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政府、学校、市场、社会等诸多主体走向协同治理的过程,蕴含着一种治理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跨界"属性的教育类型,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凝聚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方主体的力量。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价值信仰,为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所组成的有机治理集合。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构建,能够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价值同构和治理行为协同,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活动的有序、有力、有效运转。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学校的"主体性危机"、治理模式的"单中心主义"倾向、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点和共识不足以及行政文化"凝结"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应以构建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为契机,推进理念变革,重塑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公共价值信仰;重塑政府职能,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转变;建立新型主体关系,实现行政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的协同共治;注重利益调节,实现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内驱力的最大"聚合"。  相似文献   

2.
“三治融合”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密切相关。“三治融合”中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三方面内涵:自治、法治、德治的目标融合推动人人有责的价值共同体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的过程融合推动人人尽责的行动共同体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的主体融合推动人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建设。“三治融合”中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促进任务分解与绩效评价,建设责任明确的价值共同体;推动流程再造与场景转换,建设协同有序的行为共同体;深化权力让渡与权利维护,建设向往美好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国家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它体现着国家对基层治理的意志,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便是这一意志的重要体现。共同性关系联结是共同体的本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基本问题是公共性治理关系的建构。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结构性要素,通过宣传、动员、培育、整合、吸纳、服务等机制对共同治理的价值、主体、组织、资源、制度等治理要素进行集成,生成了把多元主体联结起来的治理关系,促进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本质是以治理要素的聚合重塑社会关系、生成治理关系,进而构建社会治理有机体的过程。集成式联结为我们从关系角度认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4.
如何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下的一个基础性命题,各地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很难有一个普适性治理模式。从社会治理视角出发,结合结构主义理论,以上海S村违法建筑综合整治为个案,尝试建构一个城乡结合部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通过文本梳理和田野调查发现,治理模式的选择决定于治理的结构基础和治理环境。为了真实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要因时因地制宜,建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联动的整体社会治理模式,治理主体轮流置换,破除条块区隔,赋权增能;治理客体双重建构,重塑城乡一体生产生活空间;治理机制联动安排,政府保障政策产出,市场提供资本供给,社会提升自治水平,构建能够真正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共同体是遵从治理规律的应然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下,综观30多年来城市基层治理观念、思维和工具的变迁,基于城市基层治理制度设计及其演化的重要维度,挖掘基层治理依循的价值理念、体制机制及其形成、发展的内生逻辑,以展现我国城市基层治理改革、前行的驱动力、价值基础与制度选择。从我国城市基层治理转型以获得治理适应性能力为切口,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价值系统,凸显城市基层治理人民性、公共性等核心价值取向,建构独具特色的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制度形式。党的引领、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本质,是我国城市基层治理实践发展中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6.
基层治理需要由行政主导向共同治理转变,解决“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实践困境。通过对Q村“院坝会”的扩展案例分析,发现基层治理共同体生成的一条协商共治路径,即协商议事能将多元主体凝结成稳定的治理共同体,从而实现“行政有效、治理有效”的良性互动局面。研究表明,协商议事隐含的治理过程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包含“有事要做”的公共利益塑造机制、“要怎么做”的共识凝聚机制和“一起来做”的共同行动机制;与党建引领和发挥基层自组织作用两种路径相比,通过协商议事路径生成的治理共同体更具粘连性、适应性和行动性,呈现出行政和自治双向嵌入、激活村落共同体传统、规则秩序共同生产和治理载体形态化的行动逻辑。建设治理共同体必须符合基层社会的特征和规律,在实践中平衡好行政嵌入和基层自治之间的关系,以协商共治的柔性方式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7.
共同体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定、价值指向和现实选择.文章在阐释了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基础上,从利益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治理共同体四个维度剖析了职业教育治理的共同体逻辑,进而围绕"中心—边缘"结构、"技术—社会"互动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共同体理念的新治理框架,强调职业教育领域应更新治理理念,重构主体关系,创新办学模式,强化技术赋能等,以此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治理路径创新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数字智能技术在深刻改变现代组织运行形态的同时也引发了全球性治理变革。在数字智能技术深深嵌入基层社会空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把握和推进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面临日益多元的服务管理需求和日益复杂的治理情境,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标是基于数字智能技术的治理形态的敏捷化重塑,即通过提升治理体系的感知能力、协同能力和整合能力,因应环境和需求的快速变化,为社区居民提供更精细的服务、更整洁的环境、更安全的生活。因此,其本质是公共价值的共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基于“清晰化目标—持续性驱动—整合性行动”的战略三角对于推动良性、平稳的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从长远角度看,加强数字底座集约化、场景建设融合化、基层空间孪生化、数字转型用户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是未来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本质在于推进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使党获取执政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使民众产生"基于认同的共识"。社会治理新力量的兴起、权威型治理面临的挑战、人民主权的原则、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的要求、协商民主的价值等是协商民主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机理。实现协商民主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围绕民生问题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将协商民主转化为适合群众认知的图式落实到日常政治活动之中,并构建形式多样的协商民主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10.
