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9,(4):108-111
为了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同时考察性别和内外向人格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采用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对实验组被试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的在领导力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实验组被试领导力提升程度受到性别和人格因素的影响。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领导力水平。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道德情绪的行为回忆范式,探讨中国大学生在负性道德情绪影响下的应对行为.结果发现:(1)负性道德情绪下的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掩饰意义的行为词语;(2)负性道德情绪下的被试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3)体验到负性道德情绪的被试在做出掩饰动作后,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所下降,与控制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揭示:中国大学生体验到负性道德情绪后更倾向于做出掩饰行为而不是洁净行为.  相似文献   

3.
以心理距离的两种表现形式(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为自变量,探讨心理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80名大学本科生随机分成两组。结果发现,与发生在较近的未来(明天)的不道德行为相比,发生在较远的未来(明年)的不道德行为会判断为更加不道德。实验二采用实验一的设计,考察社会距离对不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当不道德事件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其不道德程度要高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结果表明,心理距离影响个体对不道德事件的判断,即心理距离近,不道德程度低,心理距离远,不道德程度高。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取61名初中生作为被试,采取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在体育课教学中引入领导力训练,研究领导力训练对学生领导力技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处理后,实验组领导力技能明显优于控制组;延时(领导力训练结束3个月后)测定结果表明,实验需领导力技能得分仍然显著高于控制组。结论:(1)体育教学中进行领导力训练对学生的领导力技能干预有效。(2)领导力训练效果具有一定的保持性。  相似文献   

