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希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以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通过贵族青年军官格里涅夫和上尉的女儿玛丽娅的命运的描写,再现了十八世纪下半叶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描写了地主庄园及边陲要塞的生活状况;揭露了沙皇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这次革命战争的态度;表达了普希金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人民的同情。通过《上尉的女儿》人们透视到了普希金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关注和对农民革命的激情颂扬。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初的英国作家司各特和俄国作家普希金都擅长历史小说的创作,并对整个欧洲历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尝试对两位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做比较,以说明他们在历史小说创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今年1月29日是俄国的伟大作家普希金逝世160周年。纪念他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阅读他的不朽著作,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借鉴他的精湛、多彩多样的写作艺术。《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部著名的散文体历史小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的鲜明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不但在俄国享有盛誉,脍炙人口,而且蜚声国外。早在1903年,我国就有了中文译本:《俄国情史·斯密士玛丽传》,又名  相似文献   

4.
《上尉的女儿》是俄罗斯的伟大作家普希金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它真实地描写了俄国18世纪70年代波澜壮阔的普加乔夫农民大起义。小说以主人公格利涅夫的亲身经历表现了普加乔夫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故事概梗如下:贵族青年军官格利涅夫在前往要塞服役的旅途中遇上了暴风雪,迷途之际,偶然碰见了避难的普加乔夫。他送给普加乔夫一件兔皮袄御寒。后来,格利涅夫与要塞司令米隆诺夫上尉的女儿玛丽娅相爱,便与另一个也爱上玛丽娅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都知道,普希金首先是以诗歌创作确立他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的,然而,作为“一切开始的开始”的普希金,在俄国最早完善了现代小说的创造.他在各类小说体裁上的成功尝试,其深远的影响,并不亚于他的诗歌创作对俄国文学的贡献.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普希金完成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他开始感到运用小说这种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必要性.于是,他逐渐把创作的中心由诗歌转向了小说.在《别尔金小说集》、《杜勃罗夫斯基》、《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小说中,普希金敏锐地提出了小人物,农民暴动,  相似文献   

6.
享有“俄罗斯文学之父”盛誉的普希金(1799—1837),是我国读者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作家之一。迄今为止,他的作品几乎都有了中译本。根据他的主要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等改编的同名电影,曾多次在我国放映。更重要的是,他于一八三三年构思、一八三六年写成的《上尉的女儿》这部历史爱情小说,是我国翻译的第一本俄国文学作品,在中俄文学之交的历史上起着揭幕的作用。远在距今近八十年之久的一九○三年(光绪29年),它就同我国读者见面,当时书名译为《俄国情史》,全称《俄国情史·斯密  相似文献   

7.
《上尉的女儿》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反映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普希金在这部作品中以18世纪后期的俄国为历史背景,从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着手,刻画了起义领袖普加乔夫及其他一系列人物形象,真实再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百态,是一部优秀的叙事作品,也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部描写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8.
瓦尔特·司各特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历史小说在当时的欧洲影响深远。20世纪初,翻译家林纾用古文将他的名著《艾凡赫》介绍到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中国文学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启示和推动的作用。本文将司各特小说在中国近现代文坛的影响以新文化运动开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分析他在中国的影响由盛及衰这一曲折过程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9.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小说家和诗人。一生共写了九部长诗、二十七部长篇历史小说,此外,还写了一些中短篇小说、传记、历史著作和文学评论,其中以历史小说的成就为最大。司各特出身于苏格兰世家,自幼喜爱民间歌谣,对历史和考古有特殊的癖好。早年以诗歌饮誉文坛,重要诗作有《苏格兰  相似文献   

