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图是艺术作品中对各种形式因素进行"安排"、"组织"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艺术作品的内部结构形式,构图具有一定美的表现能力.我们要充分考虑构图形式诸多内容.在训练中,要关注构图形式,培养自身对构图形式感的理解、体验;并在此基础上,从审美的角度,创造性地表现构图形式的意味,使构图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一字立骨"法亦称"一字经纬"法,是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法.写文章讲究炼意立骨.意不炼,不能深刻感人;骨不立,不能紧凑挺拔.炼意又立骨,则意深而文俊.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的成败优劣,有两个最基本的因素,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学生是否有所得,二是学生是否有所感.前者是指在知识、能力、思想方面有所得益;后者是指对艺术形象、情感有所感染.它们是语文教学中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既不能认为"情"比"意"重,也不说"情"无所谓.它们互为依存,不可缺失,"意"是血肉,"情"是灵魂,既要情在意中,又要情以达意,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走出枯燥无味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4.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简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5.
王健 《时代教育》2010,(8):77-77,82
意象油画具有想象成分,突出展示精神世界.以物体的原形为依托,但又不十分注重其形态的真实刻画,更多的是借助其形抒发胸意.它体现中国画的精神面貌,其意境应该是"静",是能包蕴中国画的诗文化特征的.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的、具有总体涵盖性的范畴,但其由多相的碎片存在到总体性的核心范畴,经过一个漫长的生产、建构过程.其源头是"两经";<易经>和<道德经>,中间又参入佛禅谱系.意与境的双元性是与最初的天人、象意、道气、阴阳、虚实、乾坤、刚柔,和后来的言意、形神、情采、隐秀、情景等双元性结构谱系对接延承而来的,至王国维用"境界"代"意境",既体现中西、古今的融合,又是他特别把它"生命化"、"人生化",或特殊化、缩小化的产物.王氏的重要创新和问题主要在此,而不是蒋寅所说的其意境说是"对意境的曲解",是"与传统诗学无关"等.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首好诗"意与境二字而已".何为"意境"?"意"是人主观思想感情,"境"是境界,是由意所触发的客观事物艺术画面的再现.由"意"生"境","境"又成为"意"的载体,二者相互交融.中华文化瑰宝古诗词具有独特的生命活力,蕴涵着意境之美,是意境之珍品.  相似文献   

8.
<正>任何学科,必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核心概念来支撑,核心概念犹如"根",它深深地扎在人类生命及生活实践之中,吸收人类生命及生活实践的养分,并生发出一级又一级的概念,遂使这一学科犹如生机勃勃的临风玉树,卓然挺立。没有核心概念及一级又一级概念形成的知识体系的支撑,就不会形成独立的学科。语文的核心就是言和意。言和意是两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语文课程的唯一使命是让学生面对现实世界有自己正确、独到、智慧的"意"并具有以"言"表"意"的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  相似文献   

9.
欣赏中国画要抓住绘画的常理与绳纲.何为绳纲呢?笔者认为,谢赫提出的"六法"论;顾恺之"以形写神";张彦远"载其容,备其象";荆浩"六要"原则;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等等.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以谢赫的"六法"为基础,提出欣赏解读中国画要注重作品的气韵、笔墨、构图和形式,掌握方法后,才能真正读懂作品的底蕴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唐兰是第一个试图打破传统"六书说"的学者,其"三书说",即象形、象意、形声是一次关于文字构造的伟大尝试.近四十年来关于唐兰"三书说"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指事的问题;会意的问题;假借的问题;象形和象意界限的问题";三书"和文字的形、意、声相比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汉字"六书"戴震归为"四体二用",唐兰、陈梦家提出"三书"说,近人刘又辛又提出新"三书"说.本文观点一、"六书"是六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为造形法;"转注"一类为造意法,而"假借"一类为记音法.二、新旧"三书说",或排"转注"假借"于造字法之外;或只承认假借为造字法而不承认"转注"为造字法,这是欠妥的.愚意"三书"应为造形、造意、记音三类.三、汉字是一种形、声表意和记音表义相结合的文字体系."象形"、"指事"、"会意"是以形剐义;"形声"是以声别义;"转注"为以声别义,是对义符的区分.而"假借"是以记音符号表义的.  相似文献   

