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待。2022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了解基层党建、为民服务等情况,他强调,“对老年人的服务要跟上”“对孩子们的养育和培养等工作要加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建设“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沈阳市深入推进社区幸福教育课堂建设,立足贯彻落实幸福教育民生工程,多措并举、不弃微末,积极探索新路子,培育社区幸福教育场景,让幸福教育“慧”及邻里,为“一老一幼”托起稳稳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姜勇 《教育学报》2020,(1):34-34
“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要求,即让所有0~6岁的适龄儿童得到更好的养育和教育,涵盖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和3~6岁学前教育两个阶段。新时期背景下政府承诺的“幼有所育”如何兑现?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幼有所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有着1.13亿名学龄前儿童的人口大国,建设“幼有所育”的公共服务体系不仅关系当前人口政策的落地,还关系国家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部署,更是事关百姓幸福的重大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3.
托育服务供给体系的构建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是实现“幼有所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三孩政策”背景下开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平顶山市托育服务供给体系现状,建立平顶山市托育服务供给体系理论框架,构建平顶山市托育服务供给体系模型,并提出平顶山市托育服务发展的建议。进一步推动平顶山市托育服务供给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新转折时期河南省托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从而推动“幼有所育”的和谐稳定时代的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人民立场出发,探究生态问题的本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与统一起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民生观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环境就是民生”点明了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强调了生态环境的民生指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诠释了生态环境的民生价值,“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指明了生态建设的民生目标。习近平生态民生观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和价值意蕴,是指导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目标,构建并完善托育服务治理体系,是确保“幼有所育”能否实现的关键举措。借鉴北欧国家普惠性托育服务经验,我国应坚持普惠优先理念,加强托育服务的公共属性;配套“友好型”托育政策;加强服务规范,重视师资培养;强化监督评估,提升服务质量,全力构建多元参与,全方位、普惠性、多层次、专业化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真正实现“幼有所育”。  相似文献   

6.
金华市持续推动托育服务发展,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努力打造服务民生的“金”字招牌。对此,婴幼儿家庭的实际获得与真实反馈成为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调查发现,当前托育服务发展仍面临公办托位供给不足、入托形式不够灵活、入托费用难以承担等现实问题,家长对于充满爱心、善于互动的早教师资;安全卫生、空间充足的早教环境;精心照料、发展适宜的保教活动等多方面仍有期待。为进一步推动托育服务的普及普惠和优质发展,建议在托育机构、托育形式、托育环境、托育课程以及托育政策上同向发力,促进托育服务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潘科 《动漫界》2022,(8):76-77
党的十九大提出"幼有所育"的要求,并将其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三孩政策出台的大背景下,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需求,解决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全面建立广覆盖、保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县域学前教育质量尤为重要.教育部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中为实现"幼有所育"...  相似文献   

8.
<正>一、问题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作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中之重,明确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2018年1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讲话精神,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本质的重要论述,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就要弄清“讲”的现实语境、“讲道理”的实然困境、以及“讲好道理”的应然路径,从而把科学的理论和生动的现实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关于思政课的本质这一论述,深化了对思政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对思政课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教必先强师。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科学精准的教师评价是关键。近年来,西南大学以多元分类、质量贡献为评价导向,在教师队伍“引育用留”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