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长启 《收藏》2013,(7):99-103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有一批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石供桌,有分体式,也有整体式。其构造可分为桌面、桌腿和裙面三部分。一般桌面两端上翘,侧面和正侧面即裙面雕刻有纹饰。尤其是裙面纹饰颇为精彩,也是其精华所在,反映了当时的石雕艺术。明弘治款人物图石供桌(图1)长98厘米,高64厘米。为整体式。桌面上刻有铭文,但已漫漶不清。桌裙雕饮酒图,两人席地对坐,二人均身着交领宽袖长袍,一人头系巾,另一人头戴官帽。一人双手持酒壶给另一人杯中斟酒。  相似文献   

2.
王长启 《收藏》2010,(7):57-59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藏有一批画像砖,规格、造型相同,均为长方体(50×16.5×10厘米),一端(指小面)有卯,另一端(小面)有榫,突出部分与凹进部分正好吻合相接,其窄面模印纹饰。  相似文献   

3.
王长启 《收藏》2008,(8):31-32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藏品中有两件雕刻有角抵图的上马石。其一麒麟纹上马石,二层台阶形,宽51厘米,长102厘米,前高63厘米,后高32厘米(图1)。上层正面雕兽面,兽面双耳竖立,粗眉,巨眼,宽嘴。两侧面分别雕山石麒嶙纹,麒麟昂首挺胸,曲腿欲起。下层正面雕盛开牡丹,两边各有一乐人抱一乐器演奏。左右侧边各分3部分,雕飞鸟、走兽与卧兽,后侧面雕麒嶙回首纹。下为束腰,  相似文献   

4.
万联佳 《收藏》2008,(2):126-127
此砚台长32厘米、宽24厘米、高6.5厘米。白石质,底部平整,四侧均自上而下内敛,延续了宋代砚台面大于底的特点。砚面开有并列双堂、双池,砚堂深陷。池与堂相连,椭圆形,池深2.6厘米。砚池上方雕有一组鲤鱼山水纹饰。图中鲤鱼振鳍摆尾,跃于海水中,海水中有一山形。砚堂、砚池及纹饰四周均有一道阴刻线纹。  相似文献   

5.
王长启 《收藏界》2012,(12):106-110
西安民俗博物院藏有极丰富的石马槽,分为青石与砂石两种,造型一致,近长方体,上面大,底面小,从正面看呈倒梯形,上面有槽,即盛牲畜饲料与水,供食与饮水用,正面雕刻纹饰。还有一种形体小、造型不同的品种,近长方体,在小侧面上凸出圆弧形,另一小侧面雕一兽面含环,正面雕纹饰,有  相似文献   

6.
张阅阅 《收藏界》2010,(1):112-113
好友珍藏有一方古墨砚藏品(图1),长24厘米,宽15厘米,厚5.5厘米,重3.3千克,形似砚实乃古墨。“砚”面左上方有“竹林大士出山图”和“程氏君房”字样和款名。砚的中心边缘上下左右及四周边缘有各种人物69个和大象、牛、马、鹤、兔、鸵、鸡等纹饰,图案纹饰精细,神态生动,砚底背(碑)有明永乐朝翰林侍读学士曾桀“竹林大士出山图赞”近300字的题跋,  相似文献   

7.
飞天耀越窑     
卢彰麟 《收藏》2014,(12):144-147
越窑纹饰的奇珍——飞天 2013年上半年,笔者有幸征集到一片当年(2009年底)原杭州东南化工厂改造工地出土的刻有“飞天”纹饰的越窑瓷枕残面标本(图1a)。该化工厂所在地为历史上五代和南宋皇城的范畴。瓷片呈不规则形,长15厘米,宽9.5厘米,厚度达1.5厘米。  相似文献   

8.
初国卿 《收藏界》2014,(6):72-79
我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玩浅绛彩瓷,买的第一件藏品是汪兴藜的“青花纹与刘备招亲图浅绛大瓶”。那是在辽西古昌黎义县的一家寄卖行,大瓶虽身有裂纹,且缺耳一只,但66厘米的高大器型和三层青花纹饰,一面浅绛人物,一面书法诗作,既有纪年款,又有署名,这样的彩瓷作品,着实让人喜欢。  相似文献   

9.
江龙  何小芹 《收藏》2009,(3):100-101
在宝鸡市馆藏文物中,有3面达摩渡海镜。其中两面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品,另一面是金台区文化馆藏品。镜一直径15厘米,重量510克(图1);镜二直径14.7厘米,重量540克(图2);镜三直径13.5厘米(图3)。镜一、镜二的表面都较粗糙,铸造时合金成分中锡铅量较少,镜一劣于镜二。铜镜三的纹饰与镜一、镜二基本相同。铜镜一和铜镜二为馆藏征集品,  相似文献   

10.
王光青 《收藏界》2012,(2):68-68
青花加紫郭子仪祝寿大瓶(见图)高81厘米,口径29厘米,腹径120厘米。夔龙双耳,形制硕大,造型丰满浑厚,青花色泽明快,绘画满工精细,人物、景致、纹饰都极为精彩。大瓶的主题纹饰是一幅郭子仪祝寿图。郭子仪(公元697-781年),唐代著名军事家,字子仪,华州郑县人(今陕西华县),武举出身,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他的七子八婿都是朝廷显官,据说寿宴上,  相似文献   