10.
从18世纪30年代起的古典主义到该世纪末的感伤主义,俄罗斯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直到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的兴起,俄罗斯文学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兴起,首当其冲应该提及的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从他的作品开始,俄罗斯文坛上逐渐出现反映现实,描写现实的文学,揭露社会矛盾,洞察人性。此段时期的作品也由此拉开了俄罗斯文学史"黄金时代"的序幕。普希金最早开始揭露现实社会,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作品是《别尔金小说集》,《驿站长》是此篇散文小说集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的成长小说创作开始于19世纪,巴赫金认为"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一部成长小说是冈察洛夫的《平凡的故事》,但成长小说文学元素在之前的经典小说中就已经出现了",也有其他评论家认为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部成长小说。无论如何,俄罗斯作家对于"成长"的关注有目共睹。浓厚的宗教性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对俄罗斯民族、俄罗斯作家和俄罗斯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鲁迅创作的《故事新编》与英国著名作家司各特历史小说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他们二人的历史小说都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以此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在历史小说创作意图的更高追求上,鲁迅更强调为现实斗争服务与古今交融,明显超越了司各特历史小说发思古之幽情的局限。这种超越对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普希金的名字和他的文学作品,是在二十世纪初传到我国的。普希金在他一生中读过不少有关中国的书籍,如《三字经》、《中华帝国概述》、《中文识字课本》、《中庸》等,也写过一些提到中国的诗歌作品。他也曾想到中国访问,并于1830年1月7日写信给主管他的宪兵总督,但遭到拒绝。直到普希金逝世六十多年后,他的名字才被介绍到中国来。《上尉的女儿》是1903年根据日文转译为中文的,书名开始叫《俄国情史》,这是我国翻译最早的一部俄国文学作品。1908年鲁迅用笔名令飞写了《摩罗诗力说》,介绍了普希金的生平和作品。“五四”运动以后,普希金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司各特与罗贯中为英、中两国历史小说的开创者。司各特从1814年隐名发表第一部历史小说《威弗利,或六十年以前》开始,一生共写出二十七部历史小说。罗贯中除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之外,相传共写过十七史演义,而且他还是著名小说《水浒传》的主要创作者之一。司各特与罗贯中在各自的小说中大力宣扬“忠”义”的思想,这是与他们所处的特定时代的历史背景与各自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但由于两者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与世界观的不同,他们所极力宣扬的忠义思想,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其童年时期及成名后,阅读了大量司各特的作品,深受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又立足于现实,通过大量的阅读、思考和创作实践将司各特历史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进一步发展进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狄氏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6.
普希金(1799—1837),在俄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他一生读过不少有关中国的书籍,还曾想到中国来访问,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友好感情。1903年,他的《上尉的女儿》被译成中文(书名《俄国情史》,又名《花心蝶梦录》),这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俄国文学作品。今天,我国已拥有普希金全部作品的译本,这是中俄文化交流史上灿烂的一页。明年,是普希金诞生200周年,本刊以之记念。  相似文献   

17.
1999年6月6日是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诞辰二百周年,他的作品在中国流传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回顾一下这个历程,就是对他很好的纪念.中国人知道普希金的名字始于1900年,由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俄国政俗通考》首次提及.1903年《上尉的女儿》译成中文,是中国首次出版普希金的名作.1907年作家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一文在中国第一次评介了普希金的作品,涉及《高加索的俘虏》、《茨冈》和《叶甫盖尼·奥涅金》三名篇和一些短诗.此后,尤其从“五四”前后便不断有人译介普氏.  相似文献   

18.
郑樵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诗经》研究者,他的《诗辨妄》就是一部研究《诗经》的杰作。他敢于打破《诗序》,把《诗经》从汉儒注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诗经》研究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普希金的《波尔塔瓦》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和历史乐观精神的长篇现实主义叙事诗。一八二八年,普希金以惊人的速度和顽强的毅力,只用了三个星期就完成了《波尔塔瓦》的写作。但是,它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构思和酝酿过程。普希金早在南方流放时期就对这一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从亚·尼·拉耶夫斯基伊·彼·李普兰奇那里听到过过关于玛塞巴、柯楚白和伊斯克拉的故事传说,而且还到过基辅修道院柯楚白和伊斯克拉的墓地,并记下了刻在墓石上的碑文。同时,他也到  相似文献   

20.
弒君篡位在世界各国封建时代的历史上是常见的现象。在历史小说中有很多描写篡位的,但是通过戏剧的形式表现的则不多。然而,苏格兰历史七十一世纪麦克白杀死邓肯得位和俄国历史上十六世纪末波里斯·戈郡诺夫杀死狄米特里为王的这两段历史却都被编成了历史悲剧。所以把《麦克白》和《波里斯·戈都诺夫》作一比较研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且这也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莎士比亚和普希金这两位伟大作家创作中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