼治的"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倡导德治的"为政以德"的德治观;注重人治的"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进一步对之加以总结、发掘和探讨,对于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治国方略论进行不断丰富,深化和发展,成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光辉典范。第三代领导集第一次把道德建设上升到治国方略高度,第一次全面地科学地阐述了“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德治”内涵也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简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发展轨迹、时代要求及基本路径,对于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