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儿童都具有好奇的天性,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使学生把学习知识当作一种自我需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以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学习欲望。一位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相似文献   

2.
中学化学启导探究式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启导探究式教学以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为主要目的,注重创设情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中通过质疑,实验,讨论,想象,产生顿悟,有所创新。运用启导探究式进行教学,要注意把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注意“最近发展区”的最优化创设,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一、置疑激趣,导入新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自疑问开始。所以,教师应当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将疑问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让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紧张而愉快的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上课便可提问:小明同学今年12周岁,可他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立刻把学生带入一个悬、奇、趣的情境之中,集中了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二、设疑促思,探究新知。这是激趣导入的延续和发展,是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并且,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学习,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一、创设情境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上课可从玩、趣、疑入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玩”能唤起学生热烈的情绪“;趣”能使学生心情愉悦,唤起学习动机“;疑”能激起思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就会体验到学中有乐、其乐无穷的滋味。二、精心设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5.
“自主”教学 ,即一种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探究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加以引导为辅的立体性教学模式。  一、教师导趣 ,学生自学探索。即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形式诸如 :情景激趣、语言激趣、谜语故事激趣等。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激趣的导向作用 ,避免随意性 ;要创设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的探索潜能和欲望有所指向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我探究的积极性。  二、教师导疑 ,学生自寻目标。学生的问题有多样化和差异性特点 ,并非都值得研究。对这些问题 ,教师要“集疑”(听取和归纳学生疑问 )、“布疑…  相似文献   

6.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同时它也是一种愉快的劳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之乐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上课可从玩、巧、奇、趣、疑入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玩”能唤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巧、奇”能引  相似文献   

7.
“激疑拓展”是我校“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阅读多思教学法的实验步骤之一。这一环节即是教师诱发、点拨和探索课文的重、难点,激起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思路,培养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宜在课文的重、难点或特点之外巧下“金钩”,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识矛盾,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思考动机,让学生“多思”、“善思”,拓展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一、以趣问激疑拓展引奇激趣之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我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引导学生精读)后提问:“要是小蝌蚪问你:‘小朋友,我要怎样才能找到妈妈,…  相似文献   

8.
张波 《教师》2012,(18):82-82
一、设疑激趣——探究的欲望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创设“疑难情境”,使学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如:在教学初一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时,教师可以首先充当魔术师,请一位同学进行心算:把自己的年龄乘以2,加上5,再乘以50,然后加上自己口袋里的零钱数(以分为单位,钱数少于1元),再减去一年的天数(365天),最后把心算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便能立即报出汶倚同学的年龄和口贷罩的零钱数.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初中“质疑—思疑—解疑”的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通过转变教师的传统授课方式,达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在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答疑解惑、引导反思、激励评价等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式的逻辑思维水平,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0.
有思维深度的问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提问支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梳理提炼出大问题,以大问题驱动学生展开探究学习,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我习得、主动发展、自能构建和自主展示的舞台。为此,教师可通过“三分式”“四疑式”“五有式”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善问、会问并能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初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他们暂时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本文主要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探究式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我认为历史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施:一、教师巧妙设疑,激活学生思维;二、学生合作探疑,教师精心点拨;三、学生探究生疑,教师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3.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其次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还要精心设疑置问,巧设练习;最后注意巧妙结课,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实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热爱数学.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要提高自然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设疑生趣。教师精心设置疑问,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在教学《磁铁》一课前,把一个乒乓球挖开一个小洞,装进一个铁制小物体,封装好。教学时,让它从一块斜放的玻璃片上滚落一次,之后,在玻璃片下放一块磁铁,提问:乒乓球会滚下来吗?当教师把乒乓球放在玻璃片斜面上时,球停止…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认识活动的重要发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教学艺术。在学科教学中,可用以“情”激趣、以“乐”增趣、以“奇”求趣、以“疑”诱趣、以“争”促趣、以“需”引趣,以“动”提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探究型数学课不仅强调学生探究,而且突出强调“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下面是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高职数控技术专业NXCAD课程“电话机外壳的三维建模”教学单元为例,探讨了以“激趣设疑-分析探究-表达交流-归纳总结-拓展延伸”为基本程序的“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和教学程序,并对“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陆春华 《考试周刊》2014,(35):63-63
<正>勤教、乐教、不教是教学的三重境界,而"不教"则是最高境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追求"不教"教学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我就数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作阐述。一、"趣"中带疑,引导学生踏上阅读的征程"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趣"能产生"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产生困惑,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我们在教学中若能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创设疑窦顿生,解疑急切的思维情境,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如在  相似文献   

19.
潘灵聪 《学子》2013,(5):24
一、"活"在趣味上——激发学生作业的热情1.创设情境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在具体情境中做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的知识后,设计了以"丁丁的一天"为情境的填空题。今天早上6(),丁丁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以“趣”、“奇”、“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读、多说、多写积累语言,学会质疑、辩论,以求创新。还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进入一种“自能”状态,以达到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