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的史料分析,还原了隋末唐初、明代少林寺僧参与政治与军事文化的历史事实。“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记忆,进一步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二者文化价值取向趋同,一致指向“匡扶正义、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精神层面。“十三棍僧救唐王”培育了“明代僧兵抗倭”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而“明代僧兵抗倭”演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后期,倭寇依仗锋利异常之倭刀与威力奇大之刀术袭扰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国家受难之际,壮族狼兵奉调出战,在抗倭战斗中,狼兵为避倭锋芒,发挥聪明才智,把壮族特色兵器变为克敌之星,并创造了以牌、甲护体,以标、弩降敌的阵法,并在江浙一带加以推广应用.依据相关文献,对狼兵克敌兵器的特点、形制及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透过民族学与文化学的角度,借助相关的地域武术文化科研成果,对湘西苗族武术文化意识形态开展系统的研究。研究得出湘西苗族武术文化的形成与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受湘西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崇武尚勇民风的影响,以及与苗族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直接关系,并且得出附魁性、封闭性是湘西苗族武术文化最主要的特征。通过研究促使湘西苗族武术文化能够更好地发展、普及。  相似文献   

4.
以民族学与文化学为视角,采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结构分析法,借助相关的地域武术文化科研成果,对湘西武术的文化形态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研究。认为附魁性、封闭性是湘西武术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湘西武术文化的形成与湘西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崇武尚勇的民风以及土家族、苗族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原是沈寿《〈宁波府志·边澄传〉译释与研究》一文第四章“研究与探讨”中的一节,今予以单独刊载发表。作者经过对《宁波府志·边澄传》善本原文的点校、注释、今译和分析研究之后,在本文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明代武术家边澄既不是和尚,也不曾参加过抗倭战争。同时举例指出,当前有一些涉及武术史方面的文章,较普遍地存在着划不清史学与文学界限的倾向;有的甚至把武术历史人物随心所欲地塑造、加工或捏合,引起史学领域中的以讹传讹。这类情况,是有待我们武术史编修和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和深思的,也必须化点力气去克服纠正的。  相似文献   

6.
明代嘉靖年间,倭患严重,在剿灭倭寇的战场上,活跃着一支支僧人武装,即僧兵。朝廷的利用、特定的时势及倭寇的扰害是明代僧兵扬威抗倭战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武术传统的断裂与武术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东方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并通过系统哲学透视论原理从武术文化角度和传统哲学角度对武术现代转型过程中武术与传统的断裂现象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以重建武术的民族性、"和"的追求与"中"的顺应、"多"的哲学指导为基本思路的武术发展的东方道路.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功能两方面诠释了武术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武术体现的"天人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武术所追求"人际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武术的身心和谐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武术所追求的"真、善、美"及其所蕴含的价值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极度契合。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研究法等,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共生关系及协同发展路径。在当前举办的中国武术节中,存在3个共生单元:武术节、主办方与地域武术,这三者之间形成了3种不同的共生关系。其中: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形成了"间歇共生组织"和"对称互惠共生行为";而中国地域武术与主办方则形成了"间歇共生组织"和"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要实现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之间的协同发展,需加强中国武术节节庆制度建设;深化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关联;促进中国地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武术美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认为:武术美学研究从无到有,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前期研究多重于"形而上"的美学思想方面,对介于"道"与"器"之间的武术审美文化缺乏系统研究和宏观把握。当下,随着美学研究的时代"转向",武术也应加强其审美文化的内涵研究。  相似文献   

11.
明清贞节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清时期徽州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清节烈风气特别是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战争等暴力因素也是导致明清大批节烈妇女出现的重要原因。除了战乱以外,地方豪强强娶、流氓凌辱等暴力因素也可能导致妇女的殉烈。  相似文献   

12.
张杰  姚远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1-224,237
为研究武术社会变迁及调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变迁的机制进行论证,得出以下结论:武术脱胎于生产劳动,发展于军事,成熟在明清时期;武术是在脱离军事并且具有体育属性后才形成独立的形态;武术变迁表现为"武"、武术表现形式、武术道德方面的变迁;社会和自然因素是武术社会变迁的动因;武术文化调适有整合和分化2种方式;武术文化调适的结果让武术走向多元化。所以,武术成为现在的形态,其深层次原因表现为武术变迁与文化调适的共同作用,这对认识武术和传承武术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武术动作元素来源于生产劳动,军事为武术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而原始巫风和图腾为武术舞化提供了可能。武术技术由一母体分流为军技和民技再到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的重新整合。武术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4.
崆峒武术源于泾河和渭河流域,泾渭流域早期人类的生产劳动是崆峒武术原始形态形成的基础,他们的防身自卫需要奠定了崆峒武术的原始内容,部落战争进一步催化了崆峒武术原始形态的形成,宗教祭祀给予了崆峒武术原始形态形成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明清镖局的产生、发展、分类、管理、业务与生存空间进行研究,探讨明清镖局与武术传承的关系。结果认为:镖局是为商人的人身及财产等提供安全保障的商业机构,起源于明末清初个体行为的"镖户走镖",发展完善于清代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培养武艺人才,以武术为基本营业手段,武术技术是镖局外在的生存基本手段;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镖局内在的生存之道。其中师徒关系武术传承下的道德约束,是镖局商业成功运营之本质——信托责任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大理古佚书钞>据称是本汇编了三部明人笔记文集的古佚书,其中记有许多关于古代南诏大理国的历史文化资料.令武术史研究者值得注意的是,<书钞>的三部古佚书中记有大量的武术史料,其内容之多,其记载之具体,在一般的明人笔记中是极为少见的,不少内容事关目前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就三部笔记中记录的有关武术史料作一简要介绍与评述.  相似文献   

17.
少林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少林功夫更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以少林功夫为核心的少林文化历经千年沧桑后,在新的求和平共发展的社会历史时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向纵深化发展的时期,本着“扬弃”的发展观,本着体现少林功夫本身所具有的东方性、系统性、独特性的文化特性为宗旨,兼收并蓄完善自己,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被世界各国文化界所肯定,被广大信徒和武术爱好者所青睐。当今,少林文化以少林功夫为传播载体,以传播佛教信仰为精神核心向全世界人展示着她独特的“禅武”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地方高校体育消费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地方高校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通过分析目前湖南省地方高校体育消费的特征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发展我省地方高校体育消费的指导思想以及原则、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