5.
以孤独感自评量表(UCLA)为测度,筛选出高孤独感的高职生,将其中自愿加入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进行为期四周的团体辅导,控制组不作任何干预。测评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前测无显著差异;后测中,干预后的实验组较控制组孤独感水平有显著降低,较自身干预前也有显著降低,且维持一个月;控制组前测后测无显著差异。可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团体辅导对降低高职生孤独感有显著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编问卷对3238名18岁以上成年被试受文化震荡的影响程度及其心理健康进行调查,探讨文化震荡下的不同年龄个体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从总体来看,文化事件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文化震荡对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35岁以下组在精神、行为文化事件方面报告的更积极;36~45岁组在物质文化方面报告的最积极;而46~55岁组的被试则在政治文化事件方面报告的最为积极。(2)文化变革事件对不同生活环境的个体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生活在城市中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普遍高于农村的被试,而且物质文化事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明显高于农村被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团体训练提高初二学生的自尊发展水平.方法:采用<中小学生自尊自我评定问卷>,在大连市某中学初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筛选出自尊发展水平低的被试27名,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14名,控制组13名.采用自尊团体训练方案对实验组被试实施促进自尊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以提高其自尊水平.结果:团体训练后,实验组自尊水平以及自尊各维度得分都显著高于控制组;追踪评估的结果也显示,实验组自尊水平得到了巩固和保持.结论: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二学生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中文版内疚感问卷、亲社会倾向量表对38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内疚感与亲社会倾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伤害别人、关爱不足、辜负别人后产生的内疚感以及总体的内疚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利他的、紧急的以及总体的亲社会倾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除伤害别人后产生的内疚感与公开的亲社会倾向的相关不显著以外,内疚感与亲社会倾向的各个维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3)伤害别人、自私行为、关爱不足、辜负别人后产生的内疚感和总体的内疚感对亲社会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内疚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考察了点探测注意训练对考试焦虑的干预效果。首先使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分别筛选60、38、60名被试,依据TAS得分将其分别划为高考试焦虑实验组、高考试焦虑控制组和低考试焦虑控制组;在三周内采用点探测注意训练对三组被试进行13次、总时长65min的干预。高考试焦虑实验组和低考试焦虑控制组的训练程序中,探测刺激出现在先前呈现考试无关图片位置的概率为98%,而高考试焦虑控制组的训练程序中,探测刺激出现在先前呈现考试无关图片和考试相关图片位置的概率均为50%。干预结束后比较三组被试各自干预前后TAS得分差异。结果发现,小学、中学和大学实验组被试TAS得分前后测差值均显著大于控制组。研究表明,点探测注意训练能有效降低小学、中学和大学高考试焦虑个体的考试焦虑水平,干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在同义词学习中测试对未测试内容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分为测试组、重学组与控制组三种学习方式.发现对于测试组的被试,重测成绩显著好于未重测成绩;测试组的重测成绩与重学组的重学成绩显著好于控制组的成绩;测试组的未重测成绩与重学组的未重学成绩、控制组的成绩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各领域不断有不道德新闻传出,道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销售人员为研究被试,选取员工道德推脱为主要研究变量,从组织管理的层面出发,探讨道德推脱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发现:性别、工作年限对道德推脱有显著影响;员工道德推脱水平与不道德行为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农村小学学习后进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实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后进生智力、注意力发展相对滞后,情感、性格等发展存在偏差,回避失败动机较强。实验结果表明:对实验组被试进行诊断性训练,超前教学训练,注意力训练及学习信息的精致化训练,在学业成绩和转化率两个维度的测试中,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控制组。且发现两组被试在学习情感,学习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念训练对戒毒人员接纳他人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照的前后测设计,以64名某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学员为研究对象,将被试随机分为高正念组(实验组)和低正念组(控制组).正念训练分四天进行,每天30分钟.每天给被试呈现一类社会成员的图片(家庭成员、戒毒社工、招聘面试官和以前的毒友),并让其回答问题.要求高正念组以多角度思维,从差异化的视角回答问题;低正念组则从单一角度回答问题.结果:(1)正念训练前,戒毒人员对他人的接纳度偏低;(2)正念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对他人的接纳度都比训练前有所提高,高正念组对他人的接纳度有显著提高.结论:正念训练对提升戒毒人员接纳他人水平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的N量表抽取情绪稳定和情绪不稳定被试各30名,将他们随机分成三组参加不同情绪唤起状态下的内田法测验,电脑自动记录数据,以动摇率作为注意稳定性的指标。经过统计分析发现:(1)通过回忆描写带某种情绪的事件,可以唤起相应的情绪。(2)唤起悲伤情绪,情绪不稳定被试注意稳定性显著高于情绪稳定被试。(3)与快乐情绪状态相比,被试在悲伤情绪状态下注意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医学生母亲教养方式对其共情能力的影响,本文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中,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最高,过分干涉保护得分其次,偏爱被试得分最低;在共情能力量表及各维度中,共情关心得分最高,个人痛苦得分最低。(2)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在个人痛苦、共情能力上得分差异显著;是否有留守经历的医学生在共情关心、个人痛苦、共情能力上得分差异显著。(3)情感温暖理解与观点采择、共情关心呈显著正相关,与个人痛苦呈显著负相关;共情关心与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均呈显著负相关;偏爱被试与想象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医学生母亲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为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属于中上水平;医学生母亲教养方式影响其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直接攻击性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在疼痛共情上的差异。综合利用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与班级戏剧性提名量表筛查出合适的被试,要求被试对疼痛刺激材料与中性刺激材料进行判断并记录EEG,离线分析两组被试在不同刺激类型下N2与P300等成分。结果发现:在N2成分上,攻击类型主效应显著;在P300成分上,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攻击类型主效应显著。据此得出结论,刺激材料诱发了两组被试的共情反应,共情包括了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与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实验组直接攻击性被试在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上较参照组被试低。  相似文献   

17.
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改善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症状,本人对漯河医专36名大学生进行了8次系列团体辅导,在辅导前后利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测和后测,并对两组的得分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研究发现,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控制组成员在社会支持评定得分、社会回避与痛苦、抑郁自评和自尊得分等方面显著性高于控制组,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在社会回避及苦恼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调查者在上述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就意味着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状况,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项专门的心理实验,要求被试解答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没有得到奖励;在第二阶段,将经历第一阶段的被试分成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被试每完成一个难题可得一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与第一阶段相同,没有报酬;第三阶段是休息时间,被试可在原地自由活动,在活动后问他们是否愿意继续解题,并把他们是否愿继续去解题作为喜欢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结果发现一种趋势: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非常努力,而在第三阶段表示愿意继续解题的人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风格与职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83名大学本科生进行归因风格问卷的调查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测试,探求二者相关性;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进行归因干预,探求归因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论:①大学生归因风格没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但职业自我效能感却存在显著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大一新生高于二、三年级学生。②大学生归因风格与职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③通过归因风格的实验干预,大学生被试职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调剂生心理韧性的干预作用,选取60名心理韧性水平相当的某省高校大学生,并分成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组和控制组。其中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表明:(1)实验组干预后的心理韧性水平显著高于干预前;(2)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差别大于控制组测验前后的差别,即实验组的心理韧性提升效果优于控制组。结果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高校调剂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会产生影响,即起到了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