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庄子对“物之所同是”的拒斥和否定,显示了与孟子肯定“心之所同然”的不同意蕴。庄子否定认知主义的普遍性,其实质是否定了本质主义的普遍性。但庄子并没有否定普遍性本身,而是捍卫了个体主义普遍性,即个体自由生存的普遍可能性。与孟子的本质主义普遍性相比,庄子的个体主义普遍性更为契合当代政治哲学的自由向度。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古今中外最有批判份神的伟大思想家,他的社会批判从君主的毁人害己开始,逐层批驳了专制的非道德性、君权神圣的欺骗性和专制统治的不合法性.进而,庄子尖锐地指出,把“仁义”作为政治统治的理论基础,即“以孝治国,是把政治问题伦理化,这也就把政治规范兽性化。这样,庄子就深刻地触及到了文明的局限性.从“自然之道”出发,庄子对君主专制统治及其理论基础的激烈批判,宽泛而软弱,但在近代民主政治和人权思想产生之前,这已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3.
老庄的核心政治思想是无为,无为其实有着很深刻的内涵,它类似于西方小政的提法。老子和庄子无为政治思想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老子的无为是君主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权术;庄子的无为关注的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庄子的无为思想诚为古今中外最彻底之自由思想,但彻底的结果是陷入了悖论。  相似文献   

4.
对庄子的"存在式"信仰,阮籍与嵇康以特有的艺术家的眼光体悟到了在庄子身上不仅能取其愤世嫉俗的现实批判精神,若能进一步研究则可契悟其返归自然之道。阮籍与嵇康不仅继承了庄子的养生、论乐以及为文的抒情传统,而且开创了魏晋的艺术之道,最后借着玄音在诗歌中达到了冲和恬淡的境界。在儒家仁爱精神之中体验着道家无为而自然的逍遥之境。通过艺术之心,在心斋中把政治加以净化,因而使政治得以艺术化。他们所要求做的政治,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也只有通过想象而使其在艺术意境中实现。  相似文献   

5.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逍遥游》所表现的超自然性是庄子理想的最高境界。庄子写物大之大是为了烘托另一种比物大更大的超自然之大,即道的无限广大,并由此而探讨了人类的小知与大知问题。在此基础上,庄子又直接揭示了逍遥境界的不同层次,即有待逍遥(自然性)和无待逍遥(超自然),而庄子追求的是高层次的无待逍遥。庄子还从人、事、物的功用角度出发,进一步阐述了无待逍遥所表现的无为与无用的超然价值,并最终表明了其无为人生与无为政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7.
<庄子·天地>篇全面地反映了庄子思想社会性、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三重间架思想体系.在社会性中,以无为为标号,但实质反映圣君臣的有为之治;在自然性中,庄子关照自然人性、人生和自然政治,追求自然理想;在超自然性中,庄子思想邀游于混冥玄虚的超自然境界,追求大道本源和超然理想人格,这是庄子思想的制高点.总之,庄子三重性的混杂思想体系,是我们深入了解庄子思想的基本门径.  相似文献   