12.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象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这里所说的"烟霞"和"草木"便是意象.此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相似文献   

13.
近代台湾诗人丘逢甲诗歌中,最习惯使用的诗歌意象是"海",最习惯使用的意象和弦是"山""海".丘诗的"山海"意象和弦寄托着诗人对台湾故居的思念,体现着诗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淡化了闲适隐逸的情怀,而强化了统一河山的意志和信念;象征着以海般宽阔的心胸接受时代新思想,又象征着以山般坚定的意念执着于祖国的振兴.丘诗"山海"意象和弦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有着时代印记,也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这就是说,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它是决定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同时文章的选材、布局、详略以及语言的运用等,又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来确定。而考场作文大都要求立意自定,可见写作文立好意是十分重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以诗歌名世,其散文亦以"诗意"与"画情"独具魅力.散文的"诗性"主要是通过艺术重复的手法而形成其音乐美和情景相融的效果,并具有诗性浪漫的特征:"画情"则主要体现于徐志摩对于世物的精微观察和对色彩构图的充分运用.徐志摩散文艺术上的这两个特征一定程度是其"艺术个性主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逐渐加强,观察力逐渐提高,但其自身的绘画技能又不能满足认知水平的需要,难以用绘画语言表达情感。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与绘画技能的相对滞后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高年级学生"绘画困难期"的形成。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经验,让学生从构图设计、作品"时间点"的选择、色调处理三个方面有效提高作品的质量。一是提高构图能力。构图是形式因素的综合应用,也是体现形式美的焦点。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前辈大师们都对构图研究非常重视,因为好的构图是成功的一半。但是绝大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都从平视的角度画平行构图,千篇一律,缺少视觉冲击力。那怎样才能让学生设计出比较好的构图  相似文献   

17.
3.简洁奇险的构图 八大山人绘画的构图是极具个性的,不管是花鸟画还是山水画,我们都可从中感受到构图的"简洁"、"缜密"、"奇险".这种独特的构图,无疑也深化了八大山人作品的精神内涵. 清代画家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极力推崇简洁的画风:"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烟霞翠黛,敛容而退矣."也只有简,画家才能以最少的笔墨去表现最为深刻的思想,才能把观者的眼球引向画面中的主体形象,才能更加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往往用减法才能增加画面的"纯"和"真",才能暗示出具有永久性象征意义的存在,唤起宇宙中生命的激情.  相似文献   

18.
三重构图是指意义构图、方法构图和信息构图.意义构图是指学生在图中绘制出自己写文章的目的,为习作选材确定范围.方法构图是让学生了解各类习作的一般性规律,掌握具体的习作方法,学会自主构图、据图作文.信息构图是以简洁、明了的关键词、图组、符号等表现头脑中出现的写作内容,从而直观地呈现习作的表层信息.这三个方面在绘制时螺旋交叉、互相联系,重视学生写作思维过程的展现、习作目标的整合、习作策略的掌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达成习作任务,促进习作教学的"轻负高效".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言和意的结合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文本内容,又要关注其表达形式。教师引领学生透过"言"的理解与品味,在遣词造句、多样朗读、想象联想、亲历体验中感受文本的言语秘妙,使学生渐入文"意"之中,能够实现阅读教学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教师"和"老师"中的"师"字,其最初意跟今天的教师称谓是一点边都不沾的.在<说文解字>中,"师"字只有两种意义:①古代的军事编制单位;②有"众"的意思.后来孔广居从"众必有长以率之教之",引申出"故又为师长字",算是把"师"字与今天的教师称谓连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