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前,各艺术专业都有《图形设计》这门课程,侧重点是在现代图形的设计上。但图形语言比较"西化",而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传统图形的设计,却被遗忘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中国的设计需要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传统图形的再利用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的设计,但很多设计师对传统图形的认识存在着偏见。其实,传统图形对于我们确立本土化的设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这历史转型的时代,任何族群的文化都将面临着抉择。一方面回归其传统而做出恪守的努力;另一方面将回归大文化、大传统而做出一定的牺牲。作为中国大西南主体民族之一的彝族,其文化也毋勿置疑将受传统与现代纬度的考验,并做出历史思潮的回应。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文本体验"和"现实生活的实感"对彝族文化及其所属人群在传统与现代两种语境中的冷暖对视、对话的当下体验和阐释。  相似文献   

3.
传统纹样 神韵千古——中国传统图案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术技能比赛中,能够让大家驻足、细品、欣赏的作品,如传统剪纸与书法的结合、汉唐服饰的现代演绎、年画用编织形式的表现以及敦煌飞天现代装饰形式的再现等,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国传  相似文献   

4.
漆艺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所关注。其实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漆艺制品,更为重要的是把握其漆艺文化艺术的精髓和实质。漆艺在现代家居设计运用中具有古雅、淳朴、精致、优质耐久等特点。作为当代漆艺工作者,既要熟练传统的技艺手法,又要增强现代意识,展现漆艺造型上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5.
东方与西方的法律传统是否有类似之处?包括法律传统在内的不同文化的交流,是否可能?我们所关注和我们所能论说的一切,其实都是以既有的文化积累为前提,都是古老真理的延续或是前人思想的引中。世人探寻真理的途径却很多。因此才有各自独立而又彼此相关的文化,才有不同信仰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才有精神信念的分享和文化创造的更新。而在近年的中国,对历史沉疴的反思以及与现代世界的融合,使我们发现自身的文化处境实际上与西方日渐相似,这既是更多的对话成为可能,又使体用之争,优劣之争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所需要的.已经不是过于直接的走向一个相对简单的结论,而是在争论和辩难的途中稍事停留。把伯尔曼的名作《法律与宗教》与中国古代的经典典籍《论语》相比较,审视当下,将再一次证明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6.
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关系是我国文化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文化价值观层面上的冲突甚至可以说更根本、更激烈。在当前状况下,要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走出中国文化困境,以传统解读现代,促进文化的再生和创新是良好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校长们热衷于引进西方的管理模式,却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拓展.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开山巨著--《论语》,为我们今天的学校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学的民族性入手,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认为文化传统和现代变革的双重合力,造成中国文学民族性不断流动和变化的动态张力,包括传统与现代的观念分歧,文艺与政治的现实冲突,精英与大众的审美差异等;这种内在张力,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传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处理。本文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涵义和特征着手,分析了它与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几点冲突,据此论述了关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改造,以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解读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和陆象山《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二篇文献,从道统、学统与政统关系的角度来揭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制度,并延伸考察现代中国教育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从传统书院教育中获得对促进现代教育发展的某些启迪。  相似文献   

11.
吴冠中先生认为:绘画艺术属社会科学,体现的是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因此,发展绘画艺术不能模仿或照搬,中国画的中西结合应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与西方的艺术思维进行互补,才能真正达到本质上的结合。而不是形式上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要探讨当代中国文人画的不朽魅力和华丽转身?因为一段时间来人们对文人画的认识存在着隔膜甚至偏差,进而影响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和审美欣赏。类似"当代中国文人画已不多,能够坚守传统文人精神的中国文人画更是乏善可陈"、"中国文人画时代在20世纪已经终结了"的说法甚嚣尘上。这种现象应该说是对当代文人画的不朽魅力与华丽转身缺乏了解的一种偏见。其实,中国文人画精神不仅悄然延续着,而且颇具时代特色,只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已。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文人画、传统工笔画及现代中国画的分析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画的空白布局、虚实相生、似与不似的模糊表现可以产生朦胧美 ,朦胧美是艺术美的一种显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在现代的曲折发展中主要途径有两条,其一为国画改良和中西融合派,主张用西方的写实主义或现代主义来改造中国画,其二为弘扬国光或坚守传统派,主张传统中进行自我变革,在继承中进行创新.这两条道路均推进了中国画的现代进程,并将影响21世纪中国画的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5.
山水画重视笔墨,笔墨是山水画的核心,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它与物象合为一体,不只是工具材料,更是联结着物质与精神的一个中介物,是中国画中最具民族风格、民族文化传统和最能体现画家情感意趣的重要因素。笔墨也是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它同时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讲究笔墨精妙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关键所在,笔墨相互结合,巧妙地运用在山水画中,使中国传统绘画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不仅是抒发个人情怀的方式,更表现生命意识、宇宙意识、人格精神以及形而上、象之外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写意是中国水墨画的特色,水墨画中的山水画尤其体现写意的精髓,意境优美广博而深邃,又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通过山水画的"笔墨"展开论述是因为"笔墨"是山水画写意性的艺术特征、表现特征,山水画的写意性是人性的表现,是中国艺术的深入精微之处,驾驭山水画的写意性也是当代山水画重现写意精神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写意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的笔墨要求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境的,"书写性"的用笔是写意画的基本绘画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了。  相似文献   

18.
以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为代表的西画写实手法的引入,与中国画的传统水墨的矛盾,导致了中国画的多元变革。中国画只有与相对立矛盾的艺术状态构成张力场,在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转型进程中保持文化自身的深层冲力,才能在多元的文化形态中体现人的价值,使已经变异形态并将继续演化的中国文化,走向更深远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是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文章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入手,探讨了中国画蕴含的独特"思政元素"和中国画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的不足,并提出中国画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以期鼓励更多的老师积极参与中国画课程教学中"教书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