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沈家本:中国近代比较法学的开拓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家本开近代中国中西法律横向比较的先河,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沿革得失的认真考察,通过与西方法律的综合比较,得出中西法律可以互补的真知灼见,他在主持清末修律时“会通中西”,翻译和引进西方的部门法学,主张效法西方的法治,改良清朝的司法制度,使中国法制走向近代化的开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沈家本都不愧是中国近代比较法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2.
清末修律是西方法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撞击几十年之后,作为晚清新政的一项内容开始的。20世纪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情况决定了晚清修律比以往修律更加实质,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开端。晚清修律历时不到10年,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而这一成果的取得和修律主持人沈家本的思想和活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与清末法律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法律史学术领域与高校教材中,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张之洞是清末变法修律的反对派。本则提出,是张之洞率先倡导变法修律并举荐修律大臣,其变法修律主张初步体现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时代趋向,其与沈家本之间的争论属于渐进还是激进之争,因此张之洞乃是清末法律近代化的促进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对封建末期极端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学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中国近代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清末法律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法学和西方新兴法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整理和总结,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法律思想。沈家本在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接受了近代西方主权理论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影响,深切认识到法权统一对于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在法律规定方面、执法方面和司法主权等方面都提出了必须统一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批判封建主义等级特权观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为清末的法制改革和促进传统律学向近代法学的最终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沈家本是运用西方法律来改造中国的第一人,研究中国的近代法律思想大多从其开始。沈家本的法律观念可以从其著作中表现出来,本文通过以沈氏的代表著作为出发点,对他的法律思想进行评析,为现代法制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制史上最杰出的法学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以清末修律为契机,对中国法律进行了近代化的改革。他潜心研究西方各国的法律制度,舍弃当时在各个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英国法,以日本为跳板,采择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使中国法制迈向了近代化的轨道。这一改革虽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其大方向是正确的。清末的法律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法律落后的现状,而且决定了中国此后法律发展的方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清末"礼法之争"在实质上导致了中国法律的转型,开启了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所倡导的"参考古今,博稽中外"的变化思想,得到有力的实现。通过对"礼法之争"前后两则判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清末司法官员在实践层面扬弃法律传统、促进法制现代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从传统到现代的法律革命经历了沈家本修律、辛亥革命与临时约法、人民大革命与法律现代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国法律开始与世界先进法律接轨,是法律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第二阶段揭开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律的新篇章;第三阶段构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个阶段的法律革命创立了新的法律发展形式,体现了不同的法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修律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政是清末统治者为挽救苟延残喘的政权而采取的应时之策,带有明显的反动性;但同时不可否认,它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修律也是如此,它是为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具有它的反动性;同时,它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了重大变革,引进了一些近代法律思想和原则,推动了中国法制的巨大进步.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修律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政是清末统治者为挽救苟延残喘的政权而采取的应时之策,带有明显的反动性:但同时不可否认,它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修律也是如此,它是为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具有它的反动性,同时它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引进了一些近代的法律思想和原则,推动了中国法制的巨大进步,促进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2.
清末修律是在外力因素的推动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和救亡图存为主要目的一个大规模的法律移植过程,标志着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解体。在沈家本的带领下,修订法律馆制定了大量的近代新式法律,但是遭到了礼教派的猛烈攻击,双方的争论焦点是如初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是为“礼法之争”。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生长于一定的文化、经济土壤,它应当是社会中一种比较保守的力量,而不是一种变革的力量。贸然的法律移植因为缺乏风俗习惯的支持而难以实施,从这个角度看,清末修律的失败是必然。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应该吸取这一历史教训,立足本国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在实践成熟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刑法历史悠久,自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开创了我国古代成文法的时代。至此,各个朝代的立法中都蕴含着罪刑法定主义的内涵。沈家本作为近代中国刑法学的推动者,为求国家发展,开始进行刑法改革。沈家本明确反对严刑重法,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权,使法律更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而罪刑法定主义的确定,使人治与法治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促使中国的刑法从原始走向现代。目前,我国的法律现代化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刑法中的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依然是人们所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B.先自告除其罪C.关于法律时效0.亲亲得相首匿11重罪十条始于()。A.(永徽律》日.(北魏律》C(北齐律》D.《开皇律》1 2.“准五服以治罪“制度确立于(A.汉律B晋律C北齐律0.北魏律了3.唐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A.律、令、科、比日.诏令、律、廷行事、法律答问门刑法典是()。益 A.大清现行刑律B.大清新刑律 C.暂行新刑律0.中华民国刑法 24.清末礼法之争“中“礼教‘’派的代表人物有张之洞和()。 A载泽B沈家本C.劳乃宣0.伍廷芳 25.清末修律中正式颁行的诉讼法规是 扮!|l|||||!1梦 式 格式比格科令令律律CD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  相似文献   

15.
主要分析了沈家本“贯通中西”的法治改革道路的合理性、先进性,逐步推导、探究其法治观的高尚性,充分肯定了其法治思想和法治理想,反驳了认为沈家本思想是一种没有超越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沈家本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第一人,他毕生从事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工作。他的法制思想中一定程度体现出人权观念,如平等思想、人身自由权和人的生命健康权等。虽然与现代的人权思想相比,沈家本对人权的理解显得很不成熟,但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他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劳乃宣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学者之一,虽然在地方为官20余年无显赫政绩,但在清末却参与了新政的修律改革。在修律的过程中,劳乃宣积极参言,提出了自己的修律见解和主张,并对中国的法律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极富远见的建议。虽然身处社会转型时期,其思想不无矛盾之处,但其法律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法律准则,在清末沈家本所主持的法制变革中获得了正当性。作为一位坚定的司法独立主义者,他既是当时司法独立的理论阐述者,同时又是一名勇于实践者,他在清末提出并付之于司法实践的司法独立思想,体现了近代以来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法律文化自觉转向西方、学习西方的历史趋势。他的司法独立思想不仅对近代司法改革具有直接的理论推动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还要继续推进的司法改革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起点提出新的见解,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法律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制度转型.中国法律近代化的道路开始起步.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的立宪修律形成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新阶段.伴随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制度的形成.中国的近代法制却始终没有走上完全资本主义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维新教育家康有为在审判旧教育重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中西兼的教育主张,体现了中国近代资产阶段的“素质教育”观,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