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评论界对陈染作品中呈现的“孤独”情感多有论及,并形成共识。通读陈染本,可以发现“孤独”是贯穿其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观察她生活中的表现,可知“孤独”也是其个性上的特点。陈染的“孤独”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外显的物化为本的个人心路与身路历程。二是内隐的深层化心理结构。这二一表一里,相互影响,而后绝对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陈染的“孤独”旅程“越走越远”。陈染的“孤独”对我们审视存在、质询自我,具有形上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一位孤独者死后,经过天堂时遇见了上帝。“万能的主啊!请您老人家告诉我为什么我总是孤孤独独的,没有快乐!”“哦!”上帝注视着这位可怜的孤独者,“你想知道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孤独,总是不快乐,对吗?”“是的,是的!我生前就一直感到孤独,现在仍然如此。我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快乐和幸福,从不知道快乐为何物。”孤独者痛苦万分地说。“那好吧!”上帝发了慈悲,说,“现在你来看看这‘回世镜’,看看你生前走过的路,或许你就能明白不快乐的原因。”简评本文给读者讲了一个哲理:战胜自己,人生就会快乐。同时,也给广大教育者提了一…  相似文献   

3.
韩孟诗派想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却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他们的孤独是因为社会的排挤、阻挠造成的。为逃避这种与世隔阂的孤独,他们寄托理想于“世外桃源”,妄想寻求纯真友情和无功利的交往,但最终逃离不了孤独无依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枯河》是莫言1985年进入创作转型期后反思儿童生存困境的又一力作,小说塑造了一个孤独的儿童形象——小虎。“孤独”的内在特征体现在小虎身体与话语的悖反关系上,并外显于“痴”的属性上,“痴”在本质上预示了一种对社会的反抗。“孤独”的性格特征是由于与成人认知世界的标准不同造成的。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正是这一“孤独”的性格特征使小虎在变异的家庭伦理、人际伦理和政治伦理之下陷入个人生存的困境,从而揭示了激烈变革的社会中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隔阂。  相似文献   

5.
“故都”——“孤独”。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借故都之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本文从演绎生命的孤独、追寻艺术的孤独、叩问政治的孤独来一窥郁达夫之“孤独”的秋。  相似文献   

6.
我的财富     
这是一篇以《我的财富》为题的命题考试作。考场上,时间嚼迫、竞争激烈,给考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的考生写物质和金钱方面的财富,写丰富的精神生活,还有的写自己多彩的课堂生活,如饥似渴地求取知识……而荣宁妹同学能独辟蹊径,她写了自己的独特内心感受。一般人写和同学的相处,可能要歌颂友谊,歌颂真情,这篇章却写自己的孤独,请看:小作“钟情于孤独”,“热衷于孤独”,“委身于孤独”,“奉献于孤独”,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既没有等待同伴的焦急,也没有因被同伴等待而带来的歉意和不安。没有彼此的屡屡等待,倒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我心坦然,并且毫无怨言,因为这要远远好于政治课上被老师罚站”;“孤独中,我寻觅到了一位‘永不背叛’的‘伴侣’来陪伴我的孤独,那便是课本,是知识”;“明亮的灯光下,翻开语课本,我的心仿佛躲在荷塘边同朱自清先生一同领略‘清幽的月色’;翻开数学课本,一支笔在我的右手控制下默默耕耘,我的心也随之踏上了先辈们曾经走过的‘数列之路’……”正是这份独特的心境,使得这篇章才不落窠臼,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关耳 《教育艺术》2004,(1):44-44
“孤独”,汉语词典释为: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其实,“孤独”涵义极为丰富,不同环境、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有着因理想追求和恶浊社会现实相背离、对情感的期待和期待实现程度之间相差太大,以及对时间和死亡十分关注却又无可奈何而产生的孤独。同时,陶渊明又以“自然”、“顺化”的思想来超越孤独;具体的方式有:引古代贤哲为知音,借酒排遣并超越孤独,以诗书自娱,在躬耕劳动中体验人生并超越孤独。  相似文献   

9.
都市中的忧郁与想象——论戴望舒的情感生活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观念导致了戴望舒婚姻爱情的失败,而情感生活的悲剧则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瞬间浮华的现代都市色彩和孤独忧郁的情感基质。在戴望舒的诗歌中,“丁香”与“蔷薇”、“夜”与“梦”是两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前者是忧郁的爱情生活的象征,后者则是都市浮华中孤独的人生体验。 学史  相似文献   

10.
“我没有朋友,我很孤独” 小霞背着书包,有些腼腆地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她神情呆板,大大的眼睛里有一丝忧郁:“我没有朋友,我很孤独。”  相似文献   

11.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孤独乃人类的伙伴,生活只不过是孤独海洋中的一个岛屿。且体味:老处女的落寞心境,天涯倦客的离乡背井,位高权重者的“高处不胜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之感。孤独是人生旅途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拥有孤独和享受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大凡思想感情深沉者才享有真正的孤独。  相似文献   

14.
和情爱一样,孤独也是文学表现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孤独这一主题的作品俯拾即是。同样是“孤独”,却传达出不一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吕琦 《教育文汇》2005,(6):40-41
一项心理调查表明,人最害怕的是“孤独”。而某些班主任在后进生教育中,往往就采取了“隔离”政策,让这类学生处在孤独之中。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明智乃至有害的。  相似文献   

16.
《百年孤独》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为主体,反映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百年兴衰中蕴含的孤独,影射着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背后的孤独,隐喻了全世界每一个民族在独立的过程中都要经历的孤独,更展现了超越时代与民族、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带来的形形色色的孤独,甚而我们可以从中透视自己内心深处贯通宇宙人生的相同的孤独。马尔克斯笔下的“孤独”究竟是何内涵?从“爱”出发,我们也许可以真正窥得“孤独”的奥义。  相似文献   

17.
刘娟 《八小时以外》2014,(10):24-25
治疗孤独 “你好。” “你好……你好……你好……” “你是谁?” “你是谁……你是谁……你是谁……” “做我的朋友吧,我很孤独。” “我很孤独……我很孤独……我很孤独……”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对《饥饿的艺术家》这篇短篇小说的细致分析来完成对卡夫卡式的“孤独”的一种话语阐释。文章从历时、共时和艺术精神三个层面来解读孤独并希望从中“解卡夫卡对孤独、艺术的认识。存在的孤独感与荒谬感,艺术的孤独与庸众的泛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孤独现象”是士大夫文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文章探讨的问题是:这现象有哪些典型表现?其内蕴是什么?文章归纳了先驱的孤独、政治退避的孤独、独立人格的孤独、壮志难酬的孤独等五种典型表现,并对此进行分析论证,阐述了士大夫文学中“孤独现象”所积淀的人格、文化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20.
钱海荣 《师道》2006,(9):42-42
叔本华说:“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被我们感觉得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第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在常人眼里,孤独是一种痛苦,一种无奈;在智者心中,孤独却是一种幸福,一种安静。孤独,让人痛并快乐着。孤独,是一种高贵的情愫;孤独,是一剂思想的良药。许多哲人钟情于孤独,成为了真正的孤独者。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怪人”,他在白天打着灯笼,到大街上寻找真正的“人”。孤独之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