8.
庄子与自由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通过个人自由、思想自由、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四个方面研究了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肯定了庄子在自由主义史上的地位,从而说明在中国文化之根中早已孕育出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9.
"立乎不测"是《应帝王》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能否正确理解"立乎不测"直接关系到对庄子政治哲学论的合理解读。"立乎不测"不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政治权术,而是不要卖弄知识聪明去揣测不可认知的自然,任其自齐、自然而然,保持各自本来的状态,从而达到一种既不伤物、也不伤己的舒适愉悦的境界。"立乎不测"体现了庄子系统的政治观,其不仅是庄子政治论的原则和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庄子无伤而自如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0.
庄子学术本以讲明"无为"的政治理想为主旨,但残酷的政治现实促成其重心偏移至个人的安心立命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以获得自我超越与解脱。当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道义感驱使庄子重新试图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去干预现实政治时,现实却再次幻灭了他心中的理想。于是,庄子重又别无选择地逃返内心深处,作无奈而沉痛的逍遥游。庄子的一生是在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与冲突中反复挣扎、徘徊、犹豫乃至于迷惑不已、痛苦不堪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先秦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小大之辩"思想出发,简要分析了庄子哲学的自由和逍遥的精神,阐明了庄子哲学的超越精神和达观态度,指出了庄子的"小大之辩"思想是顺应自然之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圆是自然科学的数理概念 ,庄子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概念较系统地提出了道的基本形式 ,即提出了道圆思想的主张。其主张贯穿于庄子思想的哲学观、政治观和人生观 ,是庄子思想最具特色的理论构造之一。在哲学观上 ,庄子广泛地阐述了道圆形式的种种概念 ,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在政治观上 ,庄子构筑了其道圆无为政治思想的理论框架 ,尤其是庄子对“浑沌”形象的塑造 ,最典型地表达了其道圆无为的政治思想。在人生观上 ,庄子通过道圆形式揭示了人的死生、贫富、祸福、穷达等都是道圆过程 ,不分彼此。故道圆人生有正反表现 ,有积极和消极之说 ,无待人生是最高理想 ,“缘督以为经”是人生处世的基本原则 ,其实质则主要是反映其政治性。此外 ,庄子所处时代 ,绝对主义盛行 ,庄子道圆形式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又是否定和批判时代教条与权威的锐利武器。因此 ,庄子思想虽也是一种偏见 ,但亦有其可贵价值。其道圆说作为一种外在形式同内在道无相结合 ,且达到完美的统一 ,是民族理性思维的卓异表现  相似文献   

13.
老子和庄子哲学思想都是以“道”为核心的唯心主义思想,虽然他们都主张“无为而治”,但在对社会政治关注的立足点和角度上却不尽相同。本文立足于对老子和庄子社会政治思想观点的研究,对二者的差异加以对比,并分析了这种差异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4.
"之"在《庄子·内篇》中频繁出现,所表达的作用与意义变化多端,是我们理解语句的难点之一,对"之"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正确理解《庄子·内篇》的语言及思想。本文对《庄子·内篇》中所出现的"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通过举例和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庄子·内篇》中"之"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5.
《庄子》内七篇中的《逍遥游》和《人间世》两篇在风格和气象上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文章试图通过对《人间世》文本的分析,探究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庄子在他的哲思中回避了现实和政治的维度,而将其仅作为技术性思考的对象。这使得庄子在面对沉重现实的时候,表现出了某种两极化的态度,一方面“任性逍遥”,另一方面又“戒之慎之”。文章通过彰显这种两极状态,来进一步认识庄子哲学的某些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对庄子的理解上,有人以入世之说“格”庄子之“义”;于丹一派甚至对庄子哲学进行社会功利之分析,这些浅层理解差庄子真意远矣。庄子哲学对现实利益而言,是无用的。以出世思想为基础,庄子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大道的境域。本文重在推求其思想脉络,以庄子出世之人生角度重新梳理其哲学,还其原貌。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是《庄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集中体现了庄子的自由思想。但后人对于“逍遥”的解释存在诸多分歧,对庄子自由思想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庄子从小大之辨开始,展示了对自由的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认识,并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同时对达到自由的途径和手段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庄子认为是非之争无意义。“齐是非”体现了庄子对他人的人文关怀和宽广的学术胸襟。庄子为学术界不能重建统一的意识形态而失望,又感到百家争鸣是名利之争,败坏社会风气。但是庄子却没有看到是非争论的积极意义,又摆脱不了是非之争。  相似文献   

19.
《庄子·盗跖》是一篇寓言故事,以沉着、冷静的风格反思了人生,敲响了长鸣之警钟——人可以食,鲜可以饱;以戏谑、讽刺的笔调嘲弄了孔子,表达了庄子非常之理想——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篇寓言故事对后代文人影响甚多,其中对《水浒传》的影响尤为显著。拟从庄子的反思人生、庄子的非常理想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庄子·盗跖》对《水浒传》的影响及其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荣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01-103,107
以如何在现实的人间世之中达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庄子将“逍遥”引入了人间世。同时,庄子的《逍遥游》也是一种给予重重束缚下人生以一种自由的希望,因此,本文即从郭注成玄英疏探讨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及意义,从“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阐述对庄子的思想世界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