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同时,又指出在当代更要重视"传承红色基因"。红船精神是我们党成立近百年来最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精神之一,被称为中国革命之源。中华体育精神是对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为了探寻红船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相互融合的意蕴,对红船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及二者相互融合对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分析,认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前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是核心,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目标。在中华体育精神中继承和发扬红船精神,对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增强体育文化自信,实现体育强国梦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成就,明确当前我国体育发展基础,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首要任务和实现路径。认为:新时代体育强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既有世界体育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需围绕精神更强、物质更强、制度更强、协调更强、融入更强的内在要求展开;中国特色体育现代化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应从加快树立体育文化自信、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等方面推进中国特色体育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下,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首先要明白工匠精神是从业者体现出的职业精神,它是从业者道德修养、思想品质、行为能力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次要明白体育课程对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立足于新时代,把握其基本内涵,充分利用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始终坚持渗透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学,广大中职体育工作者仍需探索新的理念和教育方法,更好地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进历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的红色精神,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通过使用课程与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深入发掘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时代意蕴,可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必要的价值方向和精神动力,强化文化支持和拓展资源载体。在对党的百年红色精神进行课程化塑造之后,使之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要求结合起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结合,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从推进路径的设计出发,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教育教学为手段,以运动实践为桥梁,可使红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环节能够更加符合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需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将会为全面推进党的百年红色精神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延续和传递创造丰富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青少年的成长方式。日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扬州大学举办了"全国学校体育高峰论坛暨‘扬州会议’40周年交流活动",与会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求证,包括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身教育"发展理路,基于历史经验的学校体育工作"微变革"策略,学校体育中"集体无意识"状态的思想根源,以及基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学校体育研究方法论。另外,与会学者回顾了四部委联合组织的1979年扬州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基本精神,梳理了"体质论定位"的历史脉络,重申了"体育是通过身体的教育"这一根本性理念。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胜利召开向我们预示着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绵延铺开,在这伟大的历史洪流中,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应努力成为一名有"德行"的体育教师,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有着教书育人的宗旨,但又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学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探讨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价值,体育思想能够从中得到诠释。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塑造完整人性的一种思想期待,体育具有对生命拯疗的历史意义,并从中彰显出生命存在的现实性,以及人之为人存在的主体性。在人性的两端,"文明"在于"精神"的富足,"野蛮"在于"体魄"的强健,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就是在文明社会中,通过体育创设出塑造"完整的人"的历史机遇与实践途径。在百余年的历史时空中,毛泽东与习近平两位伟人均重视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价值与意义,这是一种"中国智慧"的彰显与延续。在新时代,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生活至上的价值理念,需要充分认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育含义,并与"以人民为中心""生命共同体""人民美好生活"进行思想黏连,从而建立体育思想论证的主题与话语。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坚持与时俱进和自我革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一直到进入新时代以来都高度重视体育治理,并形成了完整的体育治理理念体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革命服务"的体育治理理念的滥觞,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治理理念的初步形成,从改革开放后奥运争光与全民健身双轮驱动下,中国共产党体育治理理念的发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协调发展、建构以人民为主体的体育"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体育治理的核心理念,经过一百年来的理论探讨与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体育治理理念在社会变迁的宏阔背景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逻辑。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苏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的体育治理尝试,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体育治理理念进行的多次调整,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体育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当代生理学、性别社会学和哲学研究成果,指出体育作为"男性化"代名词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分析了作为多元气质载体的体育之历史表征,体育作为全人教育的当代意涵,男性气质多样化范式下的体育气概,体育"阳刚之气"应有的当代内涵。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培育的精神状态和个人气概与性别没有必然逻辑关系,体育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把人构建为某种性别气质的对象,而是以其内涵的行为气概和精神感染青少年;"阳刚气概"的教育不分性别,体育培养的精神气质不应存在性别两级论,身体强健、意志坚定、追求优胜是新时代青少年男女共同的气质秉性;在气质多样化的文化昌明时代,摒弃二元论的性别观,真正关注和发挥体育对所有青少年乃至每一位公民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体育与科学》2018,(2):1-6
2018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及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发展的话语体系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于2月8日在南京举办了以"新时代?新探索:十九大精神与中国特色体育"为主题的学术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对新时代我国体育发展的现实逻辑且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范畴体系进行学术对话,推动十九大精神的落地生根。经专家讨论认为,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的新时代,孕育了体育强国的新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改革新目标,开启了体育主导生活的新征程,铸就了中国特色体育创造性转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1.
蒋松泉 《桥牌》2011,(12):45-45
百龄杯桥牌邀请赛全国第25届、浙江省第29届于9月15日至20日在中国共产党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之一的嘉兴南湖“红船”附近举行,显得更有意义,所以吸引了各地老年桥友参加。应邀参加队式赛的有来自台北、高雄、香港、澳门、美国洛杉矶和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省市,还有解放军总政、煤矿体协共32个队,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现状,分析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任务及措施。存在问题:教育理念落后,教学体系有待完善;思政引领不足,元素挖掘和融入有待加强;场地设施薄弱,师资建设有待强化。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切实发挥体育增强体质的基本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体育育人的独特价值;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深化体教融合。提出改革措施:贯彻新时代体育教育理念,完善体育教学体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发挥体育育人独特价值;聚焦"教、练、赛",深化体教融合;改善场地设施,加强师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宋尽贤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热潮中,我们迎来了1998年。在此新春时节,我谨代表本刊编委会及编辑部的全体同志,向全国的学校体育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恭贺大家新春快乐!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  相似文献   

