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如何认真学习、充分吸纳、全面实践新课程标准的问题。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思考焦点、新的实践任务。要准确把握和落实新课标精神,需要正确认识这样三个问题:首先是关于“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重点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认为:“不是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换言之,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语文教育是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也是一种审美的人文教育,应该把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放在语文教育的重要位置.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优美的中外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蕴含着美的语句、美的形象、美的品德、美的意境和美的情趣,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宝贵资源,所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这些美文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是大有可为与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的学科,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将经典文学作品带到课堂上来,在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能力是核心能力,是学生能够感悟语文的人文性,有效利用工具性的前提。推进个性化阅读的开展成为语文教学和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可持续学习的关键;是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自主性的个性化学习能力的提升基础。  相似文献   

5.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注重核心能力培养,注重学生长远发展;加强学生人文素质修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创建合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在体验成功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特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思想情感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必然承载着学生对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的品读和深究,必然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和情感教育的重任,尤其是语文课文品读中的文学审美教育更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内化和强化语文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美好的情感品质,让语文课堂充  相似文献   

7.
《考试》2007,(Z1)
一、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1.个性化阅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本质特点的追求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风起云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已清晰地浮出水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确立,突出语文的文化内涵的教育意义,突出了语文学科对于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所力所承担的任务,强调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基础。这使语史学科更加关注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学生,而个性化阅读正  相似文献   

8.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要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那就是着眼于语文形式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成为学生发展的设计者,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基于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主阅读和感悟,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朱珠 《学周刊C版》2014,(4):60-60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高中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拥有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拥有“大语文”教育观,注重拓宽学生学习视野,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注重创设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重视诵读以及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高中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拥有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拥有"大语文"教育观,注重拓宽学生学习视野,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注重创设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重视诵读以及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材绝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涵盖面极广.文学作品人文性很强,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学生能从文学作品中得到启迪,提高认识自然、人、社会的能力.因此,有学者认为,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母语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民族性.甚至还下了结论:人文精神一日之不复,则素质教育一日不得实施.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文学作品的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现在的教育观点以及文学作品教学自身发展所受到的限制,常常导致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信念、热情、感性、细腻、豪放等方面没有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很好的体现。这方面的欠缺不仅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文学作品学习的能力。学会赏析文学作品语言对于中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认为学生的发展是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我认为,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应当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在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语文教学中倘若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分层教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文学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文学教育的范围界定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等问题 ,不少专家或中学语文教学同仁已有不少论述。笔者拟就文学教育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主体问题 ,谈一点看法。一、改革讲析模式 ,让学生成为阅读文学作品的主体绝大多数中学生都爱读文学作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一般都是经典作品或经编者精选的上乘之作 ,因此 ,语文课上学生理应对将要学习的文学作品兴趣盎然 ,充满激情 ,但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曾就中学生在此方面的学习兴趣问题做过问卷调查 ,结果有三分之一多的被调查者坦…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是突出语文人文性的集中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力图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审美世界,让学生领略语言美,体验情感美,品味意境美,感受形象美,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成为对学生一次美的洗礼。审美活动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成为美的享受过程,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小学语文实践研究中的点滴收获为出发点,研究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17.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姜华 《现代语文》2013,(12):104-105
一、引言 所谓的人文素养是指在精神上与思想上通过长期的文学、艺术和哲学学习所获得与积淀的一种修养,包括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修养。由于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学科,可以说人文就是语文的灵魂,我国语文中有着非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都是伟大作家的人格体现,如孔子、司马迁、苏东坡等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将人文素养与能力培养相割裂,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陈淑芳 《成才之路》2022,(8):125-127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教学内容脱离生活、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标不完善、学生主体不突出、学生缺乏语文素养等问题.基于此,在具体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以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以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深挖教材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相似文献   

20.
正中职语文教育与高中有着很大区别,其不存在升学压力,按教学目标要求就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能力的培养。但中职语文教育如果过度追求实用性,则其就不能客观的看待语文的人文价值,对实现中职的语文教学目标势必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在阐述了中职学校语文文学教育现状基础上,提出应加强中职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一、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现状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促进学生提高感悟能力、人文素养和审美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