社区教育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在新时代构建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为基本内核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善治的题中之义。在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探讨“新时代社区教育”的构建,是一种趋于融合型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路,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和清晰的现实逻辑。基于此,文章从社会系统、学习者、学习资源、教学互动等四个维度,分析了构建新时代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以为基层社会治理善治贡献新时代社区教育力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时代城乡基层治理体系重建——温州模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整体上已经步入了城镇化时代。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现有的城乡分割的基层管理体制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管理的新要求,重建基层治理体系愈来愈迫切。一直走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省温州市,在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中根据城镇化发展要求,以镇街为基础加强国家政权建设,以社区为单元创新社会治理,以合作社为单位配置集体产权,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探索了一套全新的城乡一体的基层治理体系,使之与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相适应,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温州模式"对于促进步入城镇化时代的中国城乡基层社会融合、统筹发展和治理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推进治理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因其跨界属性,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均可以参与其治理,在治理过程中,为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形成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当前,职业教育治理中还存在学校的主体性危机、政府单中心主义倾向明显、行政化凝聚弱化共同体的内聚力、多元主体共治缺少利益连接点和基本共识等问题。为此,必须从理念变革、职能重塑、关系重建、利益调节等方面来推进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法治保障为要素的城乡社会协同治理,是我国语境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社会协同治理能力与绩效评价,是判断和确认多元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协同状况及其效果的过程,目的在于通过对协同治理能力与绩效评价,不断优化社会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提高协同治理社会的能力和绩效。文章以协同治理能力和协同治理绩效为基本维度,以湖南长沙、邵阳两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力求构建一个能反映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社会协同治理能力与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城乡社会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协同治理机制优化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乡村基层的现代治理也至关重要。在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土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一是乡土文学可守护乡村传统,挖掘乡村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二是乡土文学可呈现乡村风貌,丰富乡村基层治理的精神维度;三是乡土文学可丰富乡村文明,为基层治理呈现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15.
数字治理分析框架下,城乡融合发展遵循党组织“内核”地位、数字技术赋能、数字空间对接、数字信息共享的内在逻辑,探索出党建核心引领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宝贵经验。但要看到,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中依然存在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效能、数字赋能、数字鸿沟、城乡“数字”融合等问题。为此,应当持续增强党组织核心引领能力、提升数字赋能城乡融合水平、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构建“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的平台与机制四个维度切入,共同推动城乡融合的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聚合微观的社区空间内,社区教育旨在推动教育与社区的融合,使得教育赋能社区治理具备实践基础。遵循社会资本内涵逻辑,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有着“互为因果”的有序循环关系,即社区教育的主体增能、组织培育、要素融合等功能属性基于社会资本的“信任合作、制度规范和扩大网络”破解“参与弱、主体不足和资源分散”社区治理困境。基层案例表明:基于“学”“育”和“联”模式实践,社区教育通过学习共同体、社会组织和资源聚焦等载体展现出教育的“柔性力量”,激活和创新社区治理的内容和途径。面向未来,社区建设通过强化学习共同体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和扩大资源供给等策略推动“教育+治理”模式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运行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教育场景。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党中央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昭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建设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为此,本文选取A市X区社会治安共同生产的案例,尝试探究如何以共同生产助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研究发现,基于共同生产的视角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可从主体—动力(国家创制与自我驱使下的"共建")、行动—过程(制度保证、科技支撑与心理赋能下的"共治")和价值一结果(文化凝聚、绩效感知与情感融入下的"共享")等层面入手,通过动力流、过程流和结果流的交融,最终实现常规生产者和消费生产者、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在场",形成各方主体的合力,增进公民参与的持久性并使其因参与而受益.  相似文献   

18.
情感治理作为柔性治理工具,与技术性治理互补,为基层治理提供情感赋能。文章以基层党组织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皖北L县C村的实地考察,构建基层党组织运用情感治理的逻辑框架,分析其内在运行机理。研究发现,价值、历史、文化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情感回归基层的逻辑。从C村的实践经验来看,基层党组织通过党建引领,以“1+N”制度为依托,有利于进行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搭建“熟人社区”,达成地方性共识,实现村域文化重构,将功能方法层与具体运作层相结合,实现情感治理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传统自治主体,乡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中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乡贤治理对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鄂北L湾乡贤治理个案的追踪调研,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脱嵌—再建—重嵌”时序性分析框架,对乡贤治理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L湾乡贤治理经历了外出务工经商群体脱离乡土社会网络、乡土网络在城市中再建、乡贤返场重嵌乡土社会网络的过程,最终形成集中、公认、有力的兼具内生性和嵌入性的治理权威。依托乡土关系在城市中再建的外出务工经商群体网络,以情感符号重嵌乡村文化网络,以资源反哺重嵌并激活乡村经济网络,以乡贤权威重嵌乡村治理网络,推动乡贤治理的形成。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城乡间流动的乡贤群体在城市找到合适位置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是实践中值得探索的重要方向和理论上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区域职业教育教研共同体作为区域性的教研自组织类型,是推进区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区域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区域职业教育教研共同体治理作为促进区域职业教育教研共同体中各项事务的开展以及协调和维护教研各方的利益关系、制定相关的规则、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过程的集合。面对当前区域职业教育教研共同体治理组织的无序化、治理主体的异质化、治理动力的低效化等时代境遇,提出重塑区域职业教育教研共同体治理理念、构建区域职业教育教研共同体治理体系、改革区域职业教育教研共同体治理方式方法、加强区域职业教育教研共同体治理质量监控等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