14.
运用史料实证和话语分析方法,基于变化的历史语境,梳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体育"思想的话语脉络,揭示其一以贯之的人民主题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局部执政时期的武装人民和动员人民,到全国执政后的组织人民、鼓舞人民和强健人民,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普惠人民,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体育"主张顺应历史进步潮流,紧扣党的阶段性时代使命,从侧重"国家自‘人民体育’中蓄力",到优先强调"人民自‘人民体育’中获得",话语表述日益清晰和丰富,思想成熟度和权威性不断提高,理论境界逐渐步入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人的发展与解放"。  相似文献   

15.
深入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是教育系统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基于对《十九大报告全文》的学习与领悟,结合2个学期的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中融入十九大精神的实践探索。主要结论:应高度重视在课堂融入十九大精神的时代性与重要性;教师应密切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深入学习、全面领悟十九大精神;结合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堂特点,应把握时机,机动灵活融入十九大精神;师生互动,课内课外结合,学习并践行十九大精神;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领悟其对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等,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系统分析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在逻辑、目标指向与实践方略。研究认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彰显了中国体育百年建设的艰辛探索,切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的题中之意,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现实需要,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必然。新时代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从个人、社会、民族、国家和世界5个维度确立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目标。通过加强体育精神教育,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创新弘扬传播过程,营造体育社会风尚;融入体育事业全局,统筹推进“大体育”发展格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赓续中华体育精神谱系等实践方略,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在教育人民、凝聚共识、引领风尚、服务社会和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助推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相似文献   

17.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体育,开创了近代中国一种新的体育形态。这一新的体育形态及其所体现出的体育救国思想,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建设时期体育强国早期的思想渊源。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时期体育发展历史进程的分析,就体育实践中蕴含的"体育强国"思想进行了梳理。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体育的奋斗历程铺就了一条体育强国的人民幸福之路。由新民主主义体育倡导的体育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体育兴国,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直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体育强国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体育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体育的发展之路。在百年体育强国历史上,中国体育在不同时代为中华民族走向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中国体育界不断改革创新实践中,百年期盼的体育强国梦必将实现。  相似文献   

18.
黎泳 《体育风尚》2023,(12):98-100
我国新时代的教育事业进入了改革的深水期,传统教育偏重文化教学而缺少体育活动时间导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急剧下降,身心健康都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双减政策”对学校进行青少年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体教融合”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方针,因此体育在青少年教育的比重大幅提升。本文结合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分析和探讨了目前青少年开展落实体育活动面临的体育教育分离、教育资源不足和体育意识淡薄的困境,提出了改进体育考试标准、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组织、变革体育教学课程、扩大供给和合理利用体育资源等对策,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家校社三个层面为展开落实青少年体育活动做出来些许探讨分析,让体育教育最终转向体育运动,使体育活动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形成全民的终身体育习惯,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推动我国现代化的转型和升级。  相似文献   

19.
包得仁 《体育教学》2023,(S1):165-166
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更加重视对于体育的培养与教学,对于当下的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产生于人类活动,发展于人类活动的,因此体育教育教学是在当下新型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学校中的体育教育所追求的是强健学生体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身体素质,也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迫在眉睫,这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未来发展、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笔者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对于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之间的融合十分重视,也对此做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本文是根据作者的研究成果,为广大初中教师分享关于初中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对新时代挫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价值、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挫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策略,旨在为当下青少年挫折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挫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能够完善教育理念的多元发展,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和顽强品性,推动学校体育的本质回归;挫折教育与学校体育具有教育同质性,挫折教育与学校体育具有教学统一性,挫折教育与学校体育具有成效一致性。建议:挫折教育融入学校体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坚守育人教育理念;运用挫折情景,进行抗挫心理训练;结合典型案例,树立榜样学习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