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释“此其”     
《鸿门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此其”,课本未注,有些人认为,“此其志不在小”等于说“其志不在小”,“此其”为同义复用。似不妥。此例中,“此”、“其”两字虽然连在一起,但所指并不相同,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所以不应该连读。“此”,指代“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相似文献   

2.
语文在哪里     
语文在哪里?语文在哪里?许许多多的语文同仁都在苦苦地思索积极地探索,小心翼翼地摸索。语文在哪里,它不在教师的教鞭下,它不在教师的教参里,它不在教师的题海中,更不在教师的盛怒里。语文在哪里,它不在人云亦云的模式里,它不在空洞乏味的理论里,它不在苦盼答案的茫然中,更不在表里不一的“智慧”里。曾几何时,语文教师只要教参烂熟于心,便可自栩“渊博”,便可“妙语连珠、游刃有余”;只要教鞭一挥便可号令“三军”,将士们便争先恐后趋之若鹜,如有违背他便显示出“杀无赦,斩立决”的威严;只要题海一造便使学生苦海无边,然后坦然地教导莘莘学…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新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把《谏太宗十思疏》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注为:“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这注释不符合原意,应当修正。“怨不在大”语出《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孔颖达解释说:“人之怨不在事大,或由小事而起;虽由小事而起,亦不恒在事小,因小至大。”意思是说,凡是使臣民怨恨的事都不能做。《谏太宗十思疏》虽只引用了“怨不在大”,省去了“亦不在小”,但基本意思是相同的。“怨不在大”应注为:“(臣民的)怨恨不在(事情的)大(小),(凡是使他们怨…  相似文献   

4.
韩晶晶 《现代语文》2014,(8):152-154
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笔者疑虑重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哪里--在教材里,不在课堂上;在口头上,不在手头下;在理论中,不在实践里。  相似文献   

5.
晏志成 《教育》2010,(10):32-33
对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小学(以下简称枫小)本部来说,“山”不在大,有“质”则名,虽然按照占地的规模,枫小绝对是一所“麻雀小学”,在车水马龙的街道边,一点都不打眼。  相似文献   

6.
曹霞 《贵州教育》2009,(11):42-43
当我又遇上《灯下漫笔》一文时,我惊奇地发现已经上过两遍的这篇文章在我脑中竟然“荡然无存”。 为什么会这样?我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结论是:“我”不在文中,则“文”不在我脑中。 何谓“我不在文中”呢?  相似文献   

7.
我是属龙的,名字叫“湘”。爸爸说:“龙是要用水养的。”可不是嘛,“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于是爸爸就给我取了“李湘”这名字。  相似文献   

8.
栀子花流泪     
此文针砭“爱得不当”,而且将其“不当”定位在“让它们不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度过,让它们不在贫瘠之地生长”——其严重后果是“躺在垃圾堆里”!“良好的”主观愿望同恶劣的客观效果形成强烈的反差,凸显了主旨!  相似文献   

9.
胡树鲜 《语文知识》2003,(11):28-29
以往人们在关注上声变调的时候,一般比较注意短语的分组情况,认为意义分组层次决定上声的变化,例如“展览馆”“买把雨伞”等。但有些连续的上声不在一个组合层次上,如“户口本”“有感受”“车水马龙”“你死我活”“长此以往”,其中的“口”与“本”、“有”与“感”、“水”与“马”、“死”与“我”、“此”与“以往”不在一个组合层次上,即不直接搭配,但前面的上声仍然受语流音变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声调变成近似阳平。下面我们分析几组不在  相似文献   

10.
《庄子·天下篇》在总论部分对“古之道术”的基本评价,就是“无乎不在”。“古之道术”是指五帝时代的神巫之学。由于神巫之学的影响力深远,是后来史官之学与百家之学的源头所在,故曰“无乎不在”。明确“道术无乎不在”的真正含意,对于解决篇中其它难点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问题是构成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所谓教学过程,亦正是学生“生疑———辩疑———解疑”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就认为“课堂教学艺术从某种角度看,也正是提问的艺术”,可见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凡课堂提问,在“精”而不在“滥”,在“巧”而不在“平”,而“精  相似文献   

12.
“你每天都读书吗?”“你每天都思考吗?”“你每天都在实践吗?”要是有人问你这些问题你肯定会感到可笑,因为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读书(读教材、读教参),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思考怎样让学生考高分),又无时无刻不在实践(天天都在上课)。但如果再问你“每天都在读什么书?”“每天都在思考什么?”“每天又在实践着什么?”这时你的回答恐怕不会那么坦然、那么自信吧。  相似文献   

13.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题记“园不在大,有菜就成;菜不在多,有名则行。”话说我们班本是由59种“蔬菜”组成的王国,品种齐全,味道各异。想去参观参观,领略领略其“风采”吗?Let's go!  相似文献   

14.
一、示范性高中“示范”什么示范性高中之高不在楼堂之高,而在其内涵之高;示范性高中之大不在规模之大,而在其效益之大;示范性高中之好,不在训练学生考试之好,而在其培养学生素质之好。示范性高中的价值和作用重在“示范”。  相似文献   

15.
说“下笔”     
大凡佳作,下笔常成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匹夫而为天下师.  相似文献   

16.
“意”即文章的主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立意是一篇文章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章的“意”就如同是山中之“仙”,水中之“龙”。有了它们,文章才会神情毕现,熠熠生辉。同学们一定要在立意上  相似文献   

17.
“校长在与不在一个样” “以前只要一出门门,我就会担心学校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有没人管,会不会乱成一团。但现在,通过对管理重心的及时调整,各个层级职责分明,即使校长不在,各个层级的工作依然井井有条。校长在与不在完全一个样。”谈起学校管理,沧州一中校长刘月廷一脸轻松。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说:“人的幸福,源于他‘在’.”“在”扛起的是幸福所有的重量.可惜的是,现在一些语文课,生不在、师不在、法不在、语文不在的悲剧,像野草,总是刈不完. 生不在,生是什么?是旁观者,是只带着眼睛和耳朵的局外人.课堂是冷的,学生是心智未开的封闭者. 师不在,师是什么?是滔滔不绝的自恋者,是一讲到底的霸权者,是目中无人的讲座者. 法不在,课堂是什么?是刀耕火种,是原地挣扎,是盲人骑瞎马. 语文不在,语文是什么?是别家兴旺自家荒,是误认他乡为故乡.  相似文献   

19.
释义,是一种重要的说理方式。不少文题,要解释概念。如“生命的价值不在延续而在闪光”这个文题是一个判断,也是文章的主旨。但是什么是“延续”,什么是“闪光”,二者有着怎样的关系,要有正确的理解。“延续”是指寿命的延长;“闪光”是指“贡献”和“创造”。明乎此,可知题意是:生命的价值不在寿命的延长而在于创造和贡献。“延续”和“闪光”出现在“不在……而在……”的语言形式中,二者是对立的吗?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在延续中闪光,强调的是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与不在     
《小读者》2003,(4)
父亲为了了解女儿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学习,一次他问女儿:“自习课时,班里有多少人?” “如老师在,共36人。” “那么,老师不在的话,就有35个人啦?” “不,如老师不 在的话,就一个人也没有了!”在与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