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的小说《可爱的骨头》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小说叙述者"我"是一位刚刚去世的小女孩,我的灵魂飘浮空中,在天堂与人世的"中转站",仰望天堂美丽风景,俯瞰人世悲欢离合,讲述一个悲惨却又温馨感人的故事。作者通过叙事时间的倒错,"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对立交叉的第一人称双重叙事和多重身份的"我"的独特叙述视角等巧妙等叙事技巧赋予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前人对萧红小说的研究已经涉及到时间的问题,但往往局限于小说的时空架构。本文从两个方面切入萧红小说,一是被讲述事件内部,时间与人物意识和命运之间的关系;二是叙事时间在萧红小说中的独特形式。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在萧红小说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与萧红的小说内涵及小说风格的形成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沈从文小说文本中的叙事模式入手,着重通过论述沈从文小说写作中形成的独特的叙事特色,来解析其小说文本中的时间模式,沈从文小说的叙事模式对文本时间进行了某种分裂,即隐去了客观的时间而又将文本中的主观的时间模式进行了一种有意识的消解,而这种消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文本中的空间容量,增加了文本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呼啸山庄》的叙事时间,叙述层次及视角。认为小说没有以全知叙述者的身份从头到尾讲述故事,而是采用了混合倒叙、多层叙述和多重视角的手段。增强了叙述的可信度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秦腔》采取了一种"乡俗"的叙事策略。从文本时间特性方面看,细说慢写的风格形成了重复、弥散和绵延的日常性时间特征。对人物产生实际影响的,是日暮晨昏、节气变化、寒暑交替,这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但同时作者又采取了两种方法来超越日常时间庸常性的拘囿。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代生成性时间,二是疯癫叙事的手法。  相似文献   

6.
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和庐隐的《父亲》在叙事内容上都蕴含着“父子冲突”的意旨。叙事方式上,《斯人独憔悴》侧重空间叙事,《父亲》偏于时间叙事和心理叙事。两位作家共同的年龄代际、时代背景和性别身份是两篇小说意蕴趋同的原因,个性心理、性格气质的不同又使两个文本的艺术呈现出现差异。对冰心、庐隐的重读在今天依然具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时间是最早引起人类关注的自然现象之一。在不同语言、文化、民族、地域和国家的叙事作品中,时间的表现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线性与空间性的表现。这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具有内在的文化意义。古代印度的叙事作品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性的特征;以古希腊史诗与悲剧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则明显地具有线性叙事的特征。中国古典叙事文一开始便具有对时间的关注,展现出明显的线性叙事特征,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叙事文。在对叙事文时间表现的研究中,清代学者李绂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在这一领域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8.
典故用于文学作品,本身包含叙事的因素在里面.不仅在于它能够引起字面之外的更多的联想,而且这种联想很多时候和具体的事件是联系在一起的.辛弃疾词大量使用典故,所涉人物众多.形成了自己的典故人物体系.而这个体系技巧地进行了一生行迹的叙述,在抒情议论中完成了他的模糊叙事.其中有些连续使用的典故在叙事方面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其叙事方式具有革新意义:“若即若离”的时间视角产生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合理的时限安排使得小说富有疏密有致的节奏感;重复的叙述频率造成“错时”的时间体验。但是这篇小说是余华热衷于学习西方现代小说叙述技巧来对抗当时已经僵化了的“现实主义”的试验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具体时间和空间环境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缺席”。  相似文献   

10.
《敦煌变文》由于其故事内容的差异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逻辑,不同的叙事逻辑又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叙事时空。《敦煌变文》的叙事时空总体来看呈现出强烈的超现实性特征,占多数篇幅的演唱佛经故事的敦煌变文,由于其叙事逻辑受到了佛教轮回思想以及三界空间的影响,其叙事呈现出了超现实的叙事时空特点,即便是演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敦煌变文作品,其叙事时序也往往不按正常时间的顺序,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叙事时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