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体育文化相遇的发展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文化相遇现象理论,通过文化自觉,从多元文化发展和分类体育的角度探讨分析了中外体育文化相遇后在中国的发展格局。得出了两种特质各异的体育文化相遇后,在现代中国形成了西方体育剔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体育文化、西方体育压抑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平衡的大众体育文化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体育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流变过程,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形态体系和价值内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有着迥然不同的形态和价值体系。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并与传统体育发生了冲突与碰撞后,逐渐在中国的大城...  相似文献   

3.
审美诉求是中西方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其孕育出的文化传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审美追求和情趣。为厘清中西方体育种种不同的表征背后对于审美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和文化学研究方法,对审美追求的不同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审美追求不仅构成中西方体育文化各自发展的主要文化基础,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诉求,试图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体育由于文化基础不同,从物质、精神与制度等多个层面都有集中体现,因而在表现形态、发展过程都呈现出相应的差异。体育价值观作为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核心内容,必然受到体育文化差异的深刻影响,而这些差异进一步影响到中西方体育的发展。而我国未来体育的发展,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同时还要汲取西方合理的体育价值观,以促进中国体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长礼  高鸿辉 《体育与科学》2007,28(1):65-68,28
中西方体育由于文化基础不同,从物质、精神与制度等多个层面都有集中体现,因而在表现形态、发展过程都呈现出相应的差异。体育价值观作为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核心内容,必然受到体育文化差异的深刻影响,而这些差异进一步影响到中西方体育的发展。而我国未来体育的发展,不仅了传承中国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同时还要汲取西方合理的体育价值观,以促进中国体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湖北体育科技》2015,(9):761-763
厘清体育文化在西方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中国本土的体育文化,其实是迥异于西方从庆典与景观累积的发展模式。研究结果和结论:当代体育兼具庆典与景观的双重角色。当代中国尚欠缺体育从节庆累积的文化能量,就被迫纳入全球体育体系之中,媒介的出现又加速了体育景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1 引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中两支艳丽的奇葩 ,早期两种体育文化是沿着一条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单一取向的道路不断积累和发展的。明末清的西学东渐终止后 ,由于当时清王朝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在文化上又盲目排斥异国文化的进步影响 ,从而在文化形态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势差。以鸦片战争为始点 ,两种体育文化伴随着其它文化发生了猛烈碰撞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然而 ,体育文化是一种不拒绝人的文化 ,它具有超越国界、地域的世界性特征 ,打破了地域环境与人文壁垒…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谈古近代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演进历程的异同陈晋璋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主要指欧洲)体育是中西方两种传统文化的产物。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中西方民族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形态和民族心理,它包括个性、情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定势等。...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向度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及价值观进行比较, 探究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结果认为中西方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由于各自的人文、地理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体系, 在当代中西方体育文化中, 中国由强调修身养性逐步向快乐健康、全面健身方向发展, 西方注重对自我的挑战, 以刺激、活泼的体育项目, 强调运动及耗能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具有类似形态的体育萌芽在今天的东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体系,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造成的。本文采用逻辑分析法,从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尚武任侠之风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了佛教思想对中国尚武任侠之风的影响是东西方形成截然不同的体育体系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体育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西方文明有着深厚的宗教基础。中国既然已经融会到现代体育的主流,就不能只图形似而不讲宗教述求。比较中西方体育与宗教的形成与发展,探求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关联互动的内在机理,将为我国体育的发展觅得一条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中国也随即进入了后奥运时代,本文从中西方体育价值观形成的文化体系入手,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上反思中国人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在健康观、经济观、社会观、政治观和荣誉观等方面的变化,以此来重新认识中国体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体育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面对时代的要求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的体育文化必须在创新中才能求发展。发展的途径集中在更新思想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在学习中创新,运用伦理导向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一样,都处于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国体育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重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传统体育文化。如果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创新和发展,它就极有可能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因此,探讨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外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地理背景下萌芽、发展的中国传统体育,是和西方体育体系相对的。中国传统体育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审美特征。中国传统体育是由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使用的,它存在与民俗生活的各个角落当中,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精、气、神"的重要体现。从文化、审美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明晰中国传统体育的组成和内涵。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出现的深刻变化和1915年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也相应地出现了巨大变革。与此同时,随着一些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和先进文化的研究与倡导,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形式之一的现代体育活动也开始逐渐地传入中国。这些西方现代体育活动的传入与发展,一方面对新兴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传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对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双方的碰撞和交锋促使更多的人冷静地思考中西体育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为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初步融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它不仅使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竞技体育能更好地走进中国社会,而且也为中国传统体育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而由此出现的以竞技体育为特点的奥运模式对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使得传统体育逐步走上了借助奥林匹克文化模式而进行自我改造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湖北体育科技》2015,(11):958-960
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对东西方体育文化形成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中西方体育文化虽起源相同,但因文化基础不同,其表现形式、发展过程呈现出相应的差异。认识理解东西体育文化的变迁差异与价值取向,为促进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快推动中国民族优秀体育文化国际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西方武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古代中西方武文化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探析两者差异性的根源,为中国特色武文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先秦时期的尚武精神为中西方武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中西方武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开始显现;秦汉以后,两种不同特征的武文化体系逐渐成熟,并沿着各自方向发展.西方武文化依然沿袭体育与军事结合的发展道路,而中国的武文化则走上了多层次的民族化发展道路.西方的武文化呈现出单一性发展特征,中国的武文化则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传人及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调研法和理论分析法,对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过程及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认为近代西方体育运动文化的传入为我国近代体育运动的兴起与推广提供了新方法与手段;促进了中国体育思想的变革;为中国体育制度的初建提供了范本;为中国体育竞赛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医疗体育的历史特征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医疗体育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独具风格,其医疗价值自先秦以来不仅为古人健康做出具大贡献,且对现今中外医疗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传统医疗体育的医疗和养生方法体系及与西方医疗体育模式的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体育疗法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