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本文从语用和语法的角度总结了英汉被动句的使用范围和基本形式,着重对比分析研究英汉被动句的差异。同时结合翻译例证对英汉被动句的翻译进行解析归纳,以此来探讨英汉被动句的翻译技巧及策略。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不同反映了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思维方式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英汉民族思维方式各具特色,分别呈现出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天人合一”观和“物我分离”观的特点。本文以思维方式为研究视角,通过横向比较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阐释了英汉被动句的表征在主语的选取、施事主语的存在、句子的感情色彩、句法构成以及意义被动句和结构被动句的出现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试图揭示表征背后的理据。  相似文献   

3.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表达被动意义的形式,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其被动意义的呈现方式也不同。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翻译例证对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进行解析归纳。  相似文献   

4.
被动语态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语法范畴.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英语被动句大都是呈显性的,汉语被动句大都是呈隐性的,其表现形式大相径庭.文章试图从分析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图式入手,探讨英语被动句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英汉语被动句之间既存在着差别,又有相似之处。本文从句式结构、语义关系等方面对英汉被动句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态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英语中大量使用被动句,尤其是结构被动句;汉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比较低,主要通过意义被动句来表达被动语态。造成这种语态使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语法、修辞、文体、思维方式及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存在于语言系统内部。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动词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造成两种语言被动语态使用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传统语法从句法层面研究被动句,认为被动句是主动句转换而来的。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被动句发挥着独立的功能,这一点往往被二语学习者所忽略,从而使被动句成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难点。文章试从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出发,对被动句在语篇和语用文体两方面的功能进行评述,希望有益于二语习得和英汉对比。  相似文献   

8.
从比较语法的角度分析英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动句的异同,并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标记形式、应用场合等方面对二者的异同做出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杜倩 《海外英语》2013,(9X):232-233
强调句型或分裂句在英语中一直被许多学者关注,对此的相关研究也颇多。而汉语语言学家一开始认为汉语中没有强调句,但渐渐大家都同意汉语中是存在这种句型的。对于英汉强调句的研究,以前多是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角度来分析,而这项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主要采用认知凸显观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这两种语言,以此来探讨英汉强调句在凸显方式上的相似和区别。  相似文献   

10.
逆向思维是再现原,实现原与译量大限度等值的手段之一。本从肯定与否定的转换,主动与被动的转换,着笔角度的转换,句式的转换和视点转换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在英汉互泽中,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找到既符合译语习惯又与原语反向对应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思维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这种不同充分体现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本文试图剖析英汉思维模式之间的本质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语用失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习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由于习语翻译的特殊性,英汉习语极容易形成翻译陷阱使译者掉入其中.语用等值是语用学在翻译研究中应用的体现.本文立足语用学理论,论述了习语翻译语用等值的问题.本文从思维差别、历史习俗、地理特征等方面阐述了英汉习语中反映的文化差异,井分析了英汉习语翻泽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以期促进跨文化沟通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佟和龙 《函授教育》2003,7(6):90-93
存在句是英汉两种语言共有的特殊句型,在两种语言中均有其他句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探讨英汉存在句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进行两种存在句型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指不能通过听到的话语来理解其含义。语用失误的成因和表现形式有许多方面。通过讨论东、西方思维方式特点和分析一些实例,探讨了英汉思维方式差异与社交语用失误的关系,旨在减少英汉表达和理解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被动句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而在汉语的使用却受到限制。本文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在英语中结构被动句远远多于意义被动句,而在汉语中却恰恰相反,因此在翻译中要进行适当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存在句作为英汉两种语言共有的特殊句型,在句型结构上受思维模式的直接支配。中国人习惯于整体思维,注重整体和部分的和谐统一;西方人擅长分析思维,喜欢先部分后整体;中国人重视感性思维,强调语言的意合,西方人注重理性思维,强调语言的形合。英汉思维模式的这种差异使得英汉存在句句型结构差异较大,掌握英汉存在句所反映出的英汉思维习惯差异,对于英语教学和翻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英汉存在句与思维习惯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英语教学和翻译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亲属称谓语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具有特定的语用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从"cousin"一词入手,通过比较该词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英汉差异,管窥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提出同一亲属称谓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使用语义等值法、语义增减法、语用等值法等译法,以达到避免误解,突出该语境下所强调的人物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成因,以往的研究多归咎于文化差异。研究发现: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观念也可导致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9.
汤芬芬 《海外英语》2012,(21):139-141
英汉被动句式表达可分为两种:有标记的被动句式和无标记被动句式。从这两方面对英汉被动句式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明确两者之间的异同和对翻译的影响。最后通过举例讨论得出翻译英汉各种被动句式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英汉被动句句法结构与使用限制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被动句在使用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指导我们对第二语言的有效习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