11.
刘禄山  刘敏华 《收藏》2009,(6):76-77
江西省博物馆藏有一对规格相同的天蓝釉白釉堆雕瓜果瓷板圆桌(图1),系1959年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烧制。桌高75厘米,面径90厘米;内嵌瓷板,面径70厘米;硬株木镶边宽10厘米,四弯合围而成,髹桐油红漆。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1,(3):120-121
笔者收藏的此面战国五山铜镜(如图)直径15厘米。圆形,弦纹钮,圆钮座。座外五桃形叶片有规则地排列,主题纹饰为细密的羽状纹,其上镌有5个左旋“山”字。素缘。细密的地纹与宽疏的主纹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疏密有致,布局合理。闲暇之时,捧起这面心爱的镜子,不由对战国时期流行的山字纹镜有了些许思考。中国铜镜纹饰的寓意和配置,至今还有一些不为人们所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近见一件青铜箕形器(图1),全长31.5厘米,箕体长22.5厘米,宽16.5~20厘米,高5.5厘米,重1715克。箕口和周沿处为斜折沿,唇口厚,内壁薄,后栏正中有一上平下圆筒形斜銎,下侧中部有一方形穿孔以置辖固柄,銎内残存炭化朽木,为木柄遗痕。初见此器时,銎面被硬锈覆盖,看不出纹饰和有无铭文,及至铜锈逐步清除,才显露出独  相似文献   

14.
1978年安徽省文物总店在合肥市肥东县征集收购了一件宋代瓷枕,经鉴定属于宋代吉州窑生产的瓷枕。此枕为长方形,束腰,长28.6厘米,宽11厘米,瓷枕胎为米黄色,质较坚致。枕面施白釉褐彩彩绘,枕的六面均绘有纹饰,上下两面为白地褐色彩绘水波纹,前后两面为白地褐色彩绘卷草纹,两端面为白地褐色彩绘花卉,一端有一直径为1.5厘米的通气孔,孔位于花蕊处,另一端的四角有垫烧痕。  相似文献   

15.
王依农 《收藏》2020,(4):14-17
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一例褐釉贴塑人物大罐,此罐器高达73.2厘米,撇口粗短颈,肩设六系,系端贴有"王"字虎面,系间贴塑折枝菊花,腹部上下两周卷草,内饰主题纹饰,以刻塑并用:塑为山峦、人物、景物;刻则用于山石、云雾、花草等细节处。褐色釉,釉不及底,粗砂胎。(图1)此罐所用主题纹饰为经典的景德镇青花风格,多见于15世纪(图2、3、4)。因云漫其后,作为画面的主要布景。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淅川县南50公里丹江口水库西岸的龙山脚下发掘了一批楚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现选几件造型奇特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介绍如下:神兽2件。图1通高48厘米,长47厘米,宽27厘米。图2通高48厘米,长46厘米,宽24.6厘米。两件神兽大小、造型基本相同,纹饰相同。龙首,虎颈,虎身,虎尾,龟足。龙  相似文献   

17.
王永彪 《收藏》2008,(2):104-104
湖南省汉寿县于近年出土了一批东汉金银器,其中几枚金银饼极为罕见,现公诸同好。镂空龙纹金饼 直径6.3厘米,厚1.8厘米,重244克。表面隆起,镂空,中心雕一铜钱纹,周围雕有两条龙,龙身刻有纹饰。底部内凹,铸有鳞片状纹饰(图1)。  相似文献   

18.
刘东 《中国收藏》2020,(1):78-81
元明时期,龙泉窑青瓷的模印装饰工艺颇具特色,印花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尤其是人物故事纹题材较多出现,为当时社会所喜闻乐见。安徽博物院就收藏有一件明代龙泉窑青釉模印二十四孝故事纹碗(图1),其高8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5.8厘米,于上世纪50年代在安徽省治理淮河工程中出土。  相似文献   

19.
张志 《收藏》2016,(11):94-97
家传一砚,石色青绿,石中有细长刷丝纹,其质如玉。长方形,长10.3厘米,宽6.8厘米,高1.5厘米。砚分三层,均为石质(图1),简朴无华。砚堂微凹,上端开墨池,抚之光润细腻。砚背凹人,中镌篆文“乾隆年制”四字,刀工爽劲,字形规整。砚盖凸雕双夔龙,纹饰古朴,有商周钟鼎彝器之风。底座凹承砚身,底面四角皆有矮足(图2)。五爪团龙纹锦盒包装(图3),顿为精致。  相似文献   

20.
刘玉 《收藏》2014,(10):91-93
笔者有几件家传玉器,时常摩挲把玩,爱不释手;可谓玉石之美,深植于心。就此曾请教于多位玉器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均对其工艺和纹饰加以赞赏,称其颇值得重视和探究。几何纹扳指(图1),外径3.8厘米,内径2.6厘米。造型似小玉琮,形制特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