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促进我国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待当前的大众文化,采取愤世嫉俗的激进主义态度和放任自流的消极主义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应该从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处理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关系;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含量和美学意义;承载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内容;通过行政和法制手段规范大众文化市场;从大众生活的实际和特点出发这五个方面入手来建设我国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文性",大众文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文本。作为一种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作者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文化态度和价值立场五个层面考量,认为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物背后的精英文化蕴藏着先人的思想精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在大众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从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中汲取精神力量,从精妙绝伦的国家宝物中寻求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借助大众传播手段,《国家宝藏》转变了受众参与方式、拓宽了受众收看渠道并赋予了受众收视自主权,使得文博领域的精英文化一改往日高深、肃穆的姿态。节目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和技术性的特点与优势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与支持,成功实现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演变与整合。  相似文献   

4.
从19世纪末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人类社会进入大众社会,大众文化随之兴起,我国大众文化的出现,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文化进步的表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刘三姐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品牌,从彩调《刘三姐》、电影《刘三姐》、《印象.刘三姐》到正在开拍的音乐电视剧《刘三姐》,它正借助大众文化的羽翼发展壮大。以刘三姐文化的发展变迁为例,阐释了大众文化全球化传播视域中中国民族文化走向大众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分析了民族文化如何借助大众文化发展壮大,并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一定意义上讲,大众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以用建构与解构来概括,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借助现代传媒工具进行的大众文化的生产以及对这种文化的接受,仍然表现为建构和解构.但是,大众文化也可以有另一种逻辑,即表现大众人们的日常生活、真实情感和追求,现代传媒工具也可以在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传媒和文化将展示出一种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是处于世纪之交的人们所面对的现实生存环境,它以其自身的特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生活意义的体认,从而左右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当今图像文化时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的漠视、排斥和对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亲睐是当今流行的趋势.但这种大众文化是一种缺乏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文化形态,从文化审美的角度上来说是浅薄和艳俗的.因此,重拾经典,用哲学上关于人与文化关系的相关理论来观照大众文化无疑会使人对大众文化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众文化所持的立场是任何一位大众文化研究论者理论分析的第一起点,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从平民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研究立场出发,凸显大众的主动性、抵抗性,将大众文化文本视为“大众生产式文本”,重视“符号生产力”,强调大众从文化消费中获得的“快感”、“意义”,挖掘大众文化运作中的权力抵抗因素,是对以往大众文化研究中的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回顾大众文化概念的提出和演变,归纳出本文大众文化的特定范畴,概述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通俗文化的区别以及大众文化的特征,阐释了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被大众文化排挤的社会现实。从创作、情感、风格等角度更深入地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提出大众文化应该吸收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优势,提高创作的自觉性,客观方面批判者不断言说、政府方面加强引导、受众提高自身素质等,从而在创作等方面实现突破,提高精神品位。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的“ 韵味”类型及其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的含义至今并未统一,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视野中,大众文化是对主导文化、高雅文化的颠覆与解构。“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为商品。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理论家们用自己的理论来发财,而是说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页)站在这样的立场上理解的大众文化,当然是一种把“现实转化为影像,时间断裂为一系列永恒的现在  相似文献   

11.
"日剧"在中国内地传播发展30年,并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被民众所推崇。但无论它的影响如何巨大都只能被定格为流行文化,而非大众主流文化。其排列于官方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之后,这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电视文化 ,必须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性原则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充分展示电视文化的自身特征 ,以构造电视文化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电视教育是电视文化的一类基本形态,具有"选本"属性。选本是一种互动的文化形态。电视教育在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都存在着"选本"与"反选本"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2005年8月,《超级女声》娱乐节目在中国电视界刮起了一股超级风暴。本文试就这一现象谈大众审美文化在当下所具有的五个表征,透视高雅文化“虎落平阳”的内在原因。同时,剖析大众文化“如鱼得水”背后潜藏的文化虚无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影视艺术既要借鉴“西洋”,也要讲“固本”。“固本”是强化根本,强化民族的优良传统,强化影视化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16.
何为"大众"?     
文章对“大众文化”中“大众”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历史溯源,在中西文化语境的背景下,探求“大众”的丰富内涵,从而为当今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有意义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电视文化同世界各国一样,其主体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人们之所以产生电视没文化的印象,主要是因为精英阶层对电视文化的过高要求。同时,电视人自身定位失误和相对栏目而言的素质欠缺也是令人产生电视没文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如何使古老的文学名著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这是我国艺术界包括影视编导在内煞费苦心的文化课题。把我国北朝民歌《木兰辞》、迪斯尼改编的商业动画电影《木兰I》、2009年上映的马楚成版的《花木兰》为比较文本,通过符号学理论对三者的叙事符号和意义生产进行解读,我们认为《木兰辞》体现出为当时统治阶级和男权社会所认可的思想才能够千古流传;《木兰I》的内容灌注了以个体本位的西方文化核心,使原故事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实现了意义再生产,使原文本经由改编成为了"美国电影";《花木兰》虽然增加了很多元素,情节也复杂了许多,但由于文化观念的保守和时代精神的欠缺,没有实现意义再生产。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评论比一般新闻报道更加具体,具有更强的指导性,是增强电视思想性和战斗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电视评论的个性特征,更好地发挥其“旗帜”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影视字幕翻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及要求。以在我国热播的几部美剧的字幕翻译为例,结合美剧字幕翻译的特点,探讨严复的“信、达、雅”标准对美剧字幕翻译的借鉴意义,认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可以成为美剧字幕翻译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