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颜氏家训》里有大量的被动句,这些被动句有不同的类型。从总体上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一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其中,有形式标志被动句中,根据标志形式的不同,这类被动句可分为"蒙"字类被动句、"可"字类被动句、"于"字句、"见"字句、"被"字句、"为"字句等。这些被动句基本体现了古汉语被动句的特征,也基本反映了南北朝时汉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正藏》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的标志被动句式进行考察,发现该时期标志被动句多种标志词共现于同一时代,但各种标志被动句式发展并不平衡,"为"字式优势明显。同时它又正在接受新一轮挑战,"被"字式呈现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3.
王冬莉 《考试周刊》2012,(32):84-85
在翻译日语被动句时,我们往往倾向于译出一个"被"字。可事实上,"被"字并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如题目中的「昨夜、子供に泣かれてよく眠れなかった。」这句话,由"泣かれて"这个动词的被动形式就可判断出这是一个被动句。但翻译为"昨晚,一整晚被小孩子哭,没睡好"的话,明显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本文通过对日语被动句中哪些需要翻译为中文主动句和中文不含"被"字的句子中哪些要翻译为日语被动句这个角度,来具体论证在进行被动句的日汉互译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被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一般认为,主语是受事的,句子就叫做被动句。被动句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念被动句,它是一种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另一类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其中,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被"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于"字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  相似文献   

5.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一、有标志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6.
《醒世恒言》是明末具有代表性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书中的被动句数量众多,表现形式丰富,主要有"被"字式,"吃"字式、"为"字式等六大类型。其中,"被"字被动句在书中占有绝对优势,其谓语和宾语也都有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意念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一般就是指被动句式。被动句式有一个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三个典型的句式:"见……于"式、"为……所"式和"被+施(施事)+动"式。  相似文献   

8.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一般常用介词“于”、“为”、“被”或动词前加“见”,谓语前加“所”,用“为……所…”作标志表被动。那么还有一种就是“没有标志,主语受动”的句子就叫做无标志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需仔细辨认。现以《<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无标志被动句为例,谈谈辨认无标志被动句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旬,又叫意念被动旬。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论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大类。所谓被动句,就是说它的主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古代汉语中的被动表示法远比现代汉语复杂,可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有标志的和无标志的,这是第一种分法;一般的和特殊的,这是第二种分法;简单的和复杂的,这是第三种分法。有标志的被动句,如《韩非子·说难》“弥子瑕见宠于卫君”,“见”和“于”就是一种标志。无标志的被动句,如《战国策·齐策》“今婴子逐,盼子必用”,“逐”是“被逐”。一般的被动句,可拿意义或被动标志为依据去识别,如前举有标志的和无标志的二例。特殊的被动句,如《公羊传·庄公28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伐者为客”——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伐者  相似文献   

11.
"被"字句和被动句是相互交叉、部分重叠的关系;在含有被动意义的"被"字句中"被"的属性为表示"遭受"义的特殊动词;在新兴的"被+双音节词"结构中也涵盖了"遭受了令人无奈的事情,不情愿地接受这种事实"的意味。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中共有被动句126例,其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共88例。这些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与《世说新语》同一时代作品以及后世作品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相比,不同的类型在使用频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运用历时比较法,采用辩证的观点,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出发,对《世说新语》中的被动句进行了历时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用被动句表达,只不过使用形式要比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复杂得多,这些被动句式往往会成为阅读文言文的障碍,所以,在古汉语的的学习中,应特别注意这些特殊句式,掌握其用法特点,对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可分为有标志的被动句即被动式和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本文主要是从有标志的被动句即被动式方面来探析其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日语的「ラレテイル」是由被动形「ラレ」加上体「テイル」组成的,这种表现表达的语法意义是"结果继续"。在形式上,与日语「ラレテイル」对应的汉语表现为"存在句""自然被动句""被字句",对应的韩语表现为"被动形 "。通过实例调查可以得知日语的「ラレテイル」在汉韩语言中如何表现。研究发现,日中韩3语形成了"ラレテイル—自然被动句—被动形 "的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在这组稳定对应表现中,它们都存在着表示"结果继续"的要素。另一方面,"ラレテイル—自然被动句"的对应率与"ラレテイル—被动形 "的对应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应该是缘于汉语、韩语与日语的语言类型相似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先根据有无被动标志对古汉语被动句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被动标志出现的情况对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作第二,第三层次的分类,根据有无施动及其位置,有无能愿动词对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进行第二,第三层次的分类。多层次分类,不仅避免了常见古汉语教材对古汉语被动句分类中的属种并列的错误,而且使汉语被动句句式形成了系统,具备了开放性,层次性,结构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唐新语》中的有标志被动句进行穷尽性的探讨分析,并从汉语发展史的角度。比较研究《大唐新语》有标志被动句的结构和语义特点,从而窥见唐初汉语有标志被动句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章从古汉语语法实际出发,在分析古汉语语料的基础上认为,无标志被动句是古代语言中的客观存在,不应否认它作为被动句的真正性质,这种被动句中的及物动词不仅能带宾语,而且宾语的类型还比较复杂,进而对似是而非的无标志被动句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8.
被动句中的接应代词是汉语生成语法研究的一个难点和热点。接应代词合法出现在被动句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接应代词受到句首名词短语的约束,接应代词与表施事的名词短语要同时出现,接应代词后要出现一个补语成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接应代词在"被"字句中的句法地位。  相似文献   

19.
汉语被动句中"被"的属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有学者认为"被"是表示遭受意义的动词,"被"字句是以"被"为主动词的主动句。但是我们分析失语症患者的语言理解后发现,他们对实意动词和主动句的理解与正常人没有差异,但是对功能语类的理解却出现巨大的偏差和缺失,这一特征与失语症患者被动句的理解偏差和缺失表现出一致性,说明"被"不是实意语类而应当归属于功能语类。  相似文献   

20.
“于”字句中的“于”一般被看作被动句的标志.本文从“于”的介词系统的角度揭示介词“于”的功能不在于表示被动,“于”字句仍属于